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货币 财富 资本 金融 系统 -- 中阳
流程+循环
【原创】我所理解的金融本质,如何评估GDP,如何评价英国 [ wukw ] 于:2009-02-10 19:00:46 主题帖
本来是回复虎兄的帖子,但是有点长了,不妨单独列成一文吧,以供大家集中火力批判和借鉴。即兴之作,不要见笑。
==================================================================
对于如何评价GDP:
失业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经常会有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这个怎么算?其实中国就是,如此大面积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却又如此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会计,甚至是技工。难道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好?
但中国毕竟是例外中的例外,而美日英德意这五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曾经是相若的,因此凭失业率的高低也的确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根据税收总额和工农业总产值来衡量怎么样?这两个都是过硬的指标。虽各国税率不一、国家定位不同,但这两个已经是最可直接比较的指标了,至少要比失业率强点吧?既然对GDP的定义有争议,那么我们多来几个硬指标比一比还是可以的吧?哪位朋友有相关数字,不妨拿出来晒晒。
另外据说,GDP的真正定义是人民财富与幸福感的总和。所以,人的快乐与幸福程度也可以做一定的量化计入GDP中。但这个前提是,要以人自私的物质基因对外界的感受和反应去衡量(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俗),而不是是印度式人民对宗教的幸福感,也不能以共产主义国家在某个阶段因对人类理想的憧憬而自我感觉良好。大家酌情给各国加分吧。
但是无论怎么样,在我心目中,不管其它数字怎么样,搞好了制造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是能在这之上有所进取,那就堪称完美了。什么GDP那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人为搞出来的其中一种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概念和指标而已。
==================================================================
如何评价英国:
英国作为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仅靠金融产业是不行的,表面上失业率数字的好看和以一时的快感(说的好听点叫做“经济虚拟化”)都不能掩盖英国去工业化的痛苦。要知道,人类是先有商品再有交换的,这样的经济根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担当得起做圣人的资格?基本上只有卖资源和政治卖身一条路了。人类社会总的来讲虽然是在上升和进步,但是其中不乏大的悲喜剧。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例,就是俄罗斯自杀式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有这么几个内容:分产到户,放开物价,废除计划经济。这时候俄罗斯的消费品市场还没建立。所以休克疗法包含着这么一意义:先建立资本市场,再用资本市场带动消费市场。怎么建立资本市场?很简单:俄罗斯把国家企业的的产权分给民众,并允许他们自由买卖,资本市场就建立起来了。这违反了一个科学规则,这规律就是消费市场是第一市场或基础市场,而资本市场是第二市场,并附属于消费市场。要想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建立消费市场,而后建立资本市场,这首先是因为消费市场据说在猿人时代就已存在,而且为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这消费市场对人类的生存,比资本市场更为重要。如果不先建立它,整个社会就不得安定。什么市场也没有。
同样的道理,英国平日里风光好看,其实不过是慢性自杀。危机一来,就很可能落得工业和金融业什么都没有的下场。
==================================================================
我所理解的金融本质,以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说实话,虽然在河里混了这么久,但毕竟不是专业的,还是没法确切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金融”。那就根据我的想象打个比方吧,比如说物流是标准的第三产业吧,本身不创造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值,但是却加快了本国物质循环的速度和质量,那么相当于间接的增加了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以我的理解,这就是增加了GDP。但是如果这个物流系统只忽悠人而办事效率低质量差,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还没有传到下家的时候就腐烂变质,那就是对本国产品造成了一部分附加值的损失。再有一个可能,流转的物质是从外部来,又送到外部去,但是过手的时候给别人提供了一部分有益服务,虽对本国物质循环的促进无多大帮助,但是这个两头在外的物流系统给一部分人以工作,也算是增加了GDP,但是对本国经济的意义上要比前一种情况小一些,比如80年代的香港。
同理,根据我上面的理解,金融和物流类似,都是本身不创造产值,但却是一个依附于产品增加有益附加值的东西。既然金融本身不能创造产值,那么就要看它对实体经济是在促进还是在拖累。很显然,英国完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即使没有拖累英国的实体产业,也没见到有什么大的促进作用,顶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给一部分英国人以工作,并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已。美国的情况就复杂一些,纽交所纳交所多少还是成就了一些高质量的巨无霸企业的,曾经对实体经济有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金融作为工业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但是事物有它复杂的另一面,它先胜后败,依赖于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和推广,建立起一套高度复杂的金融数学模型,没有任何人能在短时间内搞清楚它们背后的真面目,从而不断推出各种有毒的金融产品,如果被忽悠的资金都是国外的那也就算了,就当文抢好了;但是很明显而且被忽悠的资金大头还是美国国内的资金,因此演化成了一场新时代最高难度最复杂的经济腐败(如果我们把行贿受贿称之为初级阶段经济腐败的话),他们打赢了一场标准的“自己忽悠自己”的金融战争。
