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的足球记者生涯(答“你克我服”及其他朋友) -- 长天孤骛

共:💬23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的足球记者生涯(答“你克我服”及其他朋友)

这个圣诞闲来无事,到西西河观光。偶尔看到网友谈起拉德,不由得发了几句感慨。不想被朋友们连连发问,至今还有好几个问题没有回答。现在我集中精力回答一个,其它问题的答案也在其中了(发问的朋友看了肯定会失望的)。

“你克我服”问:为什么我没有董路李戈的名气大。原因太多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我不如他们对足球那么执著。董路是辞掉工作来搞足球的,李戈是从我所在的中国体育报跳到北京晚报的,目的不是为钱,就是为了到那里能成为专职足球记者。而我在报界这几年里,先是跑到北大读了3年在职研究生,又到新东方上T班和G班准备出国,对足球记者这个工作多少有点儿不太珍惜。

2,我是国际版足球记者。我当年在部队服役8年,是电子工程师。人在军营呆长了,特别想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好当时中国足球报创刊,公开招聘国际版记者。我就去撞大运。选材标准是文笔好,英文好。我是工科出身,文笔平平,但英语还凑合。结果撞上了。那时中国足球报一共有两个国际版记者,一个是我,另一个是马德兴。小马有一颗足球心,对工作真是投入。他觉得只做国际版记者不容易出头,所以逐渐转到国内足球上去了。我却乐得干这种每天只翻译翻译外电的工作,因为我可以有大块的时间去复习北大的考试。

3,我多用笔名发表文章,而且笔名常变。自从与拉德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后,借他的眼,我看到了不少中国足球的问题,因而开始写一些国内足球。但中国足球报是中国体育报的子报,属于党在足球界的喉舌,因此任何批评中国足球的稿件基本上是要被枪毙的。我在足球记者圈内被戏称为“拉德专家”,各报社都向我约稿。我实在禁不住高稿酬的诱惑就从了,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用笔名发表,因为我不想组织找我麻烦。每篇稿都用不同的笔名真不容易呀。后来我就用酸甜苦辣系列起笔名了。比如酸系列,我用过陈促(陈醋),单乍(山楂),宁猛(柠檬),等等。结果几年下来,读者都记住拉德了,谁记得住我呀。

从以上的文字,您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对足球尽心尽力的称职记者。因此许多朋友的问题我真是回答不出来,在此对朋友们的垂注致谢致歉。

再说几句题外话:

来美国前,在中国当了6年足球记者(1994-2000)。那些年,正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段。实际上,中国足球的好日子一直延续到2002世界杯前,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从中“奔逃”出来,跑到美国来读PHD。

我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高人,可以预测到中国足球今日的走投无路而放弃了当时的优厚待遇来美国预留后路。只不过当时我的直觉让我很不舒服。整个中国足球界陷在滚滚红尘里不能自拔,每一个球员,每一个教练,每一个足协官员,甚至每一个记者都瞪着红眼,急于攫取,急于近利。什么中国第一个职业联赛,什么引入市场机制搞活体育产业,什么中国超级职业联赛,如今,这栋建在沙滩上的速成大厦似乎离隆隆倾颓已为时不远了。

读PHD这几年,我的导师和其他FACULTY用滴水穿石的功夫,把我从一个对本专业只知皮毛的入门者调教成脚踏实地的研究型学人。我的PHD训练教会我:浮躁是成功的天敌。从甚嚣尘上的功利世界一下子转入这青灯黄卷的幽遂天地,颇有在酷暑三伏天啜饮透心凉的冰冻可乐的清爽之感。现在我在一所大学做ASSISTANT PROFESSOR,心平气和地教书做学问。当年在中国当足球记者时筹斛交错的日子,宛若隔世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如此说来,祝长天兄事业有成,早日拿到tenure

