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杀戮书.西晋八王之乱 -- 应侯范雎
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晋武帝这一措施的后果:
杨骏执政才一年(290年3月—291年3月),就被惠帝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利用宗室和群臣的愤怒,轻轻易易地杀掉了。随后汝南王亮被请出来辅政,然而庸懦的汝南王亮又怎能压得住阵?不过三个月,贾后又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的矛盾,使玮杀亮,然后又设计杀玮,把全部大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由于任用了“儒雅有筹略,为众望所依”而又“无逼上之嫌”的庶姓张华以及裴頠为宰相[75],在此后数年中勉强维持了一个和平局面。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强大的司马氏宗室又岂能甘心听“昏虐”的贾后摆布呢?恰好后来贾后杀了愍怀太子司马遹,于是以此为借口,赵王伦便于公元300年起兵杀掉贾后,幽禁惠帝,篡夺了皇位。不幸赵王伦又“素庸下,无智策”,不足以控制大局,头上又有一顶“篡夺”的帽子,所以不久即被齐王冏、成才王颖、河间王颙推翻。这时斗争也从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兵戎相见。随后诸王又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威望低或是惠帝的疏属,彼此互不相让而动兵,“八王之乱”便更加激烈地展开,形成所谓“骨肉相残,四海鼎沸”的局面[76]。西晋王朝也就在这一次次的斗争、屠杀、破坏中,由盛而衰,每况愈下了。
从这一次次斗争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登台表演的主要人物:杨骏—汝南王亮—贾后—赵王伦—齐王冏等,没有一个是有威望、有才干,控制得住大局的,而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手里掌握的却是极度膨胀了的君权,这就不能不启人以觊觎、争夺之心。晋武帝死后“山陵未干”[77]变乱即相继而起,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晋书·文六五传》史臣曰:如果齐王攸不死,“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光辅嗣君,允厘邦政,……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王夫之甚至说:“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后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78]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历史真相。
王仲荦先生说:八王之乱是由于“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79]
这个看法是有可以商榷之处的。
首先,如前所述,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本来对中央集权制度起的作用主要是巩固而不是破坏,其所以会发生转化,关键在于晋武帝死后出现了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这一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晋武帝早已任诸王以方面重镇,而他在世时却始终没有发生过一起诸王叛乱的事件。
其次,诚然,“八王之乱”的爆发和军队是分不开的,但和军队分不开是否就意味诸王手中掌握大量军队就是“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呢?这却不然。如果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王先生所列举的诸王,会发现秦王柬并未参加混战,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就死了。楚王玮、淮南王允、汝南王亮、赵王伦之“乱”,都不在他们出专方面重镇之时,而是在免去都督职务之后,调到京师任职之时。梁王肜附和赵王伦为乱的情况相同。只有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齐王冏发动战争时是都督。然而他们主要也不是靠手中兵多起事、取胜的(虽然不能说没有关系)。我们试把晋武帝死后历次政变和战争包括这三王发动战争的情况综观一下。
