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 猫元帅

共:💬36 🌺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远大前程这本书要长大了才能体会深意

匹普和老友乔之间的不断增厚的那道无形的墙还有女主人公的任性婚姻。就像现在再读《三个火枪手》和续篇《二十年后》又有不同的感受,四个朋友之间的友谊能够超越政治立场分歧和时间到死,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是何其难得。

家园 还有

待到重逢时Till We Meet Again (1989)

这部片子在国内很有名的。

家园 不是上影

但是仍然觉上影的配音没有原版那种味道

我估计你想说是上海译制片厂(上译)的配音,但是该片国内只有两个版本的配音:上海青年话剧团和央视,上译没有配过该片。

【中 译 名】东方快车谋杀案

【原 片 名】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年  代】1974

【国  家】英国

【类  型】悬念/犯罪

【导 演】西德尼·卢曼特Sidney Lumet

【编 剧】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novel)

保罗·德恩 Paul Dehn(screenplay)

【演 员】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埃屈尔·波洛Poirot)

   马丁·鲍尔萨姆 Martin Balsam(比安基Bianchi),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葛蕾塔·奥尔松Greta),

   劳伦·巴考尔 Lauren Bacall(卡洛琳·玛莎·哈巴德太太Mrs.Hubbard),

   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埃琳娜·玛丽亚·安德烈尼伯爵夫人Countess Andrenyi),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阿巴思诺特上校Colonel Arbuthnot),

   让-皮艾尔·卡塞尔 Jean-Pierre Cassel(皮埃尔·米歇尔Pierre),

   约翰·吉尔古德 John Gielgud(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在影片中改名贝多斯Beddoes),

   温迪·希勒 Wendy Hiller(娜塔丽亚·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Princess Dragomiroff),

   安东尼·珀金斯 Anthony Perkins(赫克特·维勒德·麦奎恩McQueen),

   凡妮莎·雷德格 雷夫Vanessa Redgrave(玛丽·赫迈奥妮·德本厄姆小姐Mary Debenham),

   蕾切尔·罗伯茨 Rachel Roberts(希尔德加德·许米特Hildegarde),

   理查德·威德马克 Richard Widmark(塞缪尔·爱德华·雷切特Ratchett),

   迈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鲁道夫·安德烈尼伯爵Count Andrenyi),

   柯林·布莱克利 Colin Blakely(赛勒斯·贝思曼·哈德曼Hardman),

   乔治·库鲁里斯 George Coulouris(康士坦丁医生Doctor),

   丹尼斯·奎勒 Dennis Quilley(安东尼奥·福斯卡雷利Foscarelli)

【译 制】(1) 中央电视台译制

翻 译:方 薇

译制导演:沈贵才

配音演员:波洛...........陆建艺

比安奇.........党同义

哈伯德夫人.....张 欣

格丽塔.........赵丽云

拉切特.........高增志

麦奎因.........叶保华

玛丽...........伍凤春

公爵夫人.......冯 华

皮埃尔.........尚小龙

(2)原上海青年话剧团

译制导演:张先衡

配音演员:波洛...........张名煜

比安奇.........张鸿鑫

哈伯德夫人.....郑毓芝

康斯坦丁医生...刘明根

其他:徐幸、张先衡等

家园 我更喜欢看福尔摩斯

两个作家的风格不同.

福尔摩斯更情节紧张,破案往往靠对蛛丝马迹的观察.

波罗破案,主要靠从和嫌疑人们的对话当中找疑点-----我看了长篇大论的对话,就想打瞌睡......

家园 惭愧惭愧,一直对文学不大喜欢
家园 我还真没注意我那张盘的配音是谁
家园 福尔摩斯系列的缺点在于好作品和差作品差别太大

而克里斯蒂的探案系列水平就比较平均。

我也是非常喜欢福尔摩斯。但是波罗系列在出人意料方面做得比较好。

家园 那句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家园 主要是英语文化圈的影响造成的

真弄几个阿拉伯西班牙片子,看那帮子小资还歪歪不

家园 票房未必有保证啊

而且日韩片人气也很火,但相关的译制作品同样很少。

家园 以前在大学里

各寝室的马桶文学大都是金庸的大部头,而且通常只有半本。。。

对了,你那个C8800买了没,好用不?

