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何近来很多人提到文革就激动? -- slyypp
说到底,活得开心比啥都重要
知识分子的脊梁早就被儒家等级思想给腐朽了。现再加上资本的糖衣炮弹,看来精英这个词,实在不能算什么褒义词了。
传统文化里的腐朽东西不除,民族就没有未来,所以有人要文化上革新,民族要新陈代谢。否则,换一班人,还是一样画葫芦,换汤不换药。
有人将这归结到制度上去,我只能说制度还不是根本性的,最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人是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传统文化熏陶的。这个国家历史上的监督制度不可以说不细致了,但最终都被变通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上,儒家发展到道学,这前途茫茫一片。
报纸上说是求是
其实前一段时间在另外一个帖子里就提到过这个问题:
没有最高层在背后或明或按地推动或者背书,哪里就可能形成舆论上的巨大影响?李泽厚也好,左转也好,南方周末也好,没有高层在背后的影子,就算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内或有影响,但在民众哪里可是连一丝水花也不会允许出现的。
就以李泽厚为例子,就能看出知识分子到高层再到民众这样一条线。
刘再复与李泽厚的对话录《告别革命》发表于95年。从对话录本身来说,其实文字倒是不过如此,很一般。然而对话录的最大看点就是《告别革命》触到了党内体制派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出路。
刘再复与李泽厚的对话录之后,告别革命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如萧功秦等开始为兰贵人、李中堂、袁大头这一众翻案,而光绪、谭嗣同、孙大炮等则无一例外地被贴上夸夸其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标签。
但直到此时,《告别革命》的影响也仅仅局限在知识分子及高层当中,普通民众还几乎是一无所知。
到了本世纪初的《走向共和》据传是有老江或者庆红在背后支持的,按照老江的说法,“要敢于大胆的提全民党的概念”。《走向共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所谓三个代表的“全民党”理念做舆论上的准备。至于《走向共和》的内容,不就是全盘接受李泽厚萧功秦的观点,让人作呕地吹捧兰贵人李中堂袁大头么?
到了最近几年,兰贵人、李中堂、袁大头的英明神武,鸟生鱼汤终于从知识分子及高层那里扩散到网络并深入人心。现在即使是在西西河或者买买提,不是到处都在埋汰孙大炮,推崇袁大头么?甚至一些左派受的影响多了也深以为然。
追根溯源,一些捧袁大头的所谓西河大牛那里是在引领风气之先?不过是在《告别革命》的对话录已经发表了十几年之后,才跟在李泽厚萧功秦或者《走向共和》的后面人云亦云罢了。而那些所谓西河大牛们却又不自知,一味互相吹捧却又沉醉其中,作为外人就不多说了。
从李泽厚《告别革命》,社会风向变迁的轨迹已经很明显了。所以看到楼主仅仅接触了一位所谓的老教授就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接触面既窄,与主流相去也甚远。从这样的接触面中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很难是真实的。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么保守胜利果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实就是一批资产阶级的权贵被打垮了,社会主义的官僚们在堕落后蜕变为新的权贵,等到官僚们内部分裂了又会退步到资本主义社会。于是继续崩溃-革命-蜕变-退步-崩溃的循环。
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就是个理想国而已。
比你提到的那位可能要大一辈,国内曾经最牛b的专业之一毕业的,开始也是一直在沿海学校里工作,最后三线建设的时候到了我们这边山沟里待了几十年,从事情报学研究,说不了两句就是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要为国怎么样怎么样,从他的经历(成都市政府的参事室主任在培训课前对老教授的介绍)和他发言的只言片语的故事来看,他是感受到了解放前国家的羸弱而有种强烈的家国意识的,
中国的右派呢,必然“82的大学者娶28岁学生是天作之合”“聚众淫乱必须废除”!
----主席说,我喜欢右派,赫赫。
主席喜欢的事美国的右派。美国的左右的区分恰恰和中国的左右是相反的。
Emyn声称:
天子码头回应:
正所谓: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Emyn回应:
这不正好显示政府反对李泽厚的“告别革命”力度之大:连口是心非的御用学者都被赶鸭子上架批李了。
唉,可惜西西河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