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浅说北宋东京人口的一条史料及考证 一 -- 毛锥子
我说过,要捉我话里的漏洞,只怕毛Tx你还需时日修炼。相反,若我要诚心让你难堪,你话里的漏洞,可是一抓一大把。只是看我愿不愿意罢了^_^
这是你的原话:
这是我的原话:
请问,在你那篇回帖里,把陈老“文化造极于宋世,后渐衰微”这句话拉出来挂上墙头的是你还是王先生?
这是你又一次断章取义,把我的话斩头去尾,故意曲解,误导观众,然后一竿子搭到王增瑜身上。铁证如山,立此存照。
歪曲别人的话之行为为恬不知耻,歪曲别人的话还绑架专家来给自己挡架,毛tx,你还真是没下限^_^
萧女士,我想你搞错了一点。第一,把陈寅恪挂在墙头的是王而不是我毛锥子。
我的原话之二:
单凭王先生这句话能否支持你的观点,能否让旁观者心服,你心里当然清楚。所以你不敢上全文,只好断章取义地截一两行字做证据。这是不是诛心之论,大家心照。
只好断章取义地截一两行字做证据。看清楚看清楚,是截一两行字,那当然是指你的艺术截图截得很高明。你乱七八糟的在鬼扯些啥?
不敢上全文,自始至终只敢以截图示人就叫做断章取义,这是否诛心之论,大家心照。
自始至终,你为何不敢上全文?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毛tx不敢面对,更不要说正面回答,则他不敢上全文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可是还想挽回面子,于是第三次故意歪曲我的原意,继续鬼扯,立此存照。
请继续表演,笑看你要装疯卖傻到何时:
现在我已经明白你说我不敢上全文的原因了。是因为你认为陈寅恪说的文化是指只是仅指“宋学”,而我则在这里笼统的说,陈寅恪认为文化造极于宋,此处是夸大了陈的原意是吧。
事情其实很简单,我既不是来给谁助拳的,也不是要故意针对毛锥子你的,就是冲陈先生这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来的。
这句话流传得太广,演绎得太精彩,网上以讹传讹也就罢了,截图都这么玩,就太令人不齿,都截成这样了,你好歹也给人看清楚上面一句是啥吧?
必须说明的是,我虽然认为陈先生这句话里的“文化”当做“宋学”讲才是正解,但我并不强求大家意见一致。事实上我有朋友看完全文后仍然坚持认为陈先生说的就是中国文化,这没所谓,大家理解不同。但重要的是,大众拥有知情权。你应该给人提供全面的信息,让人了解前因后果和上下文语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而不是像你这样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藏着掖着,斩头去尾,割裂上下文,断章取义地只给人看这么一句话,明白?
这就是我会插话的原因,不管过程如何,我最终都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因你当时的回复还算客气,所以我也是很礼貌很有诚意地想跟你当学术问题探讨下,想从你嘴里掏出点新料来,就算大家最后意见不同,求同存异也没所谓。自问语气和态度都足够诚恳,怎知你会这么弱,一遇到实质问题就顾左右而言他。说资料没资料,说见解没见解,原文都放到你眼皮底下,居然还要我帮你找放大镜。把我胃口吊了那么久,最后就拿一句这两老头关系很好来搪塞我。切!你对得起我真诚的双眼吗?
早知你这家伙就鹦鹉一只,我何必跟你多费唇色。反正陈先生的全文我已经上了,不指望改变大众看法,但把信息传递出去,让人知道有这么回事,也就够了。现在我把最后一楼让给你,你可以单方面宣布自己获胜了,跳脚大骂别人是小人,标榜自己有多君子了^_^
请。
请看下面的截图,这可是正规出版物,有学术公信力的:
断章取义dubnzh(mgq0V1[释义)断:割裂。章:篇章、割裂全文,截取自己需要的意见。指引用人家的文章或谈话,不管原意,任意割裂,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含贬义。
请问我有用“断章取义”来形容你“引用人家的文章或谈话,不管原意,任意割裂,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的艺术截图有何不妥?从头到尾,我说陈先生的话被演绎得十分精彩,含义如此丰富,啥时候用过“歪曲”一词?麻烦你找出来。
那么你说我指责你“歪曲了陈先生的原意”还要我指明“歪曲在何处”,算不算你自编自话黔驴技穷的下作手段?