虎兄用是否以职业搞GDP的意思来压人,这个就有点不够意思了。要不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存在,人民就停止思考、接受各种各样精英专家们的摆布就好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人类社会越往后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它的建设还是需要专家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才好。就拿河里两位高人来说吧,老广是够专业,我也很佩服,但是也曾有发言让我感到他的无知以至于让我有些愤怒(他几年前的一个发言吧,要搜还是能搜出来的);井底老师更是一世外高人,知识量与见识水平均是我平生仅见,但是我也私下怀疑他的某些想法也是否过于大胆甚至是狂妄,不知道可行的成分有几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入世、空自在局外呐喊的缘故。但是河里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既长了我们自己的见识也有助于两位高人进一步思考问题。河里也是高手与初学齐飞,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加上自身的环境和经历,又没有什么外在的限制,而且我估计河里身在国外、对西方世界有一定认识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多少还是可以讨论出一个结果来的。无论经济,还是金融,真要理解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大家要有信心,不要真的被一些专家教授给忽悠了,呵呵。马克思就说过,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思想的火花(大意)。
井底望天 于:2009-02-10 10:47:48
看你如何评价了, 你可以说是产业升级,也可以说是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洞化
那么,金融革新到底是产业升级,还是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洞化?很简单,金融革新当然是产业升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定要“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洞化”。我们只能说“英美式的金融革新”走上了“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洞化”的道路,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他们最终失败可能性的很大(正如我们只能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了,而不能说社会主义失败了),特别是英国。要不然以大英帝国200年超一流的政治眼光和手段,何以最近才对TG接连示好呢?靠别人的施舍最多也只能是狐假虎威,是注定当不了圣人的,哪怕再斩三尸再没有原则再无耻也是没有用。那么对于美国如何看待呢,对于不远的将来(比如2020年)中国与它完全平起平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祖先曹刿也曾说过“夫大国,难测也”,河里有人说什么奥巴马是最后一任美国总统那是言过其实、娱乐过度了。想起各种反华者以及跳梁小丑章家敦们四处兜售的“中国崩溃论”对中国起到巨大的战略掩护效果,我想我们还是对美国料敌从宽比较好。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最好是工业金融都发达才是最好,相互促进双螺旋上升才是最正确的道路。毕竟人类最初发明金融这个玩意儿是为了让经济发展的更好,而不是相反。
唵啊吽:【物质循环的世界】
【原创】幸福感不是GDP,及金融和英国 10
幸福感不是GDP,不然的话阿三的自我催眠大法就该全球推广了.所有的主观感受,在马克思主义中,都只是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在西方庸俗经济学中,则是效用.使用价值不等于价值,效用也不等于利润.把两者等同,就相当于"好好吃=100元"一样,在日常用语中可以用,但是在学术上,两者不能直接相等.
GDP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上的,所以不能资本化的东西是不能计入的,而只要能资本化,不论多么第三产业,多么虚拟存在,都应计入.所以和是否实物实体经济是无关的.
金融和物流是使资源有效配置,使适当的生产要素出现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这一点,和生产经理,以及工程师没有差别.金融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产业,对于信息进行处理,如同一个经济体运作的神经中枢.
楼主的论述过程,把马克思的价值创造和要素论的GDP混为一谈.
价值是创造出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代表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值.社会财富,是一个绝对值,而价值,只代表了你在社会财福中可以分到多大的份额,而不论这一份额的绝对值有多少.
把价值和财富等同,就相当于"1%=100元"一样,只在某一时点上成立,事实上社会总的财富和总的价值,时刻在变,而昨天的单位一般人类劳动,也不等同于今天的单位一般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一个相对的,且时刻在变的概念,与绝对值不可以直接等同.
GDP,则是资本化的任何对象.象月球上的地皮,太空中的墓地,荷兰的郁金香,美国一平方英尺的所有权,以及宗教上的心理需求,本质上和好莱坞没有区别,只要有人承认,有人愿意付钱,就构成GDP.GDP不是万能且唯一准确的标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会追求这个),它只是一把度量社会经济体的尺子,而这把尺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非常有效.
用GDP去描述社会,就象用重量去描述苹果一样(你在超市买苹果时).客观世界是复杂的,苹果还有颜色香气味道品种营养等等,一切描述都是有限集,都不足以完整描述身为无限集的客观现实.我们的要求就是,够用.就象用利润去描述企业的运作,如果利润是唯一正确的标准,政府就不需要执行补贴政策了.只是利润这个标准用起来比较有效而已.
