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高科技创业的一个模式 -- 穿越
加拿大跟日本和德国不一样,加拿大大概觉得:省了军费是拣了便宜。
穿越兄举的例子,在学校里的教授成功率好像要大一些 - 比如我自己在学校的老板就靠SBIR II小发了一票。但是在工业界也有这样玩的。比如在洛杉矶有一个公司叫做Physical Optics(www.poc.com),从有SBIR/STTR以来,一直是第一高手。投中率是其他公司的一倍。养了一票Scientists专门靠投SBIR/STTR I为生。但是他们的产业化做得非常糟糕:Spin off出去几个公司或者死过了,或者歪歪倒倒。我去过他们公司,一些内幕鉴于职业道德不便细说。只能说都是聪明人。但是这条路要是走上POC这样专业化的路子,也就是混个饱饭。学校里的教授,实打实的一样东西,成了就发了,不成继续做教授。基于灵感,没有公司必须要中的生存压力,貌似成功的还多一些。
洛杉矶我还知道一些公司也是这样的,非常smart/aggressive/diligent的人靠这个混个饱饭 - POC算是混得好的,至少规模是我知道的类似公司里最大的。
我觉得他们路子走错了。POC已经20多年了,真有一个好的idea做到精益求精早就做大了。靠这些鸡鸣狗盗的东西,没有出头之日。
这些政府经费管得很严,不太可能和预算有大出入。从我看到的预算来看,教授们的工资部分很低。这其实是要通过的一个相当必要的条件。我们写意见的时候有一条就是预算是否合理,而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主要收入是不能靠这个的,所以教授们是不可能靠SBIR/STTR发财的,连小财也不行。教授发财的秘诀,还是要靠之后的风投投资或者卖专利拿到的红利。
另外公司也不可能靠投SBIR/STTR I为生。这笔钱离吃饱饭都还离得远。关键是联邦政府有专门给公司的大项目。比如说我熟的一家公司拿过一个几千万的项目建一个中试车间/工厂,靠这个养活了不少人。我估计POC有政府里的人脉(否则不好解释为什么他们中奖率高),拿类似的大的科研产业化项目不难。
最后POC不成功一点也不奇怪,不是说他们找个好的idea做到精益求精就能做大了,主要还是科研本身的难度问题。就我看到的公司,没有一家称得上成功的。美国这几十年,也就是在IT上大发了一把。其他的所谓生物科技、绿色能源、全球暖化控制都远远达不到IT达到的高度。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这些人发大财的指望就是在我们这些庸人中冒出个爱因斯坦,提挈大家发财。也就是说,靠撞大运了。
但也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做了。国家落后的时候可以跟踪先进国家。现在国家起来了,就没法跟踪别人了。
学校老板那个我没有说得太清楚:他应该是开始就和朋友绑在一起做的,做到II的时候朋友接过去了。
您说得对,POC应该是有不少II的项目。那几个spin off的,至少是做到II才有可能。没错,他们应该是在政府里面有人脉。我听说他们里面有一套专门的培训系统和模板,也是他们的不传之秘。不过我认识的都是里面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写proposal。说是干的很累。
兄弟多少有点眼高手低,POC其实也算不错了。我同意您的说法,他们不太成功跟他们的方向是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呢,我也是在拿他们跟其他模式相比。洛杉矶北面有好几家做医疗器件的公司,都是一个叫Al Mann的billionaire做起来的。他的模式就是把一个问题做到底。现在Boeing,Medtronic,St. Jude Medical里面都有他做起来的很大的division。他是相当于自己玩风投,因为自己懂技术和操作,成功率惊人。技术成熟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出手。现在涉足制药,好像不是太熟,死活未知。但是他当时选的医疗器件这个方向,我觉得不比POC的方向容易存活。但是他要成功的多。另一个例子是Bill Gross的IdeaLab。像当年很火的后来卖给Yahoo的Overture,和Picasa都是他们做起来的。他呢,也是相当于自己玩风投,控制比一般风投紧一些,但是又不像Al Mann那样自己懂(他做得远比Al Mann要杂)。风格也是技术成熟到一定地步就出手。但是他的成功率貌似比Al Mann要低,而且耐心也没有Al Mann好,资本运作的味道更重一些。
当然Al Mann和Bill Gross都是顶级牛人,模式不一定能照搬。但是我们不就是希望碰到一个(或者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对比这几种模式,我觉得POC那样操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们一是开始就上了这条贼船,玩SBIR/STTR上瘾,另一方面,创始人可能也没有Al和Bill那样的Sense,无法强求。
100% soft money support。工资比其他地方还高一点,但是朝不保夕,丢了哪个项目就有人会被赶走,算是一很大的火坑。吃青春饭的,能不去尽量不去,除非只想在里面呆两年涨涨经验值。
要是Al和Bill这两人有博客就好了。我非常好奇他们怎么判断哪家公司该投资,哪家不该投。
Al Mann的一篇访谈:http://davidovit.com/articles/Al-Mann-Article.pdf 。 "most people look at the technology and say lets go out and find a use for this technology", "I look for a poorly met or unmet need and then find the technology to make it work". 老先生显然看到太多聪明的工程师沉溺于技术本身而没有Vision。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对我真是醍醐灌顶。
老Al应该是不会玩博客的。Bill我好像也没有听说过。他们的经验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能够复制。
简直是好处无穷多。这个应该算是个poorly met or unmet need 吧。
可惜俺们找不着一个合适的technology to make it work。
SBIR只是敲门砖,只做SBIR公司当然不可能发展,但也能活。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做产品的新公司成立,但能活下来的凤毛麟角,因为从R&D到产品是个质的飞跃,是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考虑产品的Reliability, stability,还有销售,成本控制。相对来说,从SBIR做起,然后再接政府的大项目,也是一条发家之道。如果能被大公司收购,那就功德圆满了。不是很清楚POC, 但我知道几大军火公司,象洛马,Northrop Grumman, 雷声,他们很多研发部门都是收购的小公司,原先都是做SBIR起家的。
PIMCO的Bill Gross, 那可是被称为玩债卷的巴非特,比你说的这个Gross有钱多了
老Al的厉害之处大概在于对问题的可解决性和技术的直觉,然后锲而不舍的把东西凑出来。其实大部分工业技术凑近了看都是渐进性的(而不是时间机器这样革命性的),也就是说,你把一个问题解决到一定地步,就能生钱了。剩下就是拿生的钱继续推动技术前进,然后生更多的钱。不过选一个问题然后把问题解决到能生钱的地步的能力,也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他的公司其实管理混乱。这也是他为什么技术差不多就出手的原因。
他的大部分公司最后都转手了。但是比较大的好像就是Overture和Picasa。他到底赚了多少,我没有仔细搜过。但是应该还不是billionaire。
Al Mann是个犹太人,那两个Gross貌似也是?
有意思的是Al的本科也上过Steve Jobs的学校:Reed College。但是也没有从那儿毕业。
你知道一些具体被收购的例子吗?洛杉矶有很多这样做defense合同的小公司,都是NG和Raytheon的人马出来开的。我就怀疑他们的目的跟其他行业的大公司人马开的小公司一样 - 被收购。
加拿大就是美国的小弟,好东西大哥看上了就拿走了,大哥不让干得不能干,这样下来还能有什么创新,美国能容忍一个比他先进的加拿大在他后院?
据我所知,加拿大的好的公司一旦发展起来就被美国人买了,很多东西搞得正好,大哥一句话你们不要搞了,就停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加拿大就没有什么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