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先指使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启惠帝,夜作诏,“诬骏谋反”。杀骏后,又“矫诏”囚禁杨太后。
公元291年贾后杀汝南王亮和楚王玮:“(贾)后使惠帝作手诏”,赐北军中候楚王玮,命他带兵免辅政大臣汝南王亮官。玮因与亮有私怨,于是借此“矫诏召三十六军(驻在洛阳城内外保卫京城宫城的军队)”,杀亮。可是随后贾后听从张华之计,不承认惠帝曾赐玮手诏,并当众宣布“楚王矫诏”,于是“众皆释仗而走”,不但三十六军散掉了,连楚王玮北军中候的兵也散掉了。“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
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矫诏”命军兵入宫。贾后看到来抓她的齐王冏时,惊曰:“卿何为来?”对曰:“有诏收后”。后曰:“诏当从我出,何诏也!”并求救于惠帝。可是白痴能有何作为,何况他也落入了赵王伦手中!贾后终于被“矫诏”赐死。
公元300年淮南王允攻赵王伦:本来手下兵不多,但他大呼曰:“赵王反,我将讨之”,“于是归之者甚众”,并连连得胜。而后来失败又是因为支持赵王伦的伏胤“诈言有诏助淮南王”,允“下车受诏,胤因杀之”。
公元301年齐王冏等灭赵王伦:虽然冏当时是都督豫州诸军事,但和赵王伦比,兵力甚弱,其力量主要来自宣布赵王伦“篡逆”(时伦已废惠帝自立),争得了人心。当新野公歆得到讨伦檄文时“未知所从”。嬖人王绥说:“赵亲而强,齐疏而弱,公宜从赵。”但参军孙询大言于众曰:“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诛之,保亲疏强弱之有!”“歆乃从冏”。当檄文到达扬州时,刺史郗隆犹疑不决,部下皆说:“赵王篡逆,海内所疾,今义兵四起,其败必矣!”隆仍观望,不公布檄文,为愤怒的部下所杀。当齐王冏的使者至邺时,卢志对成都王颖说:“赵王篡逆,人神共愤,殿下收英俊以从人望,杖大顺以讨之,百姓必不召自至……。”颖乃出兵讨伦,“羽檄所及,莫不响应。至朝歌,众二十余万”。
公元302年长沙王乂又杀齐王冏:起因是河间王颙长史李含从洛阳逃出,诈称受密诏,使颙诛冏。颙借此“檄长沙王乂使讨冏”。时乂正在京师任职,得檄后立即驰入宫中,“奉天子”攻冏。冏派人宣布乂“矫诏”,乂又称冏“谋反”。连战三日,掌握惠帝在手中的乂得到胜利。
公元303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杀长沙王乂:讨伐的借口是乂“专擅朝政,杀害忠良”。颖派陆机率军二十余万由邺指向洛阳。而乂则让惠帝下诏宣布他们是“奸逆”,并“奉帝与机战于建春门。……机军大败”。颙又派张方率精兵七万讨乂,乂同样“奉帝攻张方,方兵望见乘舆,皆退走,方遂大败”。乂后又屡胜的原因是:“未尝亏奉上之礼,城中粮食日窘,而士卒无离心”。只是由于东海王越暗中与殿中诸将勾结,夜里捉住了乂,控制了惠帝,“启帝下诏免又官”,随后才杀了乂。[80]
以上史实说明什么?
它说明“八王之乱”之所以爆发,其力量主要不是来自出专方面重镇之诸王的军队(有的政变、战争且和诸王出专方面重镇风马牛不相及),而是来自反对篡逆、拥护皇权的旗号,或者来自‘矫诏”。这正是“八王之乱”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所周知,东汉末年进行过激烈的混战。但那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力量经过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极大削弱情况下爆发的,除少数人外,一般不打什么拥护皇权的旗号,也不“矫诏”,而是凭借手中兵力赤裸裸地实行割据和争夺地盘、财富与劳动力。“八王之乱”则不同。由于晋武帝二十六年的统治,形成了强大的皇权,虽然继位皇帝和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但在一个时期内过去的影响仍是强烈的。赵王伦一“篡逆”,立即遭到全国反对,惠帝被请回复位时,路上“百姓咸称万岁”[81],都是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八王之乱”的各个发起人(包括开始发动政变时的赵王伦)都懂得,要争夺就得争夺中央大权,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就得打着反对篡逆、拥护皇权的旗号,必要时就得“矫诏”。也就是说,必须借助强大的皇权来达到个人目的。否则,单纯依靠手中的兵力发动政变和战争,或不去争夺中央大权,径直保地自守,实行封建割据,公开与强大的皇权对抗,都将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自取覆亡。