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变成了非主流,原因就是不够用,这把尺子在某些程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不够用,不能指导TG的经济运作.
因为TG在转向时故意含糊其词,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有把老马的价值论和要素论的GDP混为一谈的倾向,不足为奇,亦不必惭愧.1%=100元,许多人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的.
关于英国缺少制造业这种实体经济,我们来看一下保险业,这是英国的优势产业.卫星上天,你该开多少的保费?其中多少部分需要再保险出去?伦敦的食利阶层,又要买多少的再保险?多少部分的再保险要转销到美国日本?这些的背后,就是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运作,有着数量化的深刻认识.如果中国有这个认识水平,就不需要在伦敦买保单了.保险业是一个很典型的,以金融为表现形式,而背后实际上是信息产业.如果你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那你就要承受极大的风险集中.经常有一些新的保险业务出来,比如腿模的腿,名模的胸,这些也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如果你缺乏相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的能力,你对这种风险/收益的资本表现形式就是一团雾水,更不用说确定合理的保费费率了.
另一个英国的优势产业是拍卖业/收藏业.从日本人在80年代的疯狂收购来看,英国在寻找合适的买家,并且发现合适的价格上面,是极其优秀的.这不仅仅是忽悠的能力,而包括了整个收藏市场的概念形成,养成,以至于收割利润.这个行业和普通老百姓的关系比较远,可能感受不深,但这个行业其实算半个金融业,因为和金融业的牵扯很深.小日本买向日葵,好象大半是动用的贷款.
现在河里有一种轻视金融业的倾向,而事实上金融业是一个国民经济中最要害的部分.
经济的本质在与交易。能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活动对总体 4
经济才是有益的,才能累加,经济总量应该是矢量和而非数量和。
金融、物流等行业之所以被称为服务业,个人认为,他们的发展要依托实体经济,要以降低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为宗旨。
产品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的需要,产业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其他产业和相关人群的需要上。
市场稳步发展的前提在于供需平衡。金融的发达程度不在于其本身量的多寡,而在于同其他产业的匹配程度,在于其同其他产业之间的供需平衡。
个人浅见,纯属野路子。说错勿怪。
【 于:2009-08-17 09:49:47 复:2370950
一些参考意见,给你完稿之用.
1.贸易是否创造财富?
我们都知道贸易改变了资源/生产要素配置,从而使得社会总体的生产更有效率.
那么实物贸易和虚拟资产的贸易有区别么?
因为贸易而被多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大头被留在贸易环节,这个是边际贡献率决定的,还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环节讨价还价能力不同而决定的?
2.财富的定义/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计划经济下是没有虚拟资产的余地的.那么虚拟资产,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财富么?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眼中,一头猪,是由一堆的肌肉脂肪骨头血液组成的.是活猪还是死猪,卖出去都是这点猪肉,没有差别.
但是虚拟资产,试图把"活"这种状态,或者说企业组织的盈利能力,予以货币化."活"这个状态,是财富么?货币化后因为猪的健康状况,这个虚拟资产的价值发生波动,这个波动是有意义的么?
3.价格的本质是什么?
一般人类劳动?这个定义不适用于虚拟资产.
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一般交换等价物,这个定义适用于一个电子比特么?
4.信息业的关键地位
金融业,贸易业,以及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处理.人类创造出了这些社会制度和概念,以提高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些信息处理的环节,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处于绝对核心和中枢的位置,也因此而握有对资源的处置的最大权力.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行业的高额收益回报,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官本位的核心,官员,得到的特权收益,没有什么差别.
给wxmang师兄的一个回答: 非对称生存(未完草稿) 570
这个是今天中午和今天晚上我搭建的给w师兄的一个观点,没想到写起来刹不住, 这里完成了一个草稿.兼给wxmang师兄作为参考.
我个人主业是经济,这里面写的东西却很草根,很不像那种学院派里拿捏把玩金融数学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已经想通了,草根是本,学院扯蛋. 最近也很长时间没有上西西河了,记得去年年底我写过一个货币的野贴, 后来中断了,没有写下去.这里有很多是本来应当在那里说的,谨在此借机一起补上.
非对称生存--非对称财富。
(以下上市,如不做特别说明,均指股票上市,可以交易流通)
“引用所谓在新西兰滑雪的基金经理的那句话来刺激”
"如果不是签证延误的原因,我应该在新西兰滑雪, 一位中国大陆的私募基金经理(在维基里中国私募基金并定义为中国的hedge fund)悠然的在火热深圳的一栋高楼里的明亮玻璃办公室里说"
这在一个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500美元,中位数人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美元的国家里,普通劳动者月均工作时间创世界新高,很多三角洲的企业昼夜通明带着100分贝的噪音24小时三班倒,无数打工男打工女的生命之花只能在年轻时绽放并将在可预见的十-二十年内凋谢的国度里,显得非常的刺耳。
“幸福的基金经理之所以幸福是所谓赶上了大时代吗?”
