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茗谈(二十)-1 -- 本嘉明

共:💬104 🌺10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花谢宝

俺对本大说的运河访古旅游还是非常赞成的!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可不可以

考虑在武汉-宜昌段或者荆江段开一条运河北上,用隧道通过大别山,经过河南腹地直至开封洛阳附近,在每年长江汛期大量调水北上,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平时可以考虑通航,汛期调水。

家园 茗谈(二十)-5

小本对大运河的建议方案,就是“调水搭台,殖产唱戏”。

这个“殖产”,浅白地讲,就是“繁殖产业”,细胞裂变,把一个成熟的制造业带,再COPY一份到运河两岸来。

中国的产能,已经过剩了。这叠床架屋的,又是为的什么?

这几年,日本几个SB老梆子,加上个李灯灰,一直念念不忘“七块论”。我们不能一味地藐视,而是要仔细研究,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驳得灰常非溜溜,才是正道。

所以小本仔细研究了,结论是:中国从来没有过,将来也根本不会有个屁的“七块”。

但中国其实一直是“三块”的。

(*)#%¥—(*…¥#·#—(#·?

你们家有折叠的橱柜门吗?

整个中国,其实就是个“三块连”的折叠门,中间用“合页”连接起来。“合页”就是这个:

http://image.cn.made-in-china.com/4f0j01qeIQZpYKCrbF/%E5%90%88%E9%A1%B5.jpg

这三块门板,最上面,是“远北板块”,指既远又北的那些,包括东北,内外蒙,新疆西藏。中间,是“华北板块”,指长城以南到江淮以北的地区,也就是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下面,是“华南板块”,自长江以南到南部国境线。

这三个板块,尤其是华北,华南二块,各自在内部,是相当稳定统一的,可以说在板块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两板块之间,江南之桔,逾淮而枳,可以说大不相同,完全可以分割开。

中国统一问题的关键,是华北,华南二块,务必要统一,铁板一块。只要这两个保持统一,远北板块不要说崩掉一块,掉个渣都会再自己游回来。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漕运”,既维护了“华北,华南二块的统一”,又伤害了“华北,华南二块的融合”。因为实物漕运,是单向的!

中国千年的现实,就是:北方(华北)保护南方(华南),南方供养北方,各取所需。

但供养的方式(漕运),一开始还符合现状,到后来就错了。

晚期正确的方式,我认为,是中央政府向全国各省收金银铜币作为税收,然后在京师(比如北京),以货币求购南方的米粮物产。这样一来,漕运是自发的民间行动,民船北上卖货,放空船舱后,空着也是空着,当然想方设法带点北方的物产南回。而刚刚在北京卖掉货物,手里也有足够的本钱。如此,南方的消费和北方的生产,都能被刺激出来。而小农经济式的漕运,漕船是公家的,运兵吃官饷,怎么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这样的选择,在明清两朝没有出现,我们不能责怪祖宗,在王八蛋的理学毒害之下,他们实在是情商不足。但到了今天,居然北方的物产,在南方的工业和消费市场,仍看不到几个响噹噹的品牌,这个从选票到尿片无所不管的大政府,要打他的大白屁股,算是轻的。

因为自闹了太平天国后,形势完全变了。热兵器时代,南蛮子虽然没有好马,自要不怕死,就足以自保,不需要北方的保护。那,我凭什么再供养你?所以八国联军时,“东南联省自保”,合情合理。

所以只要袁大总统一嗝屁,华北只要一弱,既不能包拢“远北地区”,又不能勒兵威慑南方乖乖交保护费时,天下崩坏,实不可挡。到那时不要说七块,十七块八毛,都是现成的!不是天下归心,都指着你“殖民三百年”吗?

家园 五代十国不只七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茗谈(二十)-6

现在的人啊,太聪明反而容易糊涂,居然连“欢迎英九大表哥”都喊出来了,显然没看过小本的《算命》,没先接种个疫苗。

今天的TG,换个名字,是不是就是当年(也就是1949年)的国民党?

