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前30年 -- hwd99

共:💬343 🌺749 🌵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ZT:粮食增产的相关技术因数

纵观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据业内人士观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78年。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到1984年,分田到户全国基本结束)。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以后增长缓慢。2009年达5.308亿吨,年增0.4%。  

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技术)因素包括:1.庄稼高杆变矮杆;2.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3.水利设施起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水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4. 上个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开采,1975年前后进口的大化肥装置于1978年之后开始投产,化肥大幅度增加,以及农用塑料薄膜推广使用; 5.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等。  

一、高杆60年代变矮杆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实现了水稻矮化育种的重大突破。以前的稻子是高杆的,肥料多点,庄稼好点,风一吹就倒,扬花期间倒就没有收成;六十年代中、后期,高杆水稻变成矮秆水稻,克服了高杆水稻易倒伏的“致命弱点”,提高了水稻的耐肥能力,不但粮食产量可靠了,而且,还为以后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小麦同样。  

二、高产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  

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中国着手研究水稻杂交;1973年,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籼型野败三系配套;1975年又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高产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  

杂交水稻的育成,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带提供强有力的保证。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13.87万hm,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0.4%;1977年上升到206.6万hm,占5.8%;1983年突破666.7万h m,占20.3%;1991年达到1760万hm,占55%;稻谷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5%左右。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平均单产每公顷为4200kg,1983年突破6000kg,1990年达到6690kg。近几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为:杂交稻6600~6750kg/h m,常规稻5250~5400 kg/hm2;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1533万h m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58%。1976~200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约28000万h m,共增产稻谷近4亿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4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  

三、灌溉面积70年代后期大幅度增加  

土地变成水田,才能生产水稻。其他庄稼,也要有水才有收成。新中国成立60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通过人民公社期间的艰苦奋斗,水利设施起作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扩大到1979年7.57亿亩,前30年增长2.15倍;2009年为8.77亿亩,后30年增长0.16倍。  

以都江堰灌区为例,解放初,岷江上游灌溉面积达2.3037万km2, 岷江中游面积为2.86万km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都江堰渠首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维护和整治,在平原老灌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渠系改造和灌区拓展工作。到60年代末,成都平原的土地得到全部灌溉,灌区灌溉面积达到了45.2万hm2。20世纪70年代,灌区开始向“十年九旱”的川中丘陵区拓展,都江堰的滚滚清流穿越横亘于成都平原以东的龙泉山脉,“长藤结瓜,蓄水灌溉”,使近26.7万hm2土地脱离了苦旱,为那里560万人口告别贫穷和1.2万km2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水资源保证。   

以宝鸡为例:1949年,宝鸡有效灌溉面积为16190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3.6%;1978年,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15948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6.6%,30年增长9倍。200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389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上升到53.3%,这30年增长2%。  

四、化肥大量增加与农用塑料薄膜推广使用  

以宝鸡为例:1952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只有108吨,平均每亩施用量仅为0.2公斤;1978年化肥施用量为92241吨,平均每亩施用量14公斤;2008年的化肥施用量867839吨,平均每亩施用量188公斤。80年代后期,农用塑料薄膜开始推广使用,改变了粮食生产受季节影响的状况。1989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720609公斤,其中地膜使用量247329公斤。到2008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增加到2509704公斤,增长248.3%。地膜使用量1630340公斤,增长559.2%。  

   

家园 为啥避开吃肉的问题,光谈吃饭呢

如今,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票(肉票)、证(副食本)制度。当时全国对猪、牛、羊、禽蛋商品实行派购的同时,对城市、工矿区和县城居民实行计划分配和定量供应办法。凭票买肉是当时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方式。

  到1985年我国取消生猪派购后,全国多数大中城市还继续实行平价定量供应办法。直至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后,随着畜禽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各地陆续放开肉类市场,才最终取消了平价定量供应。

  据中国肉类协会的提供的数据,1949年,我国生猪、牛、羊存栏量分别只有5775.2万头、4393.6万头、4234.7万头,到1977年分别增长到29177.7万头、7039.8万头、16135.7万头。1952年全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只有5.95公斤,到1978年增加到9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快速发展。1981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1260.9万吨,1990年增长至2857万吨,2000年增长至6125.4万吨,2008年增长至7278.7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潘耀国说,60年前中国人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54.8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增长了12.7倍,