又是一位用集装箱的袜子换来奢华购物袋的中国财富弄潮儿。
说说 不公平的道理。
流量和存量
英国最聪明的人的解答。好比一个浮在水面上的人。
水涨船高的道理
当然,在上涨的时候大家都涨,在下跌的时候大家都跌
为什么有人只要敲几个键盘就可以年收入亿万计,有人正日拧螺丝、插接线板却所得仅仅分文?为什么看着国外风光的金融企业在歌舞升平中岁入亿万,为什么我美利坚的其它行业苦苦挣扎,我中国东北的国企即使尽心尽职盈利每人也仅仅获得千百奖金?
答案:非对称生存。
用英国最聪明的人的话来说,一个不知名的服务生敲了键盘,偶然成交了一笔交易,而且这个时点上只有这一笔交易,假设为100股,这个交易以高于原价(50元)10%的价格(55元)成交。世界上存在着总存量为10亿股的股票。请问,他是否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多少?
按照现有游戏法则,全世界的该股票都因为这个服务生的偶然行为而升值,因此,该服务生并非仅仅创造了5x100=500元的财富,真正的计价是:世界因此增加了50亿元财富(准货币)。
看到了没有,这个世界上被描写为最创造财富的那群人,其实连自己手指头都不用动,看着价格上涨自己就造出财富了。
金融巨舰的最牛逼的财富创造核弹在哪里?
不是靠利息,否则汇丰银行不会被华尔街当作二等公民来对待
也不是靠帮助企业发行上市的传统投资银行业务,虽然这个已经是暴利(见下文)
真正的财富创造核弹(前提条件是股市大势向上,这在过去十年里占了七年)是:
投行自营交易部门和各类基金(尤其是操作猛烈的基金,但一样也包括那些主张所谓长期持有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等等)。
我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尽管基金经理和交易员的知识十分贫乏,在西方甚至很多人素质不高,十分粗俗,但丝毫不影响有无数多媒体人员、传记写手去竭力美化这个群体,把他们最细微而最平凡的心理活动描绘的惊心动魄,仿佛决定着千军万马,历史前程,这些“旷世奇才”们,引得无数清华北大学子竟折腰。而或要装模作样,引入号称运算速度最快的电脑,用所谓的夸客(就是数量优化)交易去挖掘所谓的规律,然后得到平平的“业绩”,当然,这些都不妨碍吹牛和神化。
正是这个原因,华为在华夏面前逊色,中兴在中金面前低头。
(以下是作为研究中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内容)
附带着享福的是一些证券研究人员。在这点上,中国的证券研究人员,虽然在吹牛上迅速的向西方同行看齐,但还是要承认,比他们的境外同行还是要负责任一些的。
证券研究人员,拿的研究对象的信息比业内人士要晚,业务知识比业内人士要差,但却获得了非对称、超比例的影响力和尊重度,不信,你看看任何中国的经济、科技新闻,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政策发布,有哪篇没有附带上几位券商人士的点评的?很遗憾,新财富的某位王牌科技行业研究人员,连无线通讯的载扇概念都说不清楚。
我们以中国移动2009年夏天以后为例子。此前业内的共识是,中国移动拿了张TD的无线牌照,技术相对落后,资本开支巨大导致折旧支出较大,使得香港诸多欧美投行分部纷纷调低股价,而且是十分无耻的巨幅调低,从150港元目标价腰斩到75 港元的比比皆是。然而时隔一年,又以同样的理由,TD……资本支出奠定基础……纷纷上调评级。而其实同期中国移动真正对于企业经营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举措:启动移动软件商店平台,却无人应答。可见香港这些精英们的研究水平如何了。
国企在国际市场老是出问题,关键就在这里。之所以也怪不了人家,是因为根本不在你操控手里。这和普通的不努力经营企业的流量概念是两回事情。
那么我说我不参与,可不可以?