亏你还跳那么高,嗓门那么大,还以为捉住了我的小辫子,不怕别人耻笑你的智商么^_^
毛Tx啊毛tx,叫我怎么说你才好?说史料没史料,说史德没史德,说口才说口才,说风度没风度,居然连小学语文都不过关……是不是有点……太那个啥了?
,自称啥也不说。那我就对此发表评论了。
一,关于邓广铭之观点
萧女士,在我回复中请一次给出关于邓观点你若有补充资料请一并给出前提,既然你在最新回复中没有关于邓广铭观点补充了。那我就当你的资料已经全部给出。下面这些文章送给你,作为我对邓广铭观点的最终结论。而其他的,一次说不完。不就就会送上。
截图一,萧让女士提供的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1954年版中关于均田制的看法
请大家注意这张图,正文中从左往右第四行,即“我们便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以下部分,此为邓广铭总结性观点
截图二,《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1994年版《唐代租庸调法研究》中关于均田制的看法。
请大家注意这张图下本人画下划线部分,即“我们便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以后部分,此为邓广铭总结性观点。请大家看这两段文字结论部分,除了繁简不同,并无任何不同。也就是说,邓广铭在《唐代租庸调法研究》1954年版和1994年版中,对自己关于均田制的观点一字未改!
他在附录中专门说明了这一点。关于这点,请看截图三
截图三,邓广铭在论文附录中关于自己观点的补充描述
邓先生在这里专门指出“文章刊出后,很多同志不同意我的否定唐代曾经认真实行过均田制的论点,但读过那些文章后,我并未被说服,所以迄今我仍未改变我的那种意见”。这几句萧女士并未做质疑,而是针对其前面几句话做了质疑
本人接下来对“纸上空文的均田法令”“在唐代是压根儿不曾实行过均田制度的”这两句曾专门追问其出处。结果是,萧女士在给出的截图一中,确实有这两段文字。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是,邓老是否如萧女士所说,在《唐宋庄园制度质疑》中通过“模糊处理了自己的观点”。承认了“承认自己对均田制的观点有误,资料掌握得不全面,并在之后的文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呢。还是如其所说“迄今我仍未改变我的那种意见”?
还是让我们看看邓广铭在《唐宋庄园制度质疑》中到底怎么说的吧。
截图四:《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1994年版《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关于唐代均田制的看法
请大家看,首先,这段话中确实有“从北魏到隋唐,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施行过均田制。均田制之能够施行,表明了当时的封建国家正掌握着数量较多的荒田”。但纵观此处全文邓老先生在意思是什么呢?第一,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即包括唐代,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出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第二,与北魏隋一样,唐代确实是“不同程度上”实行过均田制的。但以唐代的均田制的推行的程度,也无法动摇地主的土地私有制的这个支配地位。那么问题就来了。那就是邓老先生认为的唐代到底有多大程度上实行过均田制呢?在这里中邓先生并没有标明,为什么没有呢。很简单,从“从北魏到隋唐”四字即可看出,邓先生的这个观点在这里是作为通论而发的。自然在这里没有专门谈论唐代如何如何。但是在《唐代租庸调法研究》这篇专门讨论唐代均田制的部分里,邓广铭关于唐代多大程度上实行均田制是有说明的。
截图五:《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1994年版《唐代租庸调法研究》中关于均田制的看法:
请大家看,这段话中,邓老先生明确说明了,他认为,一,唐代《均田令》发布后确实曾做过了“工作”。但这个工作,并不是“认真推行”《均田令》,而是把全国各地的私有土地换个名。则此处与邓老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的“不同程度上施行过均田制,可对应。因为“不同程度”这个词本身包含的范围很模糊,发布“均田令”,对文书换个名,此作为邓认为的“不同程度”施行均田制之下限当可解。
再请大家看,邓先生的同一图片中,有“唐初所发布的均田令,自始就不曾认真推行过的”,在94年版中,还有一句,看到“则此一法令,在唐代初年必然是不曾在任何程度上实行过的,既然都是压根不曾实行过的一种具文,则武德七年的均田令,便也无以异于开元二十五年的均田令”。
请大家看,这两段同是出现在邓广铭同一文中,可见,邓原意是什么当是“不曾认真推行过的(均田令),等同于“不曾在任何程度上实行过的(均田令)”,等同于“(均田令)压根不曾实行过的一种具文”。如果邓先生认为,“不曾认真实行”和“压根不曾实行过”在实行程度上有所不同,他根本就不会把这两种说法放到同一文章中,让人一眼就看出破绽。而有人想在这两处断章取义,此处就是关节所在。
如果一个学者,在自己原文中持一种观点,随即在另一篇文中“承认自己观点有误,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然后若干年后重新再把自己观点一字不改,注意,是一字不改的发出来,而且还要写个附录,说自己根本就改变观点。唯恐别人认为他改动了观点。那我们真的禁不住想问了。是这个学者观点改了。还是他并没改,是有些人利用断章取义的手段,截取了他一部分话,故意歪曲他的观点呢。然后再给他加个你就是改了的帽子呢?
