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峡到底应该蓄多少水? -- 悠然见南山
鄱阳湖6月12日水位比6月1日上升了3米多,三峡放水少造成鄱阳湖水位上升,这个数据能得出你这个结论,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就是不明白呢?
鄱阳湖上游来水是定数,不会因为三峡蓄水,鄱阳湖上游来水就增加了。
补的也就是给你维持生命,你还想以前那白里透红的日子?拉倒吧!
鄱阳湖的水不在9,10月的时候流进长江, 也会在11,12月流进长江,因为这个时候长江来水更少。而到了1月以后,3峡更是出库大于入库。
原因。
你自己做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蓄水对下游是什么危害。
如果9-10月不失水,那鄱阳湖的水是不是一直就留在鄱阳湖里?
为什么是去年9-10月的蓄水使得鄱阳湖大量失水? 为什么不是7-8月,不是11-12月,不是1-5月。为什么是9-10月?
9-10月三峡的最小出库流量在7000左右,实际只在10月10日-15日几个非常短的时间点最低时6700左右,大部分时间都在8000左右,
11月-12月三峡基本保持出库=入库, 保持175。11月的出库流量差不多是6000-7000左右,12月的出库流量差不多是5000-6000左右,
从一月份开始消减库容,基本保持出库>入库, 1月份的入库基本是5000-6000, 出库差不多是6000-7000,水位也从174降到171,
2月的入库差不多就是4000左右了,出库维持5000-6000,水位降到166,3月入库5,6千,出库7,8千,水位降到162
请问为什么是10月8000左右的流量造成了鄱阳湖的失水? 而不是11月6,7千左右的流量造成了造成了鄱阳湖的失水? 而不是12月5,6千左右的流量造成了造成了鄱阳湖的失水?
取江、湖入江处每小时常年水位为基准,蓄水时实际水位比基准低,加大放水时比基准高。将一段时间内实际水位与基准的差值累计起来,姑且定义为水位总差。蓄、放水时也以三峡出口处常年径流量为基准取差值,姑且定义为水量总差。
三峡从9月到次年6月初,由145米蓄到175米,再放到145米,那么9、10月份的水量总差与后面7个月的水量总差相加为0。
假设长江横断面是矩形的,那么9、10月的水位总差与后面7个月的水位总差相加也为0。
再假设江、湖入江流量只与支流与长江的水位差有关(注意,这里的水位差与上面定义的水位总差不是一个概念),那么蓄水时下游江、湖多放的水是由9、10月的水位总差决定的,而后7个月水位抬高(相对常年水位)省下的水是由后7个月水位总差决定的,而这两个水位总差绝对值又相等,所以先期下游因水位低多流的水和后期水位高省下的水相等。
这里没有考虑长江截面不是矩形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同样水位差下,江、湖前期满水与后期接近干涸状态下入江流量的差异。前者会使下游省下水,后者会使下游流失更多的水。
根据以上分析,9月到次年6月初三峡把借下游的水还完了。但对鄱阳湖来说,三峡应该在4月汛期来到前就把水还完,否则会延长鄱阳湖的枯水期,对周边产生影响。
所谓6月汛期应该是指三峡上游地区。
三峡水库在下游洪水期间蓄水才会有利于缓解下游旱情。
4月份该还的水6月份才还、应该在下游洪水时期蓄水,这个基本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
- -- 系统屏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