不可以,大概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生产资料上的交易所化,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暴露面,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巨亏就亏在这里,他们本身并不想参与金融赌博,但是因为环节被金融化了,没办法。
原因之二是股权路线,这就是股权转让客观上要求便利性、灵活性。换句话说,资本市场-股市和债券市场的诞生往往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自发的会形成股权转让,但这马上提供了异化嬗变的机会,也为中信这种不从事生产但却大发其财的东西的诞生开创了条件。
另外,财富虚拟符号大肆创造的大门被打开。最后形成的是虚拟财富总量大大高于流通中的金融符号数量(主要是货币)。
我们来比较两个情况,一个是没有上市的企业,一个是上市了的企业,后者的股票在市面上流通。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于股票的流通性和股票同时作为准货币(财富符号)来对待的双重身份,使得发行股票这个行为本身变成了虚拟符号大创造的大业。
中国的首富榜,因为长期是把股票财富作价估价,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夸大财富巨大的程度(就创业者来说一般他很少会抛光自己的股票——这也是不可能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紫金矿业的上市,大量的此前融资的小股东随着股市价格的突然出现和自身股份的突然流通而一夜暴富,我的家乡染上了新世纪的“间接荷兰病”——不是哈萨克斯坦那样直接出口的石油,而是通过股市而被再次放大的虚拟财富——这种虚拟财富的荷兰病恐怕将比 石油类的荷兰病更加严重,因为石油类的荷兰病毕竟是靠作为石油销售收入的流量流入积累的资金(货币)进行运转,而股票类的荷兰病,因为其一夜之间获得的是整个虚拟符号财富,这个符号财富往往至少等值于该企业利润流量的几十倍(乘以所谓PE值),是所谓的“未来整个现金流的贴现”(这就是所谓“未来的钱今天花”,这是金融学家忽悠大众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就是人为外造出来一个“公认”的巨大虚拟符号价值)。如果拿矿业荷兰病来说,那么矿业收入带来的巨额收入仅仅是流量赚得的钱,而股票体现的财富,则可能是整个矿业蕴藏的总含量所等价的货币值(NAV 净矿藏量的现价计算的算法)
而且股票荷兰病的分配不均比简单的石油荷兰病更加严重。石油荷兰病,除了像赤道几内亚这种变态国家,石油盈利全部流入一个独裁者之手之外,其它的情况一般来说全民都会多少分享到,如哈萨克斯坦、中东产油国,但股票荷兰病,其财富将只集中到拥有股权的那部分人手里,如老板、原始股小股东等等。
这就是迪拜比阿布扎比的富豪奢华密集程度更加惊人的原因:阿布扎比仅仅是石油的流量,而迪拜是有意成为全中东的资本市场的核心。阿布扎比搞的是流量游戏,而迪拜玩的是存量虚拟。
这也回答了易方达基金的叶总裁在07年股票之巅时的问题:为什么我制造业辛辛苦苦做一年,净利润仅仅1亿,我老板(假设本企业为私企)的(货币)账户财富也仅仅多了一亿,而我一上市,我原来不能当作财富计算的各类资产统统“变现”,按照市值的准货币财富高达30亿(假设PE=30),由于以前没有人把我的那些专用机器这样算,等于我的财富平添了近30亿。你说我是干一年划算还是较劲心思把我的企业变成上市企业划算?
甚至在他人上市,增发股份时抽头的券商投行部门一样享受了虚拟资本带来的暴利。增发的主体本身获得的资金,这笔资金按常理都要进入经营领域,形成各种固定的资产。但创造的可流动股票却在世界上流动,以等值或者更高值计价,而券商的投行部即使抽个1.5-3%的头,也已经是分享了巨大的财富创造机器带来的佳肴(想一想这笔上千万上亿的羹是由几个写文书的家伙弄出来得就明白这是什么概念)
VC投资和PE投资的所谓上市退出机制其实一样是利用了股票财富创造机制的一个变种,只不过收获的是VC PE投资者,厚礼的机制一样是通过存量财富符号的创造。后来美国流行的所谓不上市,只吃现金牛,保持企业私有而非上市的做法,其实是从存量财富变现回归到流量货币分红,这其实是一种回归本原的做法,有点类似于过去19世纪英国纯私人企业高分红的做法。但这对于现今贪婪的资本家来说,恐怕普通的企业的分红已经无法满足,所以一定要强调是现金牛,而这样的企业低价的机会恐怕不多。
这就是温州人的资本主义进化路线图,从几分几角钱的小生意,迅速发展成为小商品的规模巨大的产业,再进入商品城的收租地主领域,再进入股市和房市的投机领域,一步一步与生产分离,一步一步走向虚拟化。当然,经济学家继续赞美的是那个贪早摸黑的温州人,哪管人家这个资本主义动物已经从原生动物进化入宇宙飞船时代。 不过,在整个进化的过程中,仍然有无数作为奠基石的无产阶级——只不过可能他们不再是温州人或温州人的后代,而是千千万万的外来打工者。