这个问题真的比较弱……糊涂。

小本认为,当然不是的,虽然也一样“五子登科”着,毕竟TG是北方党,更准确说是全国党;而KMT呢?自始至终是个南方党。

常凯申由广东开始北伐,走到南京就不肯走了,以江浙为大本营。这个党,屁股是南方的,眼光是南方的,做派是南方的。对于北方(华北地块),既不了解,也毫无感情。而他的干爹,英美,利益也在长江流域。

KMT在如日中天的1945年,收回了两个殖民地,一个是台湾,一个是满洲国。结果呢?台湾那边,过了一年半,1947年就“二二八”。东北呢,过了三年,48年底就是“辽沈战役”,输光了裤子逃出来。

小本不喜欢假设历史。我们难得假设一次,假如1945年后,没有TG跟委员长捣乱,那基本我有把握说,到如今中国至少就是三四块了。道理很简单,“华北地区”和“远北地区”,人家嫌弃。

就这么个店小二式的废物篓子大表哥,你请他回来把脉?

但是从店小二废物篓子的眼光看,北方(华北地区和远北地区)确实值得嫌弃。北方因为降雨少,生态环境相对恶劣,同南方的物产丰饶比,确实有差距。在和平环境中,大家都在学武大郎卖炊饼,北方“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优势显不出来,但有眼光有格局的人主,居安思危,看得出来。所以中国要保持起码的统一(山海关内的统一),政治中心必须设在北方。如果把首都定在长江以南,中国必然分裂。

因为定都江南,那么政治上的开销,用于江南;全国的税收,尽归江南。北方岁贡有限,灾荒无穷,无疑灰常鸡肋。南方给北方一点点补助支援,估计庙堂之上,就吵成一片。最后即便勉强给了,北方弯弓射雕的大爷们,就那么喜欢嗟来之食?不如去抢嘛。

那么,定都北方,从南方抽取资源(你叫税收也好,央企利润也好),补贴北方的中央政权运做,拱卫首都,防御北部国境外的边患,也间接在帝国内部,起到了一个“均贫富”的作用,使“华北块”和“华南块”,能较长期地统一在一个旗帜下。

从这个角度说,李鸿章对甲午一战的竭力避战,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清帝国的主人,是“远北地区”来的满族,一旦战败,主力被消灭,北方没有能力再保护南方,也就没有筹码向南方征税抽饷,南方搞出“辛亥革命”不再臣服于北方中央,不再无谓进贡,就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说,中国的封建政治史,是长期强行以北方为主人,以南方为仆人,在不平等的主仆关系中,强使南方跟从和纳输。这等到南方自己也能练兵自保了,清帝国当然走到了尽头。而北方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正统地位和(对南方的)军事优势,在商品经济方面天然又比南方要幼稚得多,无法令南方的消费市场依赖北方商品,那么主客易位,委员长的南方,凌驾于荒瘠的北方之上,是必然的。

但北方强悍的民风,往往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和最后堡垒,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中国历史上,大多从北方席卷南方,南方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的大明一例。所以从居家过日子来说,南方的做派压倒北方的爷们,是“划算”的;从救亡图存,鼎立天下来说,北方的笑傲,又非得盖过南方的婉约(也就是“嗲”)不可。

毛主席出身湖南,但那是“南人北相”,胸怀全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看得明白:“以北为尊”,是中国维护长期统一的一大法宝。

但TG之有所作为,远不止此。因为真正成功的“以北为尊”,是南北平等下的主从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这就需要北方在和平环境中对南方,也有相当对等的贡献和帮助,大家才能平等相待,谁也没有感觉矮一头,以至于要强词夺理地逼南方单方面纳贡。而北方的民风,不可以搞得像南方那么斤斤计较,油头滑脑,见风使舵。

所以北方要自强自立,不是像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一旦英国占了镇江,断了漕运,京师震动,就只有认输。但北方也不能搞得比广州还香港。两相权宜,那就只能主抓重化工业,避开消费类产品连带的过于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

要厚植北方工业的基础,第一步,就是把东北,也就是日本惨淡经营出来的“南满工业地带”,并入“华北块”。这是抗美援朝的一大主因,可惜到了今天,都没有几个人看到主席的雄才大略。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得东北三省,脱离了“远北地块”,融入“华北地块”,使“华北地块”同“华南地块”在工业指标上的相互地位,大大接近,甚至于华北居优。今天是同样的情况,要再度开发东北,就必须先切实解决朝鲜的问题,甚至于立一部《与朝鲜关系法》。

但经济实力上“以北为尊”,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渐渐比较吃力。因为改开推崇的,是“市场经济”,这个,华南地块有天然的优势和更强的欲望,从而在资源的最优化运用上,同北方的差距会拉大(就是现在天津新区的很多做法,思想上也已经比南方落后野蛮很多了)。

