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1990年还没有500美元

你是说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在倒退吗?

家园 同样的问题问你

统计上,什么叫“1990年美元”

家园 但你现在敢批评你的领导吗?

谁把罢工,游行,集社的自由从宪法里给删了?

太祖时代你没听说过四大吗?

至于犯上,今天好像也不可以吧.要不你试试,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家园 按美国人七五年的预估就是,以中国四三引进时间,和产能生成

算,七九年无法实现粮食自产,但进入八十年代就可以了,这个预估完全是在,四三化肥的基础上作的,没考虑什么包产之类,不过美国人估计也不完全,他们对中国良种技术估计不足,对一部分水利也不确定,实际产能是,七十年代确实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但达到他们估计的八零年的水平,提前了两年.

家园 多给你点资料吧1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675113

综合了一些有关粮食生产的,技术方面投入与产出

http://www.snzg.cn/article/2012/0313/article_27799.html

粮产变化.

全国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16]

年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按实物计算(斤)-----------------粮食亩产(斤)

1952----------------- 0.4 ------------------------------------------------225

1957----------------- 2.1 ------------------------------------------------278

1965-----------------11.3 ------------------------------------------------288

1970-----------------20.9 ------------------------------------------------375

1975-----------------35.5 ------------------------------------------------460

1980-----------------78.7 ------------------------------------------------551

1981-----------------83.2 ------------------------------------------------569

1982-----------------91.2 ------------------------------------------------630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逐年增加。从不同地区作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即化肥投入量少,粮食产量相应低,化肥投入量多, 粮食单产相应高。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显示,每斤标准肥平均增产小表2.18斤,增产皮棉0.17斤, 增产油菜籽0.9斤。[17]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 而我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化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8]

有人计算过,农业增加100万吨化肥投入,按国家统配价格计算,共需增加农业成本2.3亿元,而增产24亿斤粮食和240万担棉花,合计价值约6.8亿元,农业可增加收益4.5亿元,加上相应增产的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业,农业的收益还会更高。[19]

“四三方案”中大化肥设备的引进计划发轫于改革开放前的1972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把袁隆平1970年获得的“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经过全国科研人员两三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首批籼型杂交水稻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1/10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他们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500多公斤。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而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38]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个、籼稻2个。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39]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40]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41]

另外,小麦高产新品种试验也取得成功。代表人物是李振声,他1956年在陕西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1979年,该项研究取得突破,并在黄河中游一带成功推广。[42]他培育的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43]从在全国范围看,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小偃6号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2 亿亩, 使小麦产量增产60 亿斤。[44]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45]

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从而解决了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6]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2页。

[17]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3页。

[18] 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年第5期,第1页。

[19]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38]《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39]《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40]《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1]《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2]《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43]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wycx/67805.htm

[44]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

[45]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光明日报》2007年2月28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685593.html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 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米,坝高84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 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状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http://wenku.baidu.com/view/90f3cd03de80d4d8d15a4fa1.html

毛泽东时代水利建设成就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飒勒青,苦药汤子在美国,桥上,刘老实,西安笨老虎,
家园 2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76&extra=page%3D1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1-9-16最后登录2011-11-25在线时间1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146帖子126精华0UID5942. IP卡 狗仔卡

中士

中士, 积分 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最后登录2011-11-25积分146UID5942.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10楼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11-10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

IRRIGATION, RESERVOIRS, FLOOD PREVENTI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 | | | |

项 目 Item | 1985 | 1990 | 1993 | 1994 | 1995

| | | | |

-----------------------------------------------------------------+--------+--------+--------+--------+--------

年底灌区数 (处) Number of Irrigation Systems (year-end)| 5281 5363 5567 5523 5562

3.3万公顷以上 33 001 Hectares Over | 71 72 74 74 74

0.7-3.3万公顷 7 001-33 000 Hectares | 66 76 92 98 99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Effectively Irrigated Areas (10 000 ha)| 2077.7 2123.1 2448.3 2235.3 2249.9

3.3万公顷以上 33 001 Hectares Over | 599.6 604.7 623.9 628.8 631.4

0.7-3.3万公顷 7 001-33 000 Hectares | 167.0 189.6 231.8 242.9 244.4

水库 (座) Number of Reservoirs | 83219 83387 84614 84558 84775

大型水库 Large | 340 366 374 381 387

中型水库 Medium | 2401 2499 2562 2572 2593

小型水库 Small | 80478 80522 81678 81605 81795

水库库容量 (亿立方米) Capacity of Reservoirs(100 000 000cu.m)| 4301 4660 4717 4751 4797

大型水库 Large | 3076 3397 3425 3456 3493

中型水库 Medium | 662 690 709 713 719

小型水库 Small | 564 573 583 582 585

易涝面积 (万公顷) Total Area Subject to Flooding | 2420.7 2446.7 2442.5 2442.5 2442.5

(10 000 ha)|

除涝面积 (万公顷) Area with Flood Prevention | 1858.4 1933.7 1988.3 1997.9 2006.5

Measures (10 000 ha)|

占易涝面积比重 (%)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Liable to | 76.8 79.0 81.4 81.8 82.2