资本主义进化后,虚拟资本的数量可以无限大,大的吓人,但是,无论虚拟资本在何时何地,有多么巨大,他必须有一个在下面盘转、流转生产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这种基础并不是说什么实体经济要生产出“价值”被剥削者吸入上层的虚拟资本世界去流转,真正的过程是,上层的虚拟资本世界可以自我创造出财富符号,并用其中的一部分轻而易举的作为货币与下层生产者相交换,而获取下层生产者的物质生产果实(无论是通过美味佳肴和豪华别墅这些生活资料形态(金融资产阶级的奢华生活),还是通过收购你的生产设备、矿山等生产资料形态(LBO)),并给下层生产者(他们通常因为贫困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你的生活必须依靠他们才能过活的一种无奈的印象。(因为下层生产者通常是专业性生产者,必须将其专业性产品销售出才能获得足够的进行再生产和本行业成员发放货币购买生活物品)。所以,虚拟财富不仅仅需要底层的生产经济给他提供享乐材料和操作材料,同时还需要底层生产经济的存在给他提供各种自己存在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底层生产经济彻底消亡,如果大家都不干实业而开始玩弄金融符号,那么金融符号的意义顿时完全消失。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颇具讽刺的现象: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以底层的存在为基础,尽管它的数额可以大大的超过底层经济。但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必须生存在底层经济中,来供养少量操控虚拟上层经济的人。
(为什么虚拟资本财富可以大的吓人,主要是两个原因:1 虚拟资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债务或发行股份进行繁殖——只要你把借债再存入而生成的货币记作货币,把股票记作准货币,那么这可以无限发行下去。这首先决定了货币符号的制造是完全无止境的(只要有足够多的底层经济的“理由”来支撑它存在的意义),至于股票,由于其升值的理论是无止境的,所以其代表的货币量值也是无止境的,其他金融化的物品如房地产道理相同,)
那么你是否能够抑制他呢?说xx叫好资本,xx是坏资本,我只要好资本,不要坏资本。
这也很难作到。因为难以辨别,钱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你可以说坏资本(虚拟资本)都是符号,只是有一批货币在其中窜动。但是其实对于好资本来说,每个“实体经济”企业在每个时点上的大部分资产,也不是货币,而是形形色色的固定资产物、原料、存货和债权——实体经济里一样也是只有一撮货币在流动,只不过这个流动相对有序,而且带来了生产和消费而不仅仅是数字游戏。
说到底,钱本身一样也是虚幻的符号,因为它可以随时被发行(当然这个过程其实比较间接、复杂,一般老百姓看不清楚)。现代货币都是债务作为基础的货币。
货币的同质性——在股市里转悠的钱和在生产循环中转悠的钱都是钱,债务的同质性——作投机生意的企业实体和作实事的企业实体同样可以借钱,形成同为索取权的债权,增大了复杂性。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做了很多实事,在之前搞了很多实业生产就同情你,如日本,并不会你过去的勤劳而饶过你在美国乱收购炒卖艺术品的投机行为——只要你半路出家参与投机,那么你就必须为此承担可能发生巨额代价的风险。相反,这个世界也不会因为你这个投机分子做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丑事而记住你,让你不顺,你如果有能力借到钱——得到那凭空“造出”的货币,就可以从事巨赌——甚至这个巨赌以其他企业成员的巨大伤害为代价,你仍然有获得成功和巨利的机会,例如美国制造业毁灭器的KKR。
这就涉及了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了。你的生产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钱,为了财富,那么根据对财富是什么的追索,可以分为几个梯度,很糟糕这些梯度都是说不清楚的。如果你认为凡是社会公认的财富就是目的,那么你就要承认中信这种寄生者是合理的,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非分食财富。再如江平的外汇利用观也要承认是对的。可是江平的的“外汇买楼观”有什么用呢?你出口劳动产品积累下来的外汇储备,拿去获得纽约几栋大厦的产权,对于该国的居民又有什么好处?你也许说过几十年可以增殖到若干数额,可是几十年后要么我已经死去,而我的儿孙也未必能够有任何有意义的享受(因为几十年后的统治者同样会重复我这一代的逻辑继续把资产保持在纽约的大厦的形态);假设你说那么我们就持有货币好了,那么这些美圆又有什么意义呢?像韩国那样,日子过的苦哈哈的,要紧牙关“出口第一”,以强力镇压工人来维持所谓民族“发展”,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引用基金经理门的生活描述
特别让人气愤。但这就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不过永远
掠食人类,掠食社会。
现实职场中经常有一个各行业职业收入排行榜。
如果你把医药行业和采矿行业放在一起,我绝对不会有意见,这是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排行榜,。
可是我看到时髦的排名,里面赫然写着 对冲基金行业
谢谢! 这不是社会部门的排行榜,这是社会各部门和社会掠食者之间的对比榜!
