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1949年陈云稳定物价谈起 -- zhuhit
看我们,前呼后拥10几人,包括地委秘书长之类鞍前马后跑,比我们还熟悉当地的餐饮娱乐,一副为领导奋不顾身的太监嘴脸,真难为了。
我对这位长辈说,这种人在身边你不觉得难受吗(我们关系很熟,而且此人也曾经是文学青年,颇为引我为知己),他说在地方工作你不这样,无法生存。而且这位秘书长是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也是满腹经纶,不要小看了。
后来我在CCTV看到当地大洪水,这位书记也是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为民请命(在陪同前总经理视察时大倒苦水,一点不虚吹政绩,结果获得中央若干补贴)。后来到省人大当副主任也是敢说敢当,不象我们一般影视剧表现的官员那么圆滑世故,(比我还敢胡说八道)。他的理由很简单,在退休边缘还说昧良心的话,对不起自己良心。
但是,这位在任上就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所以中国的官员阶层是很复杂的一个群体。不要被影视作品误导或脸谱化。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过大家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实现个人利益最优化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已(如果还有理想的话)。那种有能力无良心,有理想无道德的人才,实际各个阶层都有,甚至普通老百姓可能比例还高一点。
完全同意,但是我想的和你略有不同。
在当时tg对物资掌控如此严密的情况下,tg还知道要控制货币的发行,知道抓住根本。
那么到现在,如果只知道政治高压,反通胀的效果会如何?
是不是一个考量?还有社保?驱赶资本去国外投资?
改善收入分配)的第一步。不改变中央地方的利益格局,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必然逼迫地方走歪门邪道,导致完全失控。
这我在以前帖子中就说过。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SIZE=3]那种有能力无良心,有理想无道德的人才,实际各个阶层都有,甚至普通老百姓可能比例还高一点。[/SIZE]
第一,有没有打击囤货?
打击钱庄抓了一百多号人是不是打击囤货的行为?(请注意我前帖当中第一个引用指的就是打击囤货的直接行动,后者是打击银元,我在引用的时候没有注意时间顺序,实际上是第一个引用的行为在后)
第二,国营粮商是高价买进还是低价卖出?
没有陈云利用国营粮商低价卖出大量的粮食棉纱,那些投机商会倒闭甚至会跳楼吗?
第三,继续回答我关于紧缩货币导致俄罗斯物价上涨千倍,宽松货币导致日本美国物价低落(即通货紧缩)的原因,用你的理论或者从你看陈云文选中的领会来回答
关于你说的第一点:
刘伯承当时是南京市市长是吧(?)陈毅则是上海市市长,陈云的金融决策当然与他们有关,你说的这一点没有什么意义
你说的第二点我并没有否定(大概是由于我前帖中的引用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引用,让你误以为陈云只打击了银元投机,而没有采取直接打击囤货的行动
第三点:你自己想一想,就算是机关、政府发的钱少了,也就是说机关政府本身的购买力降低了,可以对那些囤货的投机商人进行直接打击吗?会让那些人跳楼吗?
就好像现在房地产投机,你让政府机关不买房,房地产商人就会把房价降下来?人家会那么轻易的跟着你的步调?
很明显陈云就是利用欲擒故纵术,开始的时候高价卖出粮食,让那些投机商人高价囤货,让这些投机商人手上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少,等到各解放区运送过来的物资越来越多的时候,将这些物资低价卖出----这会影响到什么呢?就是会影响到老百姓对粮食棉纱的价格的未来走势的判断(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影响到老百姓的消费预期),从而老百姓只买低价的,而不买高价的,你想高价卖出,老百姓就会观望,你就卖不出去,最终由于大量的国营粮商的粮食低价的卖出,彻底扭转了老百姓的价格预期,他们不再会担心粮食价格的继续上涨而不管价格多高也买入了
这样的一个价格预期的改变模式就是这样
当投机商进行囤货的时候,造成了粮食市场上的供应的紧张,相应的抬高了粮价,而且随着投机商的囤货的不断进行,粮价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就造成老百姓的一个价格预期----就是粮食价格会不断上涨,因此老百姓的决策就是不管价格有多高,都要买进,因为明天粮食价格会更高
而陈云在欲擒故纵使投机商资金链紧张以后,采取了低价抛售的手段,改变老百姓的价格预期
即老百姓看到粮价在不断的下调,那么老百姓会产生一个预期,粮价至少不会在短时期内快速上升,那么老百姓就不会看到粮价很高而进行购买,他们会等待粮价更低的时候进行购买,这样的价格预期的改变,就造成了投机商人---囤货商人不今天把囤积的货物给卖出去,那么明天价格会更低,从而他们也不得不根据这个预期而提前卖出自己的囤货
这样的政府的主动干预影响市场预期的道理我想并不难理解
西方某经济学派---特别是学棍萨缪尔森把持下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就是以鼓吹市场自由著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他们鼓吹政府干预无用论,就是为了美英金融投机者的投机行动不会受到官方的(甚至包括美国政府)的阻挠而顺利的敛财,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创造了一些理论工具,识别这些理论工具的虚伪性其实并不困难,关键还是需要独立的判断的习惯
例如89年的所谓的王八拳的政策是什么呢?