萧让女士,你让读者看到邓广铭先生在论文中所说“唐代是压根儿不曾实行过均田制度的”,却不让读者看到邓广铭同样的论文中说过,“唐初所发布的均田令,自始就不曾认真推行过的”,然后告诉大家,邓广铭后来在附录中说的“并未认真实施”,是一种模糊处理。你让大家看到邓广铭在另一篇《唐宋庄园制度质疑》文中“从北魏到隋唐,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施行过均田制。均田制之能够施行,表明了当时的封建国家正掌握着数量较多的荒田。”,却不去根据邓先生的本义去辨别这个“不同程度”是什么,装着看不见邓先生的“土地私有制出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均田制并不触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装着看不见邓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唐代《均田令》发布后确实曾做过的工作。请问,是谁在断章取义?
最有意思的是,在你下 “邓广铭自己都承认自己对均田制的观点有误,资料掌握得不全面,并在之后的文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结论时,你耍了一个花招。这个花招就是“文章”二字,邓的原文谈的是唐朝这个朝代的均田制。后来在另一篇文章《唐宋庄园制度质疑》中,写明了“从北魏到隋唐”,也就是他这个观点是将四朝(北魏、北周/北齐?隋、唐)均田制做一个通论。请问。讨论邓广铭关于唐代均田制的观点,应该以哪篇文章为准,难道你不清楚?
邓关于唐代均田制观点,自论文发表四十年,至邓亲自审阅写入文集时结论一字未改。而“邓广铭自己都承认自己对均田制的观点有误,资料掌握得不全面,并在之后的文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此论若非断章取义的捏造?从何而来?
断章取义四字,送你做新年礼物。你送给我的话,也一并送还给你这“谨慎”的人。
大众拥有知情权。你应该给人提供全面的信息,让人了解前因后果和上下文语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而不是像你这样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藏着掖着,斩头去尾,割裂上下文,断章取义地只给人看这么一句话,明白?
看看,这句话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多么气壮山河啊。可以想见,萧让女士你在写的时候包含着怎样的深情。呵呵。王的事马上就说到。
首先列出关于本帖子出现的关于“文化”二字的争议部分。和森林鹿的
1
2,我的原话是:还有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站在过去一些史学大师结论基础上,比如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宋世”,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陈寅恪这个结论可不可以作为我的一个论据呢?