有空别忘了来西西河坐坐,到科技版聊聊。

家园 足球恐怕要有一段低潮

对您的记者生涯,很多朋友都有评价的,我的看法,您看那些评价应该会有一些欣慰。做饭不是谁都能做,但是吃起来味道如何,食客们还是有公道的。

您的笔名虽然多变,千变万化之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

董路是一名相当不错的足球记者,有事业心,肯钻研。记得他是从单身赴德国追踪采访杨晨开始足记生涯的。国内的足球记者中,如董路的可称国宝。

国内足球的浮躁,也是社会心态的反映,不过在足球的环境中更加变本加厉罢了。

遗憾的是,足球记者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素质永远是一个全面的标准。所以,您的离去,作为读者还是很遗憾的。

但是,话怎么说呢?很多长天兄的读者现在也不看球了 :)

家园 好文,献花
家园 我周围的球迷朋友,大多知道拉德。

国内的新闻环境,特别是足球界的新闻环境,实在令人灰心。讲真话的被封杀、也不讨狂热球迷的欢心,大家甘愿自欺欺人地自娱自乐,直到有一天...

如长天兄这般既有责任感 而且也有能力讲技巧的优秀记者,国内好像越来越少...

长天兄虽然自己大名未得广传,但您关于拉德的文章却不会被球迷们忘记。我有位同学好友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记者编辑,(单字一个军,都是记者圈内精通英语的,您可能认识),有段时间也跑体育,他对拉德就非常推崇,对足协不用拉德忿忿不平。

长天兄在自己的事业顶峰上急流勇退,实在令人钦佩。不过国内新闻界那种“繁荣”,也没什么令人可留恋的。

家园 中国需要象您这样的能脱离浮躁,客观评价足球的专家

其实不光是体育界,在其他领域里,普遍都存在着您提到的虚火和浮躁.

暂时的离开,冷静的旁观一下,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足球的事我不敢发言,当年看国安队,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表示我在现场,我能在现场看到了AC、巴拉圭、马拉多纳。对于那时的足球,其实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非常欣赏您的那种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看来八年的军营生活对您还是有某种影响。

希望时常到英雄本色坐坐,重温一下当年的军旅生涯,重头体会一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朋友们更乐意您侃侃当年的球坛轶事,希望您能给中国足球开一剂良药。

不管怎样,都欢迎

家园 向长天兄推荐 一直在看 的系列文 ---父亲的空军生涯

http://www.cchere.net/article/280483

家园 向前辈致敬

一口气读完了这位空军前辈的故事,由衷地钦佩。两年前的THANKS GIVING,我的导师请我到他家吃鸡。他爹也来了。当听说我曾经是中国陆军时,这老头站起来给我敬了一个标准的美国军礼。原来他参加过韩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次战役时,差点儿在长津湖丧命。他也参加过二战,比利时,法国,德国一路杀来,没遇见过像中国士兵一样勇敢的对手。当时他对我的导师说:给他出最难的题目,他会勇敢地面对的。当时,我为我的前辈战友为我军赢得的荣誉无比自豪。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

家园 又见一大腕级人物

用鲜花砸一下. 热烈欢迎!

家园 向PLA致敬!
家园 拜读大作,此致军礼

你把你父亲的故事写得太传神了:普通的中国军人,傲视天下的中国军魂。

你说得很对,8年的军旅生涯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但比起像你父亲这样的前辈来,我觉得很惭愧。

家园 很有同感。同样是盯着钱,NBA之类的就知道钱该从哪来

知道只有体育本身的激动人心才是财源之根本,知道只有看的人多,欣赏了,钱才有的赚。所以看国外的体育,还是有体育的本色。而体育里面,也有真的英雄,让人崇拜。看看那些小孩子,穿着NIKE,学着乔丹,那都是自豪的很。

中国体育的英雄太少了。可怜了小孩子们,想崇拜都找不到北。

家园 呵呵,小弟受宠若惊

老兄有缘过来坐坐,那就别走了!呵呵呵

这边的看客年龄层、经历什么的,跟兄台倒是很相似的呢.....有空也到别的版面转转哦。

老兄的认识,在俺看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之所以上面冒冒失失问兄那个问题,实在是觉得认识层次上,其实读者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董路李戈他们大行其道的时候,的确是有自己的一群观众的,他们能听懂董李们的见解,所以会叫好会鼓掌....而老兄的看法和他们则有些差异,可这差异本身,也会给老兄带来自己的观众群的呀~~~~没做下去,真有些可惜了,呵呵。不是说老兄选择的不对,而是说原本会喜欢老兄风格的读者,会觉得少了些什么的......

