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两句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吧 -- 黄河故人

共:💬364 🌺5458 🌵2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低谷的记录

我见过于敏那些人的低谷

昌邑市检察院

2小时前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ID:bingdianweekly)、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健)、新华网等

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核物理学家,昨天(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了,享年93岁。

《科学的星光黯淡时》

(2015年1月14日,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 刘健/文)

(2015年)1月9日上午,当习近平主席在他的轮椅跟前俯下身来,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时候,89岁的于敏迎来了人生最荣耀的瞬间。

对于敏来说,今天的荣耀是层层递进的。1980年,他就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概是当年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9号这天人民大会堂颁发的最高等级奖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33年前就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他在1980年代就得过3次!当然那时候是悄悄的,连获奖项目名称、获奖者单位姓名都“略……”了。他此前最闪光的时刻,是1999年荣获由一斤黄金打造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代表23名获奖者讲话。

可我见证过他的低谷,在科学被世人冷落的时候,连“中国氢弹之父”的光环都黯淡、庸常。

“度娘”作证,那是1991年6月上旬。我在山东省牟平县乡下一处刚开辟不久的度假区,旁听一群高大上的科学家们开会。里边最有名的就是于敏。其他有些人后来也很有名,如陈能宽——他是于敏的领导,当时已经是副部级高官,“两弹元勋”;如杜祥琬,“两弹元勋”们弟子辈中的佼佼者,当时863计划某保密领域的首席科学家,11年后成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如马祖光,后来名气比前三者还大的哈工大教授,被树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他们会上念的都是“天书”,我完全不懂,每天只待会下找年轻人闲聊。一位年轻人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你知道吗?今年于敏招硕士研究生,全国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还是个女孩儿!

我大惊。当时于敏的名字已经解密,虽然宣传很少,但“中国氢弹之父”至于招不着研究生吗?光无知无畏的热血青年也能挤爆啊!这位“消息灵通人士”完全赞同我的惊讶,但他也再次确认了事情的准确性——这是本次会议上最惊悚的消息,没有之一。

那正是所谓“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把这话当比喻的很多,但我见到的是最真实的一幕——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面向全国招研究生,报名者“竟无一人是男儿”!

无独有N。马祖光教授,中国高校第一批激光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当时带着他一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与会。这位研究生对我说:我现在是马老师在国内的唯一一个博士,我的师兄们全都出国了!他们走的时候,都去找马老师写推荐信,因为马老师在国际同行中的声誉高,他写的推荐信非常管用。马老师一一写了,把他们都送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了。

“出国潮”和“下海潮”汹涌而至。象牙塔里流行无奈的自嘲:“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这一后来被冠名为“首次”的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召开的起因即是为此。中国最优秀的大脑们,感到了自己后继乏人。会议的召集者是杜祥琬,两个月前他刚刚接替陈能宽担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0主题首席科学家。所谓“410主题”,就是“强激光领域”,对于国家非常非常重要,以下省略很多字。

我当时能公开写的,是杜祥琬跟我讲的两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他说,中国科学院现有的科研人员,10年内将有一半退休;因为文革导致的人才断代,目前中科院科研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平均年龄52岁,40岁以下人员平均年龄28岁!这节骨眼儿上遭遇知识贬值,真是雪上加霜!

杜祥琬当时的年龄好像就是52岁。作为保密单位负责人,他习惯性地拿别人举例子。可以想象,他所在的“九院”,地处四川绵阳深山沟里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更加青黄不接。

我就此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52岁与28岁的对接》。

这些其实都是局外人的焦虑。身处局内的人们,见惯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每天下午散会后,我都看到,有点虚胖的于敏老头儿悠闲地在住地周围散步,杜祥琬热热闹闹地陪陈能宽打乒乓球。他们都穿着整洁的旧中山服或夹克。多年的军事化生活,使他们不懂得“山外”的时装潮流,也不可能像李小文院士那样着装随便。他们全都穿得像工厂技工。

他们那种淡泊的神态,宠辱不惊的涵养,我的采访经历中,只在王义夫、许海峰等修炼到家的国家射击队“老枪”们身上见过。

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享受,什么是成功或者不成功。搞会务的,是“九院”两个女青年。我问,你们召集了100多人,开5天会,就没什么游乐项目吗?她们说,想安排,不知道该怎么玩儿。我问:不上近旁的刘公岛去看看?她们说,渡船归部队管,不好联系。我说,只要告诉他们,“氢弹之父”于敏要来参观,威海驻军还不得拉出仪仗队迎接啊?她们用怪异的目光看着我——事情还可以这样办吗?

在一个物欲刚刚开始释放的年代,他们找不到追随者,也是很正常的啊。

此后再没见过他们。但我知道,这些科学巨星们,在不声不响地推动社会潮流转变。杜祥琬决定,这个“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要每两年召开一次。据悉,此后14年间,这个着眼培养下一代的会议又开了7次。杜祥琬每次都参加,终于使我国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茶叶蛋”和“原子弹”的价值又颠倒过来了。如今,于敏、陈能宽、邓稼先们徒弟的徒弟门下,也已经挤破脑袋。据“九院”人才招聘网站介绍,2013年该院共招收433人,竟有1万多人报名。最后的获聘者中,来自清华、北大、中科大3所顶尖名校的研究生,高达91名——网站还傲娇地说明:“不含定向生在内。”

图:彭桓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说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通宝推:柴门夜归,审度,桥上,陈王奋起,逍遥蜀客,独立寒秋HK,红军迷,唐家山,
家园 一个小问题

40岁以上年龄均值52,40岁以下均值28,和青黄不接怎么联系起来的?