看清楚我的原话了么。我举陈寅恪的话,是举例说明。我举这个例子可以作为我的结论的一个论据。
第一,举一个例子并不代表我没有其他学者的论据。
第二,我必须等离梦踯躅同意我以一些大师观点作为结论,我才需要举。他要和泉大师一样,直接认为陈寅恪等等都是是腐儒说的话不能算,我吃饱撑的费那么多事。
3. 陈寅恪,见图片五,,论文一。图片五,陈老谈论的和邓老图片三一样,文化问题。陈老说“文化造极于宋世,后渐衰微”。论文一,王增瑜先生明确指出,陈邓两家都认为宋代中国古文明的鼎盛期。所以认定陈寅恪赞同我的观点,当一点问题没有。
4,(关于李约瑟言论)图四中另一个论述中,他将此时“文化艺术达到前所未有高峰”,这两段话关系和前面陈邓两家论文明与文化完全一致,前者包括后者,无需多言。
5,关于宫崎市定。这个话题里谈论的比较多了。而且也没争议了。就不引了。但是有些还要说清楚。
这个问题必须展开说一下。请大家看看,我上面的结论,我有没有对“文化”做定义呢?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没有。为什么,很简单。下了定义,意味着,设定了准确范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牢记这句话。所以我一旦谈论到哪些代表的时候,就很谨慎的只给出一个大致范围。只说其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如此句“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再如“两段话关系和前面陈邓两家论文明与文化完全一致,前者包括后者”等。但是到宫崎市定这里这种方法就不能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提到的中华文化范围超过了现在我们常说的文化的范围。
在这里,我把这里和下面一并出现的的文化,文明等词的集合关系大致列一下
文明 包含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包含 文化
文化 包含 学术文化
这就是我认为的集合关系。因为宫崎市定谈论的“中华文化”涵义,超过了精神文明范畴,所以我考证了其原意到底是什么。而陈邓李三家谈论文化时都没有离开这个范畴。所以,我只用其原话或观点就可以了。我这种不给定义,只给范畴的方法,本意就是为防止有人和我胡搅蛮缠。嘿嘿,现在有人果然跳出来了。这个人说陈的原意是学术文化,而我说陈谈论的是文化问题是什么呢。断章取义,误导群众。呵呵,接下来请大家看这场争论如何进行的
以下就是萧让女士和我关于陈寅恪言论的争论
萧一 争论起源起源萧让《那就一笑而过吧》
请上全文。(此为第一次)
评:在这篇萧一中,萧让对我的观点做了曲解。我的观点:陈寅恪,见图片五,,论文一。图片五,陈老谈论的和邓老图片三一样,文化问题。也就是说,我认为陈寅恪在此处谈论的是文化问题。萧女士却给我安排了一个“若毛兄确实有充分的论据证明陈先生文中的“文化”一词是指“文明”,我很愿意修正我的观点”。让我证明自己不曾提出的观点我自然不干。所以我的回复见下
毛一,毛锥子《萧女士,请你注意这几点》:
“若毛兄确实有充分的论据证明陈先生文中的“文化”一词是指“文明”,
我觉得您真的很有意思,您从哪儿看出我毛锥子认为可以从陈先生文中得出“文化”一词是指“文明”的意思的?还让我找到充分的证据?萧女士,我觉得您应该先读懂我曾经说过的话的含义再来讨论问题。看在您说话非常有诚意的份上,我不介意再来粘贴一次我的原话,
陈寅恪,见图片五,,论文一。图片五,陈老谈论的和邓老图片三一样,文化问题。陈老说“文化造极于宋世,后渐衰微”。论文一,王增瑜先生明确指出,陈邓两家都认为宋代中国古文明的鼎盛期。所以认定陈寅恪赞同我的观点,当一点问题没有。图片五,论文一都在上贴中贴着。