家园 谈的真好!真相是越辩越明啊。前30年很多事情被后30抹黑
家园 支持。其实在教育方面毛比邓做的好的多。

撤点并校

家园 不要听SHOPPING的宣传。用票不代表不足。
家园 邓时代也会假报,对吧。还注水猪肉呢。
家园 肉是粮食生产出来的

粮食生产不足的时候,是不可能有足够多肉的

其二,现在肉的生产,很大程度依靠进口大豆,没有进口大豆,一样有问题。

家园 袁先生自己说的话

袁隆平:我们的科研经费从2万元到 1000万元(我的亲历)

2008年10月09日 08:10 来源:《人民日报》04 版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就拿我们的科研经费来讲,原来少得可怜,上世纪60年代最开始只有500元科研经费,后来增加到每年有2000元,这就算好的了,但出差只能坐硬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有了2万元的经费,那时我们很满意了;80年代后期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一年1000万。这对于我们是个天文数字!当然,不是我们一家单位,而是全国20多家单位共享。我当时是首席专家,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可以用这些经费把试验田搞好,水利条件、土壤状况、田间道路等都可大大改良,实验大楼的条件和设施越来越先进。

  2007年初我随温家宝总理访问菲律宾,总理在一次报告上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000亿元,一年增长了 7000个亿,这7000个亿相当于1996年全国全年的财政收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大增加。现在,我们的科研经费由政府、企业等不同渠道而来,更有条件来武装仪器设备,改善职工的住房和生活条件。

  就拿我们下田所用的交通工具来讲,到田里去看禾苗生长情况,最开始是步行,后来是自行车,再后来就骑摩托车;自1999年起,就开小车了。现在到哪里去都可坐飞机。原来从湖南安江到海南三亚,由汽车转火车,最起码需要5—7天,现在乘飞机两个小时就到三亚了。

  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总体上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方面都在追赶,有的地方不仅赶上了,甚至还超过了。就杂交水稻而言,我们国家后来居上,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日本人来我们这里参观时,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向你们学习。

家园 那08年肉类产量7200万吨,需要多少饲料和粮食?

08年中国肉类产量7200万吨,就算5:1的出肉率,也要拿出3.6亿吨饲料出来,这些饲料也要用耕地,用人,用化肥才有的。

所以光拿粮食产量的增长率来说话,那是以偏概全了。

家园 全国科研经费

在80-90年代,在国民产值中所占比例是最低的,不到0.8%,远低于前30年2.5%左右水平。当然总数是不断增加的,那是因为货币贬值了。

家园 饲料中的关键成分是蛋白质

主要来自大豆榨油后的豆渣,但在饲料中所占比例较小,10-20%。按照15%计算,每年进口4200万吨大豆,除去榨油10-15%,等于3600万吨饲料原料,可配饲料2.4亿吨左右。占你分析的3.6亿吨之三分之二。

家园 我国是猪肉大国,不妨以猪肉为例

我国猪肉耗粮比大致是1:3,也就是生产1斤猪肉需要消耗3斤粮。猪饲料分两部分,一种是提供热量(也就是长膘),主要是玉米(也可用麸皮),一种是提供蛋白质,主要是豆粕(也可用棉粕等油料作物替代,更好的用鱼粉)。比较标准的配比是玉米7、豆粕2、其他1。

楼主的方法和结论显然有问题

人的热量消耗显然是上限和下限的,低于下限,人就得饿死,超过上限,就是浪费,在低基数状况下,当然很容易高增长。如果到达饱和后,不增长也完全合理。

再说,以楼主提供的数据,1970年人均热量还低于1952年,而且这个数量也就是勉强维持温饱。这如果算“成果”,只能说标准比较低,是和发生饥荒的国家在比。

家园 还有一点,当粮食到达温饱界限后

增加的必然要向其他更高需求方面转移,最重要的就是肉禽,其他的还有奶类等。再多,就不会追求粮食增加,而是腾出土地等资源,向菜果、饮料等方面发展。

楼主如果再统计一下菜果/奶类等其他方面,就看的清楚了。

家园 很奇怪,楼主你似乎大致知道饲料的成份比例

你为何不提玉米呢?

家园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低

仅10%左右,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

而大豆含蛋白质40%左右,主要提供蛋白质。

当然,两者都不可少。少了一样,肉类产量就会大幅度降低。因为生物生长受限制因素控制(liebig原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