Flooding (%)|

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 Total Area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 | 129.2 136.0 163.0 163.0 163.0

sion (10 000 sq.km)|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Area with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 46.4 53.0 61.3 64.1 66.9

(万平方公里) Measures (10 000 sq.km)|

占流失面积比重 (%)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of Water | 35.9 39.0 37.6 39.3 41.0

Loss and Soil Erosion (%)|

盐碱耕地面积 (万公顷) Total Area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769.3 753.9 765.6 765.6 765.6

(10 000 ha)|

治碱面积 (万公顷) Improved Area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456.9 499.5 530.5 535.1 543.4

(10 000 ha)|

占盐碱耕地面积比重(%)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of Saline- | 59.4 66.3 69.3 69.9 71.0

Alkaline Land (%)|

堤防长度 (万公里) Total Length of Dikes and Levies | 17.7 22.0 24.5 24.6 24.7

(10 000 km)|

堤防保护面积 (万公顷) Land Protected by Dikes and Levies | 3106.0 3200.0 3088.5 3024.6 3060.9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1-9-16最后登录2011-11-25在线时间1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146帖子126精华0UID5942. IP卡 狗仔卡

中士

中士, 积分 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最后登录2011-11-25积分146UID5942.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11楼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11-9 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

CULTIVATED, IRRIGATED AND CHEMICALLY FERTILIZED AREAS, NUMBER

OF HYDROPOWER STATIONS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S

--------------------------------------------------------------------------------------------------------------

|灌溉面积 |化肥施用量------------------------------------| 乡村办水电站 |农村用电量

|(千公顷) | (万 吨) | 氮 肥 | 磷 肥 | 钾 肥 | 复合肥 |Hyrdopower Station|(亿千瓦时)

年 份 地 区 |Irrigated| Consump- | | | | | in Rural Areas | Electric-

| | tion of | Nitro- | Phos- | Potash |Complex |------------------| ity Con-

| Area | Chemical | genous | phate | Fertil-| Fertil-| 个 数 | 发电能力| sumed in

| | Fertil- | Fertil-| Fertil-| izer | izer | | (万千瓦)|Rural Area

Year Region | (1 000 | izers | izer | izer | | | Number | (10 000 | (100 000

|hectares)|(10 000tn)| | | | | | kw) | 000 kwh)

-----------------------+---------+----------+--------+--------+--------+--------+--------+---------+----------

|

1978 | 44965.3 884.0 82387 228.4 253.1

1980 | 44888.1 1269.4 934.2 273.3 34.6 27.3 80319 304.1 320.8

1985 | 44035.9 1775.8 1204.9 310.9 80.4 179.6 55754 380.2 508.9

|

1986 | 44225.8 1930.6 1312.6 359.8 77.4 180.8 54136 387.9 586.7

1987 | 44403.0 1999.3 1326.8 371.9 91.9 208.7 51978 394.1 658.8

1988 | 44375.9 2141.5 1417.1 382.1 101.2 241.2 51558 428.9 712.0

1989 | 44917.2 2357.1 1536.8 418.9 120.5 280.9 50862 416.8 790.5

1990 | 47403.1 2590.3 1638.4 462.4 147.9 341.6 52387 428.8 844.5

|

1991 | 47822.1 2805.1 1726.1 499.6 173.9 405.5 49644 456.9 963.2

1992 | 48590.1 2930.2 1756.1 515.7 196.0 462.4 48082 478.6 1106.9

1993 | 48727.9 3151.9 1835.1 575.1 212.3 529.4 45153 481.7 1244.8

1994 | 48759.1 3317.9 1882.0 600.7 234.8 600.6 48722 503.7 1473.9

1995 | 49281.2 3593.7 2021.9 632.4 268.5 670.8 40699 1269.4 1655.7

http://ccga.pku.edu.cn/html/ziliao/20091108/2052.html

1975年美国国会研究报告: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时间

家园 恭喜恭喜,连得三宝,身体健康,祥瑞御免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3;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3

家园 从人才角度论一下。

一个公司发展史上有开拓者、守成者、败落者。邓矮子属于那一类呢?是否为不可替代呢?是否稀缺呢?

说现在的例子,苹果公司大家都能容易看得到。乔帮主就是开拓者类型的把舵者,开了苹果公司创造了微机时代;后来,又被请回来,经过10年的拉住下滑、稳住份额、跟随突破、改造旧品、坚持创新,把苹果代入新时代,重新紧跟时代,再次登上顶峰。这10年的坚持,不断的完善自己技术积累、生态重构、等到了技术小变革。这就是落后者赶超对手的一个经典案例!

而库克呢?苹果一直在长大,如同以前一样。你说库克不成功么?现在的苹果比4年前的苹果大了几倍?以财报15年比11年的1倍多的营收(15年约2340亿:11年1083亿),而纯利15Q1为180亿、15Q4为111.24亿:11Q1为60亿、11Q4为66亿,两个年度纯利倍比为1.X~3之间。你怎么看。大家对库克水平是怎评价呢?比得上乔帮主么?比不上,那对苹果有突破么?产品推出跟以前模式有什么变化?提高了?降低了?