老兄自谦是“文笔不好”,其实做评论记者的,在下琢磨着,关键还是有两点:

1)要有过人的见识、深刻的见解

2)要有能把自己思想传达给读者的手段

有这两个,纵使没有生花的妙笔,也该足够了的阿....看老兄哪个也不缺的.....嘻嘻。特别是头一条,那才是天生的....我想随着国内读者群水平的慢慢提升,迟早也会越来越感觉到现下那几个名记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的~~~~这方面,恐怕是光有对足球的热衷是不够的....所以也许老兄将来还有重新领潮的时候......哪怕到时候兄台不回去做记者,也照样有机会在这些方面给大家谈谈看法的

家园 这里部队下来的朋友不少

一直和Ghostmaster是空军世家,过去事情是原空军军官,Raindrop是海军世家,混天球接触过核潜艇,华虎的父辈国共两军都干,东张西望是打37炮的,还有一位国防科技大的副教授,一个不肯暴露身份的原陆军少校和一个在南美的退役海军军官在坛子里头溜达。。。兄弟和长天兄有一点远远的缘分 -- 做过军事版的学生记者,但是在这条路上,远没有您那样走位飘忽,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挨踢了。

谢谢您关于庄毅一文的答案,大戚看到了问题,却没有给出正确的解决和分析,这一段颇值得玩味。

家园 其实,足球想发展,如果方向正确的话,十年就该能初见规模了

道理很简单,照着日本人的路子学习呗。

他们的足球从无到有,也就十年时间。

他们能在十年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足球产业来,理论上说,按照他们的方子抓药,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对不?

小弟到日本的时候,J联赛也刚刚起步,当时举国上下除了静冈县这样的传统足球强“省”(县)以外,大部分的地区都是以流行棒球为主。但受到J联赛的影响,渐渐的足球运动开始在小学中学都开展起来了。俺家阳台上就可以看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周末闲暇时,一些孩子们就在教练的指挥下穿上小马甲练习战术、分组对抗,和俺们小时候没有组织地踢野球一点也不一样。起初还以为那些教练是学校专属的体育教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那居然是业余的!俺一个同事就通过了教练资格考试,去义务给某小学担任足球教练.....

俺在阳台上,眼瞅着这批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练习的战术也越来有板有眼,孩子们丝毫没有被拔苗助长的压力,纯粹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参与其中。一代过去又有下一代,如此积累着发展着....校际的比赛也是中规中矩地进行,年复一年。电视台甚至会直播中学生比赛的最后几场比赛~~~~丝毫没有因为其水平的幼稚而无视。起初看到电视上直播这样的中学生比赛,感到很诧异,但想来想去,这的确是有效促进孩子们兴趣的好方法之一呢。最近发展到,媒体还会像国内追捧成年球星一样,去轰炸报道中学生联赛中涌现出来的未来之星.....我想这也算得上是日本媒体对足球产业积极贡献的责任感的体现了吧....

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中,足球人才就成金字塔形逐级选拔、优化,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些高中队居然能够和乙级联赛对手周旋且不占下风了....很难想象这是没有商业化的业余球队能做到的!这些孩子们中优秀的人才,毕业后很快会被中规中矩的俱乐部们吸收进去,有的马上就有担纲出场亮骚的机会。由此,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也就十年的功夫,一个不断输送有高度足球技战术素养的产业链条就形成了。一旦传送带开启,那后面的就会源源不绝地跟上、完善.....

我们如果有类似的足球环境,想必也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得多。

其实,想想兵乓球就明白了,我们长盛不衰,主要就在于一个类似的合理人才培养、传送体系的构成。

足球比乒乓球,难在team play的组织上,所以只要在这方面参考以team work闻名于世的日本管理经验,应该还是很快就有希望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