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 -- 北疆
首先,俺没有提“文革期浙江不吃杂粮。”请再看一下俺的原帖。
其次,俺引得周公年谱是1975年,您说“解放前没有哪块地方老百姓全年吃细粮,50年代也不行。”,恐怕和俺说的情况有漫长的时间间隔了。
其三,“建国后浙江新增耕地少于外地,人口增长不慢,从北方调入粮食很奇怪么? ”------您和我在三十五年后对此夸夸其谈,但作为当事人的周总理在那时扪心自责。-----对于观众而言,应该相信您我,还是总理呢?
1959年至1962年。为人口发展的低谷时期。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58年的37.17‰下降到1961年的21.20‰,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8年的27.52‰下降到1961年的12.45‰。市区人口出生率也由1958年的33.53‰下降到1961年的25.8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8年的 24.46‰下降到1961年的17.47‰
1963年至1970年。为第二次人口发展的高峰时期。从1962年开始,全市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196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高达41.59‰,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4.05‰;同年市区人口出生率为34.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7.81‰,也大幅度回升。以后几年虽略有下降,但全市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在25‰和18‰上下摆动,市区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15‰和 10‰上下摆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困难时期过去以后,随着城乡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生育上出现补偿性回升;二是从1966年起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生育上一度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农村的增长率更高,所以他们的生活更辛苦。
从193.8增长到了303.8,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多,而且当时好像基本没有通货膨胀,差不多算是纯增长了。
农民增长的比较慢,不过49年和5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都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以后都超过了。
原来粮棉地大批的变成经济作物农副业用地工业园地,剩下的耕田耕地抛荒很多。杂草生绿,豚兔群飞。这边锈水汩汩,那边倒生态返朴。河网也逐渐消逝,原来的小河现在是令人厌恶的公害,大家要跑到水库去游泳,原灌溉水库变成饮用水和工业水源。所以本地米成为米中上品。
无工业无前途
说起浙江,人们马上联想到杭州及周边地区(杭嘉湖),但是并不能代表整个浙江。
浙江一共11个地市,自然条件和发展极不平衡。
杭嘉湖+绍兴,是鱼米之乡没错。
甬台温+舟山靠海,当时是对台的前线,国家不可能有太大的资金投入。
金丽衢是山区,人多地少,最穷的地方。2000年之前,丽水衢州还有很多人吃地瓜干呢!
苏联军事开支占gnp 17%(美国4-5%),可以说整个工业都是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年复一年搭进去的钱连声响都听不到,也不会对下一年的经济发展有帮助,就是一个长达70年的战时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经济总量没有太大意义。为啥,钢产量很多?变坦克生锈去了。
1973是播种面积高峰,产量250亿斤,1972-1974年差不多都是250亿斤左右,是1951年产量的两倍。产量在1984年到达高峰,达到364亿斤,播种面积接近1973年峰值。随后播种面积一路下滑,但是单产依然上升,总产量在2009年回到了1963年的产量数字,约150亿斤。
历年粮食产量数据中的几个和人口统计相关的时间点:
年份 面积万亩 单产kg 总产亿斤
1954 4914.80 144 141.86
1964 4668.09 186 174.11
1982 5156.21 332 342.42
1992 4746.30 327 310.70
2000 3450.39 353 243.54
人口统计:
1954年 浙江省 22,865,747
1964年 浙江省 28,318,573
1982年 浙江省 38,884,603
1992年 浙江省 41,445,930
2000年 浙江省 4677万人
却没人再说浙江人是懒汉了!
不知道会不会和“亩产万斤”联系在一起
难道苏联解体是因为经济崩溃?!
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