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李卫公一生的三落三起(4) -- 森林鹿
从解放战争的情况看,要维持部队的作战供应,平时需要三兵一夫,战时需要一兵一夫,实际上这个比例还经常被突破。由此类推古代战争的情况,算上后勤人员的话,极限动员率肯定超过6%
打一块地盘做根基,后勤、耕作等靠吸收流民和俘虏来进行。
按3%的征发比例,那1000人靠3万多人的基础就能支持。乱世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只要有地盘有粮食,招引三万多人过来是很容易的
就是时间长了点。
三万人大约要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了。呵呵,还不算养马
想象一下一个乡镇有上千公职人员还要打仗。。。。
所以没有一个县一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肯定支撑不过来。
古代的粮食产量,富余量其实比较少的。需要很大的土地。
按照MM的比例,长平之站,秦赵都是豪赌的。
1000西西河众都当农民,起码开始是的。
俺是不看好大家穿越回去的。都没吃过苦,都想当公务员。严重的机构膨胀啊。呵呵
所以俺就在这里说说,不去老七那里打击他积极性了。
就俺看过的解释:史官夸大记载——那些数字是把推小车支援淮海前线的民夫们也算进去了——“万”不是数字而是军队单位——当时的社会思想使各小国有可能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等等
似乎哪种解释都不能服众
地盘和耕地也不是一个概念,有一大片沙漠的小国和有一小块鱼米之乡的小国,前者的粮食未必多过后者,可是打起仗来呢,前者却有更多的纵深回旋余地……
另加一个大湖,总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二,户口一万五。
公务人员带村干部都不到一千。
老七带去的不能算公务员,只能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TG干部,既要能打仗又要能组织生产搞教育的多面手才行。
贴一段俺最近写的穿越恶搞文:
李世民作为一个公元七世纪的中国人,他说的汉语是“中古汉语”,对于您来说,说白了,就跟外语一个样,得全面翻译。至于翻译的过程,您看,首先是这个语音系统就不一样,比如李世民说一个“ma de”,您还以为他在骂街,其实他是在说“武德”……
您要知道,中古汉语有6000多个音节,而21世纪汉语普通话只有3000多个音节……其实,语音系统这还是小问题了,四万多个汉字一一对应转换,能量也花不了多少。当然您知道积少成多,嗯,就多一点点了,比如全程做语音转换,加起来会缩短您10多分钟的旅程吧。
客人您别急,我还没说完,刚才说的缩短50小时,还要包括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的转换能量。如果只转换语音,我把中古的语音全转换成现代汉语的,您也听不懂啊!举个例子,李世民留在我素材库里的一条原始语句叫做“卿与道宗谁已获多马”——您能听懂吗?
不太懂对吧?因为语法上来说,中古汉语没有动补式,所以那句话翻成21世纪汉语是:你和道宗谁获得的马多?……动补式啊,这个语法的发展,在语言学里是个很著名的课题哦……嗯好,我就不展开说了,客人您不要这么暴躁嘛……总之语法比语音要麻烦多了,因为不是简单地搜索搜索字典,这个语法转换要先把中古的句型转换成深层树型图,然后再按现代汉语的参数转换回现汉的表层句型,所有的句型转换,大概要消耗您一个多小时的能量吧。
还有语义系统转化……您要知道语义是随时间变化最快的了,最简单的说,即使同样一个词,时代稍微久远一点,它的外延内涵搭配都有很大变化,比如您可千万别以为唐朝人管长官叫“大人”,他们只管父母叫“大人”的……所以嘛,语义转换,从初唐时期的中古普通话语义网络转换到21世纪现代汉语的语义网络的话……每个语义网络的网络节点以千万为数量级……消耗50个小时的能量,是最基本的了。
就是我很好奇现代人怎么知道武德的发音是ma de?
并且知道有6000音节呢?难道有类似汉语拼音的标注吗?
所以我觉得现在还是应该大量的普及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的语法词汇比较固定,整个24史和大量的官方文献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我觉得现在官方文件应该还是保留一部分用文言文书写,这样保证了无论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法词汇如何变,我们的后代都能看得懂我们今天写的是什么
俗话怎么说的来着? 鹿无夜草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