中国的大江大河,全部是东西流向,从而使最自然形成的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南方,不可能自动延伸到北方。这样的自然形成的格局下,以唯一南北纵贯的大运河为底子,仿照德国“莱茵河制造业走廊地带”,在退税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将一部分领域的制造业产能串联起来,沿河布局(比如说从“中芯国际”在天津无锡的芯片厂,一路到下游的电子产品)。这样一来,在“华北”和“华南”两块门板上,加装一个牢固的“超级合页”,应该是有利无弊的。

本嘉明:【原创】煮酒论雄(十一):算命

通宝推:双羽四足,stpearl,今昔,抱朴仙人,履虎,
家园 本大视野又高了一层

上接本朝太祖乃至明太祖, 下通运筹操作, 外明西夷成事, 西河高才当之无愧.

家园 送个花再小小商榷

自太平天国被曾胡湘军扑灭始,南方军队兵员的素质已经开始超越北方。KMT中央系,桂系也都是两广子弟为骨干;TG的初始根基红军基本都是湘鄂赣地区,北方也不算主流。北方保护南方一说,如今只是笑谈耳!

中国中国,自始自终都是中央帝国,中原地区总归是华夏之根,不可能南北分中原而独立。就算历史上南方势弱而北方势强,但凡有点志气的无不时刻想着北伐而一统中原;北方南下一统天下更是司空见惯。这个地形因素和大一统的文化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尤其是秦皇汉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历史上大运河的走向受到当时技术水平和施工水平的限制,所以仅仅是起到漕运的作用。而如今俺们连三峡工程都能建起来,应该更多的考虑南北方水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可能随着气候的异常情况更加恶化,不得不早作打算。

有人称俺们中国为水利国家,意思是自古到今俺们就是一个兴修水利贯穿整个历史的国家。国家的繁荣民众的富足都和水利息息相关。所以本大你提的这个大运河工程,窃以为不如重点放在中段调水上,甚至可以考虑提前启动西线调水。俺严重喜欢你的小核电站提水北上的方案,呵呵。

家园 深以为然
家园 精彩!

分论南北的文章很多,这一篇讲的很透彻!

唐以来,经济上南即胜出北,自此有别于秦汉,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直到康熙年才消退,故而有这个北方撑住安全,南方撑住经济的格局。

有趣的是,是这种格局影响到了南北方人民的气质,还是南北方人民的气质造就了这种格局?

家园 天津滨海新区的GDP超过浦东。
家园 中国格局可能已经从南北转为东西了

三国之前,中国历史走向是东西对决。

三国之后,是南北对峙。

感觉鸦战之后,随着海洋霸权对近海的威胁,使得海边繁荣安全基础薄弱,非得依靠西部来作为稳定后方,才能确保利益,这点在抗战时期,展现了一次,以后在较长时间段内,相信还会继续展现。

而西部(区别于沿海,把广西北部也算入西部),民风淳朴,较少浮华之气,可以专心搞革命、搞科技等,和东部形成互补关系。

所以,中国可能已经重新回到东西对决的历史。

通宝推:非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这个观点正确!!

送花送花!

家园 茗谈(二十)-7

“黄河清”君提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的关系,我也把自己的想法再说一下。

既然“以北为尊”,政治中心必须在“华北地块”,那么北京王气浩荡,是当然的首选,西安可以发展为常务陪都。但这两个城市都缺水。既然首都不可能迁,那么只有“移水就城”,就是调水进京。

可调的水,有四:

1)按目前的方法,挖西补东,从山西陕西抢水。

2)取渤海水淡化。

3)取藏南之水。

4)取贝加尔湖之水。

渤海水淡化,一是消耗大量能源,中国缺能源甚于缺水源,越帮越忙。二是不可能西送到西安。取贝加尔湖之水,需要中俄,中蒙关系上的大进步,这个,是“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不大可控。所以,我们重点看藏南之水。

一看如何取水,二看如何走水。

取水最可能的工程方案,应该是在雅鲁藏布江,二三百公里长的某段河道上,依次建5,6座大坝,逐级提升水位,最后漫过分水岭。小本所提的“核电提水”,大家有点误解了,其实是“水电提水”,核电是个启动阶段主能源和全循环中的辅助能源。在大家的指导下,小本把方案改为如下(学习丰田,不断改善嘛):