假如41,42,...,63,每个年龄都是100个人,正好均值52。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是60+的人很少(大部分退休),但是留下的岁数比较大(当时政策似乎是博导65岁退休,院士终身不退休)。至于40岁以下,由于人员扩张,大量招生,导致年龄均值低一点也很正常。比如28-40每年100人,22-27(硕、博研究生的年龄)每年200-300人,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

就我了解,中科院毕业生,大部分是无法留下工作的,出国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博士毕业就回家吃低保。某院士的实验室,只有极少数对导师忠心耿耿(比如实验结果和老师理论预期不符,就不眠不休,反复修改、重复,直到符合为止)的,才能留下,留下的也很多到四十岁还没编制;那些出国的想回来,除非特别牛拿到帽子,否则也是磕头作揖难比登天。

通宝推:审度,
家园 哎呀,真是悲壮啊,好悲壮啊——自总理、大帅以下,

所有人都屈膝忍辱,对着仅仅那么一个人,只能如行尸走肉一样苟且存活——不知道你们这些伤痕制造者脑子里都是什么,把别人都描绘成无骨无肉的哈巴狗了——这究竟是你们自己的无耻呢还是你们描绘对象的无耻呢?

但好在因为基地的司令、领导们,在总理、聂帅等黑后台的指使和包庇下,敢于拎着脑袋顶住来自上面的最高指示什么的,所以

家园 你口中的左派怕不是右派吧

文革后,四人帮一倒,左派可是被大规模清洗过的,不换脑袋就换人,仅浙江一省,几年内被开除的,扔到监狱的以及枪决的就高达十几万人,这还是体制内的,要不然怎么叫政变,不大规模清洗就不叫政变,我老家江苏你们知道被清洗到什么地步吗?因为出现的空缺太多,上面下了一道指令要求各村村干部推荐能人,没错,就是推荐能人,什么是能人呢?标准就一条,字写得好,字如其人,我爷爷当时是村里的会计,推荐了我们家隔壁的一个毛笔字写得好的,然后文化水平一般,但毛笔字写得好的他补了小学校长的空缺,一直到退休,而原来的老校长哪去了呢,因为是你口中万恶的左派,被撤销公职,滚蛋了,我到想问问,一个左派的胡司令是如何在右派大规模上台的情况下步步高升的????还是把右派的锅往左派身上推,什么坏事都是他们干的,你分得清什么是右派,什么是左派吗?

家园 就知道有人要这么说

既然没清干净,那又是如何步步高升的呢,据我所知,站队不正确,不反文革的人,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步步高升的,有些人是不是反文革已经反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家园 应该就是以清除三种人的口号

把一些人清除出了队伍。

当然,泥沙俱下,有一些真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仍然能吃香的喝辣的,反而有些真正正直的人又被清理了

家园 那90年代连续卫星发射失败算啥的流毒呢?

在文革最左的时候,这个基地发射是没事的,然后到了四人帮都倒台了,文革都彻底被否定了,左只剩点流毒了,基地发射失败了。

然后到了九十年代,咦,公开的失败记录如下:

1991年底,发射通讯卫星,因氢氧发动机二次点火失败,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

1992年3月,第一颗澳星发射时火箭紧急停车;

1992年底,第二颗澳星升空不久卫星发身爆炸,火箭将爆炸残留物送入轨道;

1994年东方红系列大型通讯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1995年初长征火箭发射外星爆炸;

1996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失败过两次。

先是1996年2月15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卫星,火箭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刚起飞后,火箭就横了过来。飞行22秒后,火箭坠地发生爆炸,星箭俱毁,发射场也遭到损坏。

1996年8月18日,又一枚“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火箭起飞后没有多久便出了故障,没有飞到预定轨道的火箭把数以亿计的卫星扔在了半道。

尤其是上边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首飞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火箭撞山,死亡6人、伤57人,一位专为火箭设计飞行弹道的高级工程师当场牺牲。这损失也太惨重了吧?

请问九十年代这么多失败,算啥的流毒呢。

家园 看样子当时真的差一点就要断档了啊,真的好险好险

内因上幸好有这一批民族脊梁们在苦苦坚持,外因上还真得感谢克林顿当年一颗炸弹把TG炸醒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之无愧!

家园 也有可能是原文有的,出版时候被删除

在流传中原作者不愿意被删减,自行添加

家园 以为春天要来了,但实际来的是冬天
家园 然后就是抢购潮,家里连酱油醋都囤积
家园 事实上相当多断档了吧

人尽皆知的典型如大飞机,半导体。想来想去幸好还有个863咬住潮头。

感觉很多技术是断肢重生。

当年倪柳之争并不是两个人的事。

关键词(Tags): #863 国内科技
家园 进京指示

入户指标………

最后都是房子问题。

家园 输入法暴露了

肯定不是拼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