蓝领和投资家之间的对立,在今天这个把生产分布到全球的时代表现的如此刺眼,以至于让人侧目。其实这种尖锐对立,几百年前,甚至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最开始的投资家们关注的是皇室战争、财政借款,数量上也相对较小,人数也只有寥寥几个,后来他们把投机的对象瞄准了探险、海外市场的美好传说,然后进入工业革命,特别是北美的大开发以后,才启动了大规模的让英国人投资的(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这种尖锐对立,只能用两种办法来作为(阶段性)故事的终结,一种是不断的通过更好的扩张,更好的作为信心支撑的故事来不断展期,延缓矛盾的总爆发,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历经金融风暴还能趴下去再站起来拍拍灰尘继续走,北美广袤无边的资源、19世纪不断发现的金矿(作为基础货币的总支撑)是信心的支撑。 另一种,就是社会的彻底重构,财富因为跌价或没收而消亡,这种重构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剧烈的,罗斯福新政和十月革命就是不同的例子。今天又到了这个转折点,中国并不存在广袤的资源来满足展期,那么必然将走向改革,奥巴马则想学罗斯福,但底气不足。无论具体表现如何,一句话:good old days never come back.
胜读十年书 104
看了老兄的文章,我的基本理解是(请看是否正确):
感觉就是虚拟资本就是在搞寅吃卯粮。把所有未来的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收益全部贴现,变成今天的货币计价的收益,然后开始交易,这当然比即时货币大得多,因为虚拟资本寅吃卯粮的时间可以是企业整个理论生命期,甚至更长。当然这种虚拟资本有风险,因为企业未来可能实现不了预期的收益,例如各种天灾人祸都有可能出现,这时交易中必须对风险进行分散(实际上这种风险的估计本身就是难题,好在发明的各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忽悠一下),必须对冲。
对冲风险实际就成为虚拟资本交易的核心,因为对风险不同的承受能力,不同的风险偏好,风险的价格在不同人中间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交易买卖的基础。大家最终交易的已经异化成交易风险,而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或盈利能力。
这时将必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因为不断交易导致交易数额膨胀,使交易每增加一次,就放大若干的交易依托的基础是那个不起眼的企业创造的财务收益,成为一个巨大的倒金字塔。一旦他黄了,所有的寅吃卯粮计划就全部失败,金字塔将崩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每一次交易都会有人从交易中抽走部分收益(或者用于消费),当抽走的收益大于寅吃卯粮的全部收益时,以后的交易将没有任何实体经济收益为支撑,也就是说在玩空口白牙的游戏:空对空。这种游戏一旦某方需要提现,就立即露馅,立即崩溃。
中国的实体经济实际上现在基本成为或正在成为或即将成为这个倒金字塔游戏的底座,一旦我们彻底垮了,整个世界虚拟资本游戏也就结束了。
帮老兄总结几句 29
其实《梦幻泡影》里提到一个鬼画符创造价值的故事,就是这个价值创造是可以妙手空空的。
上2个世纪,金融服务业客观上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助益,但在里根撒切尔主义之后,因应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全球流动出现的衍生品交易,已经将这个行业和实体彻底分离。
主要的表现在于各种衍生品,是建立在高杠杆之上的倒金字塔,就是本品的微小变动,带来大幅度的金字塔产品地震。而本品本身,比如说一个股票,又受到少量流通股价格变动的小钱杠大钱影响。
而所有这些虚的符号,最后落实的是在货币过量支出上,比如说美国政府赤字,和家庭负债率等等上面。那么一个链条一断,呵呵。
所以我们讲,一定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8万红军过湘江,前面只有一个浮桥怎么办呢?
第一,拓宽这个浮桥。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这是中国证监会第一个工作,疏通这个浮桥。
第二,再架三个浮桥。第一个是债券市场、第二个是PE市场,第三个是OTC,这是中国证监会另外三个工作
垄断行业 奢侈品 央行在金融市场的公开操作 银行利率波动
资本市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1101d01017cov.html
房地产市场 (所谓暴利行业)
资本市场
从来都是洗钱好工具
影子银行 隐形杠杆,补充这些,现在金融体制的全貌才渐渐清晰.
所谓黑色社会,从来都是和白色社会一起出现,共同成长的.