估计大伙都心里有谱了吧。如果不懂,你可以看舆论怎么评的。这么多大V、砖家、黑莓,他们怎么评说库克的。虽说爱忽悠,但是简单的东东,他们还是乱吹的。大伙都说苹果6s、puls都跟三星一样大了。这就是守成者。乔帮主过时,不是库克接,其他人接,苹果公司会衰落么?当时有那个家公司能打败苹果么?可见守成者,只要有正常水平,都不会出事。反过来说,并非唯一,有很多人选,如同惠普公司一样,除开创者,换了多少代CEO了,还不是稳当的成长到现在。

所以说邓矮子跟库克这类人,有什么区别么?跟惠普公司历界CEO有区别么?比得上汉武帝么?说小点比乾隆如何?人家还有十大武功呢。邓矮子呢?你有什么拿出来吹一吹。打个越南都搞了10多年。搞个红7、8军,让人从广西赶了出去,还有脸说么。左江根据地丢了,右江根据地也丢了。地盘就是军政一体的,丢了2方面能力就不行嘛。

不说太多了。就提78年后的整个80年代,谁当党一把手,谁倒霉。你说你是2代核心,选的是什么人去当牌面,都是突然被搞下。华就不说了,胡、赵两位,你怎么说。总不能说看人不准吧,被蒙骗了。那你是什么眼光?这种水平还好意思吹捧自己?

夜了,说这么多了。借用朋友一句话:雾霾就是好呀,终于谁都别想躲了。

家园 包产到户可是到83年底才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1982年6月,全国农村有67%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从1983年1月至1985年,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阶段。1983年底,全国农村以家庭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

然后85年就粮食大减产,忙总那里曾经提过85-88年粮食都是减产的,之后的1991—1995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4624到46662万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74%。

怎么看包产到户的刺激效应也就维持那么几年。

家园 你要搞清楚,我从没说过包产到户有利于农业

这是极其明显的事。

我说的是人民公社对农业生产也没有帮助,完全不如没有人民公社的1949-1958年!

包产到户唯一的有益处就是把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

农业从来就不是需要集体化生产的,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集体化的成功经验。

家园 你要搞清楚,集体化49-58年也一直在搞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集体化的成功经验。

要赌这句话对不对吗?赌一万元怎么样?国内外农业集体化成功的例子可不少。

家园 可以啊,你实际上很有利,因为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赢了

但我希望你能讲清,这个成功的例子为什么一定要集体化,是因为农业需要吗?不集体化他们就不能成功的原因,而不是泛泛而谈。

家园 河里就有南斯拉夫合作社的文章,你先准备付钱吧

类似的例子很多,光是国内就有5000余个村庄还坚持集体经济,都比单干的过得好。

家园 插一句,南斯拉夫的合作社更类似现在的股份公司。

引文:

南斯拉夫农村合作与联合有如下 一些特点:

1、不强迫农民改变土地和生 产资料 的个体所有制。南斯拉夫的有关 文件都反复强调,要使农业生产过程逐步社会化, “ 最重要的是不要触犯并丝毫不要威胁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 南斯拉夫农村中就存在两种所有制的农业劳动者合作社。 一种是原有的综合农业劳动者合作社, 拥有在土改中获 得的土地和 生产资料, 这些 土地和生 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制, 另一种是根据 《 联合劳动法 》 等法 令 的规定, 联合的农 民可以保留其对土地和生产 资料的所有权, 这些农业劳动者合作社 的土地 和生 产资料就属 于 个体所有制,也有些 合作社 是两种所 有制兼而有之。

2、坚持自愿的原则, 联合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在联合的形式方面,可以有较高级的农民联合的组织, 也可以临时签订合同, 规定合作的年 限。在联合的内容方面, 农民可 以将其全部劳动、土地和其它资金进行联合,也可 以 只 联合其中的一部分, 一切 由农民 自行决定。

3、在各类联合中, 参加联合的是 农 民个人, 而且并不必须是 财产的所有者, 也 可 以是农 户 中的其它成员。

家园 谁告诉你农民要到包产到户的时候才从单纯农业生产上解放的?

人民公社是生产组织形式,从来就不是只干农活,你对公社的理解完全来自改开后的荒诞抹黑文宣。

“社队企业”这个名词你是不是没听说过?

大概55年就有了。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是反映这些物质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是为着保卫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全世界上人剥削人的制度还没有彻底消灭以前,这种全民武装是完全必要的。”

可见毛泽东设计的人民公社是一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农村基层组织,从来就没有简单的把农民束缚在单纯的农业生产上。

到了70年,中央财政还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地方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当时称为发展五小工业。

至于这种工农商学兵结合的集体化,对农业有没有帮助,反正从粮食产量,人口总量到人均寿命的增长,客观数据摆在哪里,你认不认为是成功都与事实无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