但这一策略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皇帝和辅政大臣得人或基本得人,中央政局稳定,这一策略就很难采用,即使采用,也很难得逞。因为很快就会被揭穿。所以问题又回到晋武帝临死时的安排上。即由于惠帝是白痴,是“土木偶人”[82],辅政大臣又无能,它不但如前所述启人以觊觎争夺之心,而且另一面还给他们采用这种“奉土木偶人之孱主以逞”[83]的策略,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贾后明白这一点,所以敢于“使惠帝作手诏”命楚王玮杀汝南王亮,随后又毫无顾忌地宣布对方“谋反”,自称受“密诏”,甚至“奉天子”讨伐对方,玩惠帝于股掌。就这样,强大的皇权实际上变成挑起战乱,破坏皇权的有力工具了。而这一切很显然都根源于晋武帝临死时的安排。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安排,不但“八王之乱”爆发不了,而且诸王或诸王兼都督必将继续有力地巩固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西晋王朝。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讲一下:晋武帝时形成的强大皇权的影响并没有持续很久。道理很简单:惠帝太不争气。本来人们对惠帝期望甚高,支持他,拥护他,希望他成为一个稳定因素,结束混乱局面。谁知在一次又一次的丑恶斗争中,他不但不能结束混乱,反而一而再,再而三被人利用来发动战争。特别到了“八王之乱”的末期,一方面诸王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破坏性更大[84];另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局混乱招致的全国统治危机也进一步发展[85]。在这种情况下,惠帝的号召力逐渐削弱了,晋武帝留给他的一个时期内的威望慢慢消逝了。到后来,他甚至被人看成是恢复和平的一块绊脚石,希望赶快由一个英明的皇帝来代替了。这可以由以下之事得到证明。公元306年,惠帝食饼中毒而死。《晋书·惠帝纪》称:“或云司马越之鸩。”没有定论。事后也没有任何人追究此事。另一面,《晋书·怀帝纪》载:初即位,“于东堂听政,至于宴会,辄与群官论众务,考经籍。黄门侍郎傅宣叹曰:‘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两相对照,就可看出傅宣的话,绝不仅代表他一个人,而是反映了统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对惠帝愚昧的不满,迫切要求一个象晋武帝那样的君主来挽救危机的心情。王夫之就惠帝中毒事评论说:“恶有天子中毒以死,而不能推其行弑之人者哉?惠帝之为司马越鸩也,无疑。越弑君,而当时天下不能穷其奸,因以传疑于后世,而主名不立。当其时,司马模、司马腾皆唯恐无隙而不足以逞者,然而胥中外为讳之,而模与腾不能借以为名,史臣于百世之后,因无所据以正越弑逆之罪,何也?天下胥幸惠帝之死也。”又说:惠帝死,怀帝立,“天下且如释重负而想望图存之机。故一时人心翕然,胥为隐讳……”[86]。惠帝“昏而不虐”[87],落到这样一个下场当然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别人,就是晋武帝。惠帝死去并不能解救危机,因为当时的局势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已超越了任何英明君主、统治集团所能控制的范围,不用说怀帝即位,即便晋武帝再生,也将无济于事,西晋的覆亡已经指日可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晋武帝不但断送了他的儿子惠帝,而且也断送了西晋的江山!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时,封建君主个人的作用是何等地巨大呵!
赫连勃勃大王居然还说这种揭露是中了party的毒,相比之下和应侯的见识差了两重天。
似乎每每到了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就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歌谣,然后每每的这些歌谣就都兑现了。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某种逢Party必反的毒。
多幸福的应侯大人,历史第一贴被你占了。呜呜。。。太过份啦,俺努力写啊写,还是没赶上。什么世道啊。。。
唉。。算了,好歹偶能爬进来就是胜利。先恭喜应侯上榜,不过你得保住成绩,小女子可是盯着你这块宝地呢。文章不错,拜读大作,送玫瑰一朵,必须笑纳,否则偶就哭死给你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