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海上旧事(一) -- 晨枫
老铁什么时候加的这样的限制?
24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6!
谢谢您喜欢我的文字。这是好久前写的了,怕是不会再续下去了,笔下已经“移情别恋”了。
直到八十年代,还经常能在马路上看见伊的身影
可能是你那时岁数太小。
这是纺车,纺线用的,织机不用手摇,也没有“旋转式”的。
你说的梳子应该是“杼”,照片中箭头指的部件。
这张照片是南京博物院中展出的织锦机,民间织布机要简单得多,没有中间那么多的提花部份,但主要部件还是有的。
在网上找到的:花格子布
杼是织布时离穿梭来往的纬线最近的一个织机部件,杼有两个作用:1. 控制经线构成的布幅宽度,闯杼就是用篾片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全部插入杼中,使600根经线各司其位,防止纠缠。织布前分两次闯杼,都是为了使经线次序井然,但闯一遍杼为刷线做准备,闯二遍杼为织布做准备。2. 织布时每引入一次纬线,用它拍击一下,将纬线打紧,防止织布的松散。
因为每穿一次梭引入经线后,都要把杼往回拉一下,看上去就象是在来回梳。
划定阶级成份是在解放初时,按刚解放时的经济状况划的,所以不能用文革时家里的经济状况看人家的阶级成份。到文革时农民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地主、富农成份的看上去反而穷些。
几家人合住一个院子说明是土改时分的地主财产,农民自己盖房子不会几家人合盖在一起的。我大姑当年嫁给一个大地主家,她们两口本来进了城,被划为右派赶回丈夫义乌老家。八七年时我去玩过,她还带我去看过丈夫家的老宅子,几乎占了半个村子,都被分了,里面住了多户农民,她自已家没有一个人住里面。
哈哈,俺喜欢找漏洞,没找到其他漏洞,俺当年到苏北农村看到的也基本是这样,只是苏北要穷多了。
是像这个样子的
原理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看着老婆婆右手推拉一下,左手捣鼓一下,就这么往复,哗嚓一下,吱嘎一下,配上冬日墙角趴着晒太阳的花狗,一幅沪郊农家景象。现在是看不着了,除了民俗村里那些假东西。
比如一家三口、喜欢站在公交车驾驶员后面闻汽油味。。。
这都是历史啊!
可惜了,去郊县的一些私人博物馆可能会见到乌龟车的照片,不过想见实物的话可能只能去东南亚找了
不知晨大所说的原理指什么,我看到的就是所有经线按奇偶分为两部分,一半在上,一半在下,老婆婆手中的梭子带着纬线从中飞过,然后脚下一踩,两部分经线交换位置,梭子再将刚才那根纬线反向带回来,如此反复,那布就一点点织出来了。
视频解码里有个隔行转逐行的算法,就叫weave,还真是挺形象的,呵呵。
应该也是类似的动作吧?
当年上海的出租车好象就是这种三轮乌龟车,八十年代初开始改成了小汽车,开始是波罗乃兹,然后是普桑、夏利,再以后就是桑车2000一统天下了,当然了现在是桑塔那3000为主力了。
那种三轮乌龟车,前几年在浙江县城里还见过,后来也看不到了,最近是前年在苏北涟水县的乡下公路上看到的。
3000的业内评价是不实用,使用它的出租车公司很少,即使采购也是少量
桑3000可不就是上海出租车的基本车型嘛,不过它也就成了上海出租车的基本形象和代名词了,除了差头,现在市面上开3000的可真是不多,论起这款车,它也就是2000的略微放大型,性能嘛,就那么回事。为了确保3000的市场,上海大众的2000型早就停产了。
坐惯11路,又离开了大半年,结果居然不知道以前坐滴差头大部分是3000
8过谁让它跟2000双胞胎似的,难道让俺每次上车前去看它屁股?俺可不是背背山上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