大家看到了。我的观点仍然是我在原文中的,一个字不改。
你的意思,我大概也明白了。从陈先生的原文里,你也看不出来“文化”是指“文明”,但因为王先生这么说了,你就认为绝无问题。难道你不应该去追问来源,考察真伪的吗?谁主张谁举证,要去找王增瑜也该是你去找吧?希望毛TX下次举证的时候不要太迷信名人和权威了,名人也是人,也会出错的。还是得查证原文才行啊。附上陈先生的全文(第二次),因文章开头就是在谈论中国的学术状况,结语也是在慰勉邓先生为振兴宋学而努力,所以我认为陈先生文中的“文化”指的是学术文化。另据邓先生之后的回忆,也是只提及学术文化。
评:
这里,请大家看,萧女士终于“从陈先生的原文里,你也看不出来“文化”是指“文明”,但因为王先生这么说了,你就认为绝无问题”。
这句话前半段,我承认她说的对。我在陈的原文“也看不出来“文化”是指“文明”。否则我也不必说陈寅恪谈论的是文化问题。本来,这就完了。在其歪曲了我的结论,经过我指出后,承认自己错了后。本来这个事就完了。但是不,接下来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变化。
即王曾瑜的话题插了进来。
请看她的后半段,以及以后的引申:“因为王先生这么说了,你就认为绝无问题。难道你不应该去追问来源,考察真伪的吗?谁主张谁举证,要去找王增瑜也该是你去找吧?希望毛TX下次举证的时候不要太迷信名人和权威了,名人也是人,也会出错的。还是得查证原文才行啊。附上陈先生的全文,因文章开头就是在谈论中国的学术状况,结语也是在慰勉邓先生为振兴宋学而努力,所以我认为陈先生文中的“文化”指的是学术文化。另据邓先生之后的回忆,也是只提及学术文化。”
请大家看,首先,我关于王曾瑜的原文是什么呢:
看到了吧。这段话的意思,是王曾瑜认为,陈和邓两家都认为宋代是中国古文明的鼎盛期。王言论的主题是,文明。而非文化。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就我通过其他资料了解到了,王本身就是关于宋朝是否可为中华文明顶峰讨论的一个参与者,而且他和陈的很多亲朋故交多有联系。对陈之真正观点必然了然于胸。如果萧让女士认为,王在文中说宋是中华文明顶峰言论的唯一依据就是陈的那篇文章,那未免可笑。我在下面的回复即《萧女士,那我们只好白纸黑字见了》即此意。
请注意,萧让女士第二次提出了“附上原文”的问题。又一次谈起了她认为陈的原意。即陈谈的是学术文化。在这里,如我刚才所言我本来已经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完结了。我说陈谈论的是文化问题。陈谈论的主题不管是学术还是宋学,范围虽有待理清,但毫无疑问当是文化问题。不是文化问题,难道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呵呵。(到现在为止,萧女士始终不敢回答我,陈谈论的到底是不是文化问题。却一口一个我在歪曲,这个泼撒的,真给力啊)所以我对陈的原文并不在意。请大家注意,在这个帖子后还有一个帖子《萧让:这个上传图片在哪里啊?找了半天找不到。》,我马上回复,陈的原文我有。并给她上传地址。我现在还不明白,我若有意要隐瞒什么,当时何必要自己承认有原文,又何必帮别人找上传地址?我犯贱么?
没想到脏水就这么泼下来了
我真的很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把陈的那段原文举出来。难道你认为,王曾瑜只根据陈的那篇文章就得到结论,“或以为唐朝是中国古文明的鼎盛期,前辈学者陈寅恪则以为是宋朝”??
很简单啊,让大家看看你的“艺术截图”有多高明^_^ 另外,因为这句话,陈寅恪先生被人挂在墙头很久了,是时候把他放下来抱走了。你当我会只因为你毛锥子就出手?