无论如何,真正的行情,一定有相应规模的资金流入,亘古不移
信用评级机构是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受市场认可的客观、公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交易不可或缺的中介,这也成了美国金融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了全世界的信用评级机构就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对任何一项交易的评价权,简单说,被市场接受的信用评级机构说一项交易值1美元。大家就都接受,卖家想买到1.5美元比登天还难。
大公国际的成立其实是在1994年,但是当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还没有为国际金融界所认可,所以即使评级,也不被市场作为公允客观的信用评判。随着对金融业的游戏规则的逐步认识,中国发现建立和控制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非常重要。从08年金融危机后,大公国际开始定期对国际重要经济体发布信用评级,目前还是我们斗争的工具。另外,穆迪、惠誉等美国背景的评级公司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因公正性屡受批评,这些批评已经由中国逐步扩散为欧洲政府以及新兴经济体。因此,大公国际作为独立于美国掌控之外的信用评级机构,其公允性越来越为市场接受。
中国经济对话之正本清源之2:缝合中国经济循环中被切开的伤 [ 归林与谊陆 ] 于:2010-05-01 03:51:40 复:2872160
中国经济对话之正本清源之2:缝合中国经济循环中被切开的伤口(产业链再造)
经济的可持续建康发展在道理上来讲其实很简单,就是保证其投入产出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循环,在市场条件下,由于资本在竞争中天然占据更加强势的"谈判能力',所以为保证再生产的良性运行,有形之手对分配与再分配领域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表现在国家税制的选择,国家收支的安排等问题上,从而实现在一定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下,资本利得与劳动所得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为平衡的水平,因为劳动对资本有天然的谈判权劣势,所以除国家层面干预,如最低工资,刚性增长和劳动保护等之外,在欧美等相对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组织,如工会等是有相对强势地位的,从而对资本从组织上获得一个对抗的杠杆.再看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伴随着计划解体的,在社会平均利润分配问题上,资本在不断取得优势的同时,随着劳动者的不断分散化,劳动对资本的谈判能力越来越弱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除为调控存在问题外,也并没有赋予劳动者一个可以平衡资本强势的杠杆,结果就是社会发展逐渐失去了平衡感.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推动下(如现在的出口压力),会造成经济循环出现困难,也就是经济出现危机.
解决中国的经济循环链条出现的困难,就是解决所谓的需求问题,根子虽说在于解决集累与分配不平衡(不公?)问题,但这是长期与坚巨的,为应对迫在眉睫的外部和内部压力,从较为短期的政策选择上,还是有其它方法的,如:
一个就是重造中国企业的国内产业链(国际是另一个问题),这一点郎教授谈的较多.这其实也是一个扩大内需,创造需求的问题.外需不说,谈谈内需,我国的内需不足(经济循环不畅)其实与国内产业链(节点部位)被非国内资本有意无意切割,造成产业循环出现不顺有很大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己并非单纯的产品之争,而是整体实力之争,就是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之争,由于认识不足,国家与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保护是严重不足的,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产业链的头与尾的关键性,导致资源流失与产品最终配售环节被大量非国有资本侵蚀,特别是服务业类的终端配售环节,到现在还没有被视关"国民经济的关键环节"!
所以国家现在要做的,就是重造国内企业的产业链,将流通特别是批发零售领域视为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对'外资进行必要的限制",支持国内企业和国内资本重点进入这些领域,另外,从批发零售的就业容纳能力来讲,看一看肯得鸡,玫当劳就够了.
二个就是创造新的需求,引导企业实行升级循环.在消减外部冲击的同时,化解房产调控压力.所谓的物联网就应该是这个概念.这是个非同一般的伟大概念,你可以想像,如果中国成功实现物联网普及化,中国企业的产业链条就会一下子减少很多,外部对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同时,这个新的需求又有着无比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个就是平衡国内与国外的资源定价体系,找到一个较为快速且冲击力较少的财富合理再分配方式.在产业链条重建过程中,是不是可以重新思考所谓的'通胀率问题'呢?,通涨的最大负作用无非是弱势群体影响太大,影响社会稳定,但通胀也是一种财富分配方式,如果弱势群体的财富在通涨过程中没有减少的话,那通涨似乎就只具有分配功能了(虽说有些抢富人的味道在),所以你可以考虑对农产品加大补贴,农产品提价,工资提价的同时,适当放开通涨率控制,.当然,有些人会说,这样是对出口的一种致命打击,但如果考虑到国内资源特别是劳动与环境的低估程度的话,如何选择就是发展方式的问题了.
四个就是我们的农业体系被冲击的太厉害了,由于农产品暂时还没有像石油,铁矿石一样被操纵成大规模经济杀伤性武器(随着碳经济到来,这一点己经快了!),再加上我们的"饮食升级'(如全民一杯奶等忽悠)还不彻底,所以暂时还没有即时的危机,但农业产业链如果不再重整,这种危机很快就会到来,对农业的保卫要学欧洲和日本,虽说在WTO中防了轻率病,让步多了点,但保卫的方式还是多的,因为是在中国的地盘上保护自己.
就说这些吧.
另外,要思考我们在引进外资方面现在是不是'有一种偏见?',我们还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