水漫过分水岭后,必须顺坡而下,这一程过去只能放空,因为你在此拦坝发电的话,西藏不需要那么多电力;想远程外送,在西藏无人区架塔维护,成本太高。所以小本的建议是,水一下分水岭就发电,以电力去分水岭外侧再提更多的水过来。

就是说,分水岭外侧的水被逼到一定的高程后,在分水岭上打隧洞,自流引一部分水。引到内侧的水,自流下行时立坝聚水发电,电力再输往分水岭外侧,在其他无隧洞的地段,用抽水站再提水30米左右的高程,翻山过岭。核电和水电混合使用,夏季提水,冬季化冰加提水。等于说,被围在分水岭外库区里的水,是盛在一个青藏高原崇山峻岭组成的大碗里,水面离碗沿(分水岭)还有点高度差,就算水波荡漾也不会自己溅出来。等我们需要了,就用茶匙舀出来。

关于提过分水岭的水,如何东行,其实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黄河长江的现有河道,在源头补水,沿河再分水。二是开凿“第三条母亲河”(朔天运河),直济京畿。

两相比较,如果藏南的水能大规模取到,以开朔天运河为好。

因为朔天运河的乳汁,沿路接济,使大片的黄土高坡,化为塞外江南,“远北地块”的宜居和宜耕(不管是农耕还是工耕)条件,大大改善。从而使千年传统上的“远北地块”,同“华北地块”融合,中国由三块变成两块,岂不更好?

而藏南之水的主力,接济长江源头,在长江上游段,根本不再需要更多的水,只会对三峡的设计库容造成困扰,只有过了武汉北上,才开始发挥作用。如果主力去接济黄河,黄河在中下游段是悬河,脾气暴烈,历史上夺淮改道,屡屡发生,如今再加水量,那可能是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只能取少量的藏南水或取不到藏南水,就便利用长江从武汉北调原有江水,是稳妥的。但既然在藏南千辛万苦起坝,怎么能只取一瓢饮?

因为要调水,首先要有水,其次才是水道,巧妇难为无米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零开始挖,只是把现有的长江水,分一部分北上,这是不划算的。因为你要动态地看问题,现在长江沿岸要用掉一些水,余下的北调,蛮好。可等你挖完了,沿江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了一大块,更文明洋派了,天天洗三次澡了,只剩一点点水可调了,怎么办?事物是变化的,这么大个工程,不考虑余量是不行的。中国南方已经多水了,藏南水再走一段长江,无非是锦上添花,长江能不能承受还难说。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是善治水的民族。也不得不如此,总不能像犹太人那样,觉得黄河比法老还难伺候,就一走了之,自说自话找一块“流奶与蜜之地”?所以到了现在,可以说,有水的地方,中国人就能扎下根,可以说是:意到水到,水到人到,人到力到,水在人先。如果有了三条“母亲河”,由原来的“双龙戏珠”,变成“三龙开泰”,那不就等于中国的宜居国土,又增加了一半?中国的国力毕竟是有限的,人民的负担也不能过重。如果有希望开挖“朔天运河”,就暂时不要考虑开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吧,分兵则弱。

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现在中国在西南每年流出境外的水量,宽了算大约6000亿立方米,按国际惯例,你拦掉1/3,是合理的,下游不大好说什么。所以印度现在在雅江下游大造水利工程,格外起劲。因为他根据现在的来水量造水电站,造好运行了几年,水文状况不变,就变成既成事实了,然后哪一年水量少了,来水不均匀了,他就有借口同你纠缠。大家缠不清,搞到国际法庭仲裁判决,有那么一些第三方,是巴不得这些事情国际化,泛政治化的。而中国应对的方法之一,我劝大家,支持印度举办奥运会。

因为印度国力有限,一承办,接下来七八年得夹着尾巴做人,大笔花钱粉饰,做面子工程,其中有很多属于奢侈品,是中看不中用,一次性使用的。这么一搞,他的水利建设,当然就要让道。哪怕再有人逼,他也不大情愿跟小巴撕破脸,不然人家给惹急了,拉上一帮子穆斯林国家,加上“中国集团”,一起抵制奥运会,印度不就牛A不成,直接跌到牛C了吗?

通宝推:行路人pacers,
家园 顶,强烈支持印度申奥
家园 这招狠!,比郑国渠那招歹毒多了。

拖延时间还不带增强人家的硬实力,说不定后面建场馆什么的还能接点生意。

当初MD答应我们办奥运世博,是不是也有这个意图?好在我们总算顶过了这一段没垮,不过是不是也因此荒废了其他的事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