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由一张照片想起来去看书 -- 黄河故人
军人,男女军人,一拍出来多半又是什么师长军长的儿子,三角恋什么的,CCAV的一贯套路
阵地上80年代初的大学生也不止徐良一个,当时在越军炮击下拍摄的一位摄影记者也在西西河。
高山下的花环,小北京也是。
在ccav看来,这情况只能出三角恋。
也许他们只能看点小毛小病,被大医院的医生看不上眼,但有他们的努力,前线会减少很多牺牲的战士。
我们学校有位学生,上学时属于调皮捣蛋的一类,临毕业分配时自我感觉也无分配到好地方的机会,于是给新疆铁路医院去了封信,说是想到那里去工作。
也许信中写了些慷慨激昂的语句,俺没看到。新疆铁路医院回信说欢迎到这里来工作,这里的条件肯定比内地艰苦,我们也没法给你什么好的条件,但可以保证你不会被分到乌鲁木齐以外的地方去工作。那时铁路医学院的学生有许多会被最后分配到小站去工作,于是那一届志愿到新疆去的毕业生很多。
此同学如愿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医院,没多久调到新疆的某军医院。南方打仗,他又志愿报名上了前线,不知道是老山还是者阴山。他在山上的那段时间(以月计)没有一个非战斗减员,立了一等功。当了功臣参加全国演讲团,我们学校又把他请回来读研,衣锦还“乡”,这回待遇就与他当本科生时不一样了。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同事的哥哥那年上去了就再没下来,沂蒙老区的。转头二十年后,工作中要跟踪小越南铁路项目。
时代变化太快。
前几日国防军事频道刚看了老美关于硫磺岛的纪录片,片中有对当年战场老兵的大段访谈,听老美兵讲对战友、对国旗的感受,最大感慨是啥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也能同样认真地记录一下每一场鼓舞国人的对外战争和那些老兵。
真是让人感动。
别说三角,四角五角那也是家常便饭,很好的题材,非得拍成炮弹+肉弹不可。
看看那些翻拍的“红色经典”就知道了。
杨靖宇打游击,打不过就往老百姓堆里跑,拿老百姓当掩体,太懦弱了。所以抗日嘛,是正规军的事儿
反语这个功夫类似七伤拳,哈哈
以前有过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对越自卫反击战搬上荧幕的特别少,而且都是对个体的描写,整体的,战役的,重大事件的等等印象中都没出现过,搞到现在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分外模糊,只有一个猫耳洞留在记忆中。都过去快30年了,为什么呢?
以前有过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对越自卫反击战搬上荧幕的特别少,而且都是对个体的描写,整体的,战役的,重大事件的等等印象中都没出现过,搞到现在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分外模糊,只有一个猫耳洞留在记忆中。都过去快30年了,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