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家园 高中不止一所,但能上大学的高中就这一所

以前高考升学率太低,能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来自县中学,就是所谓的某某一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我们县有县中学一所,每年能考上专科和本科若干,区中学7所,镇中学2所,其中最好的每年能考上我们本地的师范学院本科3人左右,其他的每年能考上一个就了不得了。所以能考到省城或外地大学的基本是那个一中的了。

家园 看来闽北比浙南发达

温州农村那时候有乡中学,正是名称是农中,但是没高中。高中只有区里和县里才有。

家园 可事实是中国并不类似于德国

我这两年参与了某一中德合作项目,中德双方都可以算国有大中型企业。先是中方派人到德方培训,然后德方派人到中方那里现场支持。本人全程参与,所以总结一些心得。德国的工人绝对把自己当工人,重大技术问题由工程师拍板,他们只负责执行。中国的工人倒是人人觉得自己是工程师。

德国的小学生没那么牛。至少大部分怕数学怕得要死,数学可是科学和逻辑的基础。

家园 我不晓得什么数据,只知道我爸说文革时候3年初中都在玩

高中直接去插队,他们一班的同学就1个天天自学的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

家园 现在基本成一言堂,谁敢公开批评领导

另一方面,前30年,特别是文革10年,有新四大发明中三项发明,邓时代的科研成果有什么能拿出手?与文革十年无法比。

家园 哪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 杂交水稻,还有什么?

家园 1975年95%

中国适龄儿童入学率简表

年限入学率(%)

1952 49.2

1953 50.3

1954 51.5

1955 53.8

1956 62.6

1957 61.7

1958 80.3

1959 79.3

1960 76.4

1961 63.4

1962 56.1

1963 57.0

1964 71.1

1965 84.7

1974 93.0

1975 95.0

1976 96.0

1977 95.5

1978 94.0

1979 93.0

1980 93.0

来源: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p324.刘英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家园 网上很容易找到,还有青藁素,王选的排版,合成蛋白质
家园 在我看来,你所列举的人中间

除了竺可桢和侯德榜,其他人如果不是有毛的时代,想有现在的成就和名气是很难说的。。。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对比印度看看,印度的高等教育从民国初期以来一直都不落后于中国的。。。

家园 这话说的让听的人中有很多很难受,却是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发言的人绝大的多数都是邓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受益者,大家至少基本都经历过重点中学,有些还经历了重点小学。。。这些所谓的重点学校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掠夺者,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对每个乡来说,哪个教师稍微显得有点出色立马就调到了乡重点中学,再出色点立马就调到了县重点中学,这个仅仅是从师资上来说,物质资源也是这样。。。对那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公平何在?虽然说有小学和初中的两次选拔,但是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可塑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基本上在初中就已经决定了

家园 宋明老百姓文化程度远逊于蒙满

明明狼牙棒是宋代兵工厂的高科技产品,老百姓确风传是金兵的标志性武器,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

文化程度不是立标见影的问题,却决定着一代人的发展水平,2个社会发展的差异,在20年前的教育程度上已经决定了。

74师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后勤,这在涟水战役后自己就总结过了。

后勤问题,根本上还是经济问题,是老百姓的文化差异问题。

家园 问题是神舟上去、J20起飞,我们的儿童入学率世界领先

而76万老三届想上大学时,中国确实有一半的适龄儿童失学。

实事求是,而不是要信口开河。

家园 你老爸还能玩,有5600万儿童不能上学,只能下地。
家园 实事求是的说,现在中国入学率远谈不上世界领先

以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2007》P172来看截止2007年中国的成人识字率(15岁以上)为93.3%,排名在90位左右(没有单独的排名位次,但发展指数在中国之前的大多数国家识字率都超过中国,排名在中国之后的也有少量国家识字率超过中国),综合毛入学率68.7%是90名开外的样子。200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为92。

不必信口开河。

家园 实事求是的说,说的是儿童,不是成人

80年代儿童入学率是下降,但现在已经扭转过来了,所以21世纪的取得成就的同时儿童的入学率世界领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