我不是很清楚当年的政策---根据我看何新的文章的理解是当时的政策是大量的进口物资(好搞什么高消费),高利率(所谓关注价格老虎)
那么可以说89年的政策是完全错误的,那样的政策---鼓励进口导致本地商品的出售困难,并且因此增加本国企业的资金链的紧张,再加上高利率的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导致企业出现了普遍的三角债,以及企业为了筹集足够的流动资金而涨价,并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政策在李鹏总理听取何新的意见以后已经被终止了
可以去参看何新对决萨缪尔森的文章(很容易搜索到)
1991年,1993年,1994年的情况我不清楚
2007年的决策---即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与1989年的政策差不多,都是担心所谓的货币老虎(不过吴敬琏搞了一个新名词流动性过剩,值得注意的是吴敬琏在08年的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并不懂得流动性是什么意思),实践证明这样的紧缩政策与89年的政策差不多,也就是造成了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严重的资金困难,可以说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恰好不是过剩而是紧缺---央行一紧缩,很多企业资金链就要崩掉,2008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到沿海调研,3月份的时候就要求央行改变紧缩政策,开会的时候央行一帮人以维持货币政策持续性为由而不改,大约在6月份的时候我又看到中央政府对央行施压,央行依然不改(我当时在交警大队当保安,可以看很多的报纸杂志对这些比较了解),而到了9月份还是10月份的时候,央行政策终于改了,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对央行的周小川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我不清楚,但是显然温家宝等等中央领导对央行那一帮书生是用了很多办法,并且开始忍让了好几个月的
至少从89年和2007年的决策来看,现在的中国由于企业利润率的低下,外资的竞争,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的紧张,根本就不是搞紧缩的时机,现在中国需要的就是现在的政策---宽松货币政策
你对中国体制的分析,我认为脉络性也不清楚,中国体制有两点全球最佳
第一,民主集中制导致的决策的高效
第二,听命于中央决策的国有企业(您已经利用您当年在某化肥厂的经历做了阐释)
第三,与第二者相关的,中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导致中国政治受到财团的影响力很小---尽管私人财团不断的企图加大对政治的影响力,这也是中国政治的最大的优势所在
至于您说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这个与分税制可能有一些关系,分税制本身需要一定的改革,即国税和地税的分配需要更科学的调配,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调配
粮食总产“七连增”的说法只怕不实
作者:支农
有关方面关于粮食总产“七连增”的说法,只怕有水分。原因如下:
一、主粮方面,小麦、水稻、玉米等育种技术已经有十几年未有大的突破,这些年依靠科学育种提高粮食产量的因素几乎不存在,至少是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因素不存在。大豆产量减少几乎是定了的。花生单产量与十五年前基本持平。这些情况均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代及地区,未考虑自然灾害因素。
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实际上在减少。如果留意一下,大家会发现蔬菜、瓜果类作物的种类及数量方面都较以前丰富,这除了种植技术提高的因素之外,种植面积扩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挤占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三、肥料使用上,农家肥料减少,化肥使用的数量大大增加。土地地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氨、钾肥、磷肥的使用,使地力下降的趋势得到延缓,但未能阻止这一趋势。使用除草剂、大型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没有增加粮食单产量。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增加,虽然没有使土地抛荒,但劳动力的不足,确实使农民工外流严重的区域的粮食产量有小幅下降。
四、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使大批良田、山脚地变成了建筑用地,耕地总面积一定在减少。所谓置换,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即使有的地方确实腾出一些原来的建筑用地补偿被占用的农田,但这些土地要变成良田至少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
五、近年来,地震、水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一直不断,尤其是去年底今年初的涉及大部分产粮区的大旱灾,对粮食产量不造成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受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影响,黄灌区一到干旱季节,能够用黄河水灌溉的地区已经非常有限,而这里正是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
六、政府方面,很少有地方政府主动引导、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多数提倡农民转种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招商引资引来的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在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综合以上因素,粮食“七连增”是不可能。其中一年比上年有所增长是有可能的。以本人老家为例,鲁西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但小麦单产自1990年代至今根本没有大的增长,相信其他地区亦然。最好的年份,小麦单产可以达到1000斤,正常为900斤左右。由于受今年春节前后旱灾影响,今年亩产多数没超过800斤。以此而论,所谓“七连增”极有可能像工资大涨、物价基本没涨一样,是统计出来的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
虽然如此,我国粮食也没有出现明显紧缺,这可能源于二方面因素,一是粮食进口力度加大了;二是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及瓜果、蔬菜类都占了不小的比例。但是粮食产量是关系国家基本稳定的事情,有关方面不应为了好看而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否则一旦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粮食紧缺问题,必然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
关键字: 粮食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012/201585.html
别的不知道,耕地不断减少(良田被征用,山地退耕却不还林)、农村劳动力大批进城、蔬菜种植面积增加都是难以掩盖的事实,中西部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这些年单产能不断提高补这个缺口?还连续7年。不知道国库里到底还有多少粮食?春节前压住,之后会怎样?
不用再收一次钱了,就从遗产税里捞回来,最黑的不是地产商啊
如果遗产税和国外一样是对私人持有的现金、不动产、生产资料一体征收的话,高税率就能消灭或收编私人资本,和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就更完美了。
美国当年通过1929年大萧条和随之而来的高税收也做过这个,但是美国本来就是大资本当家,政策考虑应该和我们不同。愚蠢小猪也提过日本通过平成萧条消灭了私人资本,西武铁道被消灭后日本就没有全国性的私人资本了,大企业集团都是法人持股的。
呵呵,法人是永生的,不用交遗产税。
武汉要建设世界第三高楼了。真是要晕倒一百遍。
特别是在民用领域。缺少民用科技的战役规划和主力军。
有相关表述:
“二野亦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4]。”
重点在于“经营”表述的读解。未条文细说的,应该算是非正式的吧。
军政委员会的权力来看,是完全完整的体系,例如我认识的某人就曾经是某大区的林业部长。据他说,权力,结构,都与中央政府林业部相仿,只是地盘小一点,编制小一点。(这样中央政府的部还有什么事情呢?是不是就架空了?如果的确如此,就怪不得当中央政府森林工业部部长的罗隆基会发牢骚:摆设的花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