毛TX,你的证据好像是两点吧。我对你的第一个论据“图片五”这张艺术截图非常感兴趣^_^ 邓广铭先生以论宋学的博大精深来作为陈先生序文的注解,则陈先生文中所指当是指宋代的学术文化,这已经很清楚了。如有疑问,去问邓广铭^_^他不至于连陈 先生给自己写的序是啥意思都不知道吧。
而王增瑜说陈先生认为,和陈先生自己说宋代如何如何,这分量是完全不同的。单凭王先生这句话能否支持你的观点,能否让旁观者心服,你心里当然清楚。所以你不敢上全文,只好断章取义地截一两行字做证据。这是不是诛心之论,大家心照。
评:看见了么。是谁往谁身上泼脏水呢?一个人如此表演,我还能说什么呢?先歪曲别人的意思,承认自己歪曲了。再转过脸来骂别人不敢上原文,是断章取义。这等伎俩,也只能用撒泼来形容了。请大家注意,在这里。这位萧让女士关于我不断提到的王曾瑜的论文是怎么说的呢。让我和上贴一起一并总结下来
而王增瑜说陈先生认为,和陈先生自己说宋代如何如何,这分量是完全不同的。单凭王先生这句话能否支持你的观点,能否让旁观者心服,你心里当然清楚。
请看,这位萧让女士的表演,她始终没敢明说一点,就是王的论文到底可信不可信。但她在这里不断地用文辞暗示“名人也是人,也会出错的。还是得查证原文才行啊。”“王增瑜说陈先生认为,和陈先生自己说宋代如何如何,这分量是完全不同的。”。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言辞有个花招,即她暗示王必然是只根据陈的那篇原文这一个证据才发表了自己的说法。而有一点,她不敢触及。即,王的文章,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的论文
《宋史研究要点》
详见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月刊2006年第9期
http://www.cqvip.com/qk/81236X/200609/index.shtml
萧女士其实心里很清楚,论文不是随随便便的言论。尤其是发表在这种正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你某个论据不当,非常有可能引来其他学者的“商榷”。而王的关于陈的言论有没有引起别的学者的商榷呢?呵呵,到目前为止,我只能说,尚未看见。这就挺有意思的,陈寅恪作为唐史界开山鼻祖,徒子徒孙不可谓不多,若其观点被人扭曲了,为什么不见有人跳出来呢?原因呢,按我以及另一个叫西海豚的浅见自然是,王说的没歪曲陈先生的观点。当然陈的徒子徒孙说不出别的来。如果萧让女士对此有意见,很简单,她拿出一篇与王商榷的公开发表的论文,然后让大家看看即可。但是,我非常肯定,她必然拿不出来,而且拿不出来还要死撑、呵呵,请大家看看萧女士是怎么死撑的
他将唐史界的反应设定成“冷淡”塑造出一方热脸一方冷屁股的形象。呵呵。好像唐史界已经清高到连祖师话被歪曲了都懒得管的样子。可惜了。据在下所知,实际情况绝非如此。所以我指出——“嘿嘿,只是我对这个问题倒也小有研究。就拿王曾瑜来说吧。在他嘴里,关于他可是和一位著名唐史专家就唐宋文明发展程度问题经过一番研讨的。萧让女士嘴里说“唐史界倒是反应冷淡”,那我真不知道,这位专家的表现算不算冷淡一部分呢?”
既然萧女士没有兴趣知道这位专家的身份,那我也就懒得公布了。读者相信我,还是萧女士。还是自己判断吧。
到此为止,其实已经很清楚了。陈寅恪到底认为不认为宋是中华文明顶峰。其关键就在于王的论文。王论文可信,则陈说成立。不可信,则陈说不成立。至于陈在《序》中所谈论的文化问题,因为文明必然包括文化,不管是哪个文化问题,其则都可作为我一个辅助的例证。
这本来就是点集合的小问题,而萧让在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动机是什么呢。呵呵。请大家看,除了她和森林鹿还有谁在为这句话上蹿下跳呢。这两位言不离唐的,自然看不惯我说宋为中华文明顶峰喽。而且我这个问题里用了陈寅恪的观点,更戳了她们的心窝子嘛。
基本就这些了。萧让女士的剩下两个帖子除了撒泼,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了。撒泼再怎么玩,也是撒泼
对这位女士,我的话已经说完,不管她以后还说什么,我都不会再回复。鲁迅说过,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常理来讲,作为首都,有大量的外地青年(比如当兵的,小贩,甚至公务员),一户一人。平均下来一户2人一点都不奇怪。
我个人觉得用怀柔户均人口推算西城户均人口的办法不比相信原始记载可靠。
凡数千里无尺寸之耕,苏辙的原话,传统意义上的的大粮仓都搞的一塌糊涂
到了北宋末年河北还在向河南逆移民,为此双方还在互相扯皮,没办法人力资源实在太惨了
一个立国百年,乃至即将灭亡还在向首都圈附近-之前之后朝代的大粮仓地区逆移民的朝代说他是文化鼎盛
更不要说这个朝代发生的那种种蠢事,无一不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完全丧失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与技术
原来知识体系脱离现实就是文化鼎盛啊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