家园 是的,票房也是一个考虑的问题。

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看大片。

家园 过去译制片的成功不是太能复制了

上译除了一些前台的演员,还有厂长陈叙一的理念,就是把本子翻译好而且适于口型。但是很多地方又要适合中国观众。比如《悲惨世界》翻译到德纳迪埃骗钱的时候,问“绝望的绝字怎么写”,就是中国化了。虎口脱险德国军官审问指挥和油漆匠所说“一枪毙了你,一抢毙了你,只要两枪,就可以要了你们的命”。我看过法语原版带英语字幕的(Youtube上找La Grande Vadrouille English subtitles),字幕直译“12 bullets for you, 12 bullets for you.What a waste for men like you”,如果直译国人会觉得别扭了。

长影译制厂虽然总体不如上译出彩,但是要说当年《无名英雄》当年的翻译,何鸣雁先生,十年前翻译过《卖花姑娘》,据说“得到过精通中文的金日成将军的首肯的”。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DVD《无名英雄》是俏佳人重新找长译的新人配音的,且不说配音演员水平如何,这版本子就翻译得差一些。

翻译口型,一道道工序都需要成本。而译制人员的收入上不去。不但是配音受到几乎零成本字幕的竞争,专业配音厂也受到很多“独立操作”的走江湖的个体户的竞争。事实上是字幕片并不影响观众理解电影情节的发展,这就是快餐文化的力量。

乔榛为“角斗士”配音酬劳仅六七百元。这个数字比起当时电影演员的酬劳低很多。

外链出处

文革时候,全国人民可看的东西有限。但是江青等中央首长却引进了一些片子供他们的圈子内部观摩,比如《简爱》《鸽子号》等。中国配音的经典《简爱》虽然两个主角都是名演,但是和主人公年龄并不对,实为英国的小成本电影,在西方电影节相对于其他《简爱》版本名气不大。当时引进此片也许是为了成本问题。当时还有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还有后来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片子,所以计划体制下配音单位经济困难到不大。

70-80年代他们还可以上广播剧和诗朗诵,现在这个行当少了。还有就是为其他电视剧配音。现在电视剧的技术也可以让电视剧演员自己说话而无需配音。所以这也就可以理解“不缺钱”又有名气演员,包括陈佩斯赵薇也去玩配音,而专业的配音演员却发展空间有限。

上译也是个人的世界,老演员自然死亡去世的很多了,但是邱岳峰自杀,刘广宁,施融,杨成纯出走,翁振新(《虎口脱险》德国军官)下海,盖文元(斯巴达克斯)被开除,童自荣控诉乔榛丁建华,网上都可以找到。可见人世间的事情也不简单。

家园 没买,没什么兴趣
家园 忍不住说几句

看来兄台对译制片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文革时期的很多西方电影大都算不上引入,有些是解放前电影院留下的胶片,有些是从香港等地直接买的胶片。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承认版权的。电影大都是直接买来看的,买版权是中国签订版权公约后的事情。(包括我大学时候用的很多原版教学书籍,都是高教系统统一复印的外国教材)

另外,当时翻配的片子,称为内部参考片。这主要是提供高层领导(周总理等)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现状搞出来的,后来也分批下发到各个系统观摩。(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就描述了一段军队系统及其家属观看内参片《罗马之战》的情景,很多小孩子也混进去看,呵呵)这些电影当时也被提供给样板戏创作组观摩学习。文革后作为四人帮的罪状之一,被指控为私下观看黄色电影。其实,那些就是《魂断蓝桥》一类的爱情片而已。文革后,这些参考片逐步都在电视上播放了。

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今天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配音电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配音人才,为80年代译制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点,那时候的翻译和今天的翻译标准大不相同。那时候讲究意译,目的首先是让观众看懂,至于意思是否和原片贴切是其次的。今天的翻译,讲究的原汁原味,要求贴切原片。但是往往翻译出来的台词,观众是看不懂的。因为很多台词包含了大量的宗教文化习俗等信息,包括很多俚语。要看懂,首先要学习很多东西。

旧翻译版《无名英雄》(向隽珠版)目前只搞到前半部分,嘿嘿。朴茂新版翻译为朴虎,据说是旧版翻译错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