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农村老家述闻 -- 小戎
快两百年了,房子依然维持的很好,看不出来陈旧,水电空调新风等设施都是及时更新的,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国内外公家以前的老屋是嘉庆年间的徽派民居,也保持的不错,但后来卖给别人家,被拆了建了那种农村随处可见的二层瓷砖小楼。。。建筑这东西,能用就接着用啊,嫌设施不方便可以改装啊,拆了重建太可惜了。
可以改变为城市,小镇。而把平原地带的一些小村,小镇整合迁移,然后把平原地带规划为大的,用机械化进行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的农业区。
将来的农业格局,有可能是类似兵团那样的大农业格局了,比如说新疆,有可能再开几万亩的农田,交给农垦兵团建设,以做为整个西部的粮食基地。那么在今后,或许能看到东三省的农业被整合的情景,中原地带,应该就是河南了吧。
中国地势复杂的同时也意味着美景甚多,而中国人其实是很爱玩,爱逍遥的。房子可以买小一点的,买旧一点的,但车子是一定要买的,那怕就买个三,四万的车。所以在人手中有一定收入之后,旅游消费不可避免,好多农业地区,有可能会转变为旅游地区,特别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那么平原地区的粮业基地就变得重要了。
什么材料呢?木头,砖头,还是石头?200年,看来质量不错…
曾经有说法指中央限制河南发展工业,要其继续做好中国的粮食基地,前期有关部门的国土分级分区发展规划好像有此类苗头。河南作为粮仓有两点限制:人口太多,转进困难;气候有点干,雨水少,粮食生产成本大。最重要的是前者,2000多万在外务工人员,再加上配偶子女等,如何消化在城市中是个大问题。当年在帝都求学时的地域歧视够让人难受的。这个牵涉地方利益问恐很难协调。那河南就将夹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中原崛起恐怕是一场梦!
如果真如河中葡萄所言,小冰河期即将来临的话,北方将变得更干更冷,粮食生产确实是大麻烦。
但在全国就不好说了,特别是江淮之间。
中部地区的民众大多保守,小农思想严重,现在只求能尽快废除城乡户籍限制,给农民以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那样的话,我的家乡可能会成为旅游休假的好去处,从而能永久保留那片蓝蓝的天空!
就是关于土地流转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土地流转被污名化了。
对于土地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有明确表述的,违规占地和改变土地用途都不属于土地流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似乎是砖头的,因为外墙是红砖,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翻修作的假墙,这边很流行给木头房子做假砖墙墙面。室内楼梯楼板隔墙什么的都是木头的,应该有翻修过。门板的木头很干很松了。窗子倒是非常硬的木头。新嵌了塑钢的推拉窗。这边老房子不少,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烧掉了许多,不然应该更多的。
国内外公家老房子是青砖墙石板地面加木头楼板,这个我可以肯定。
电信行业运营商被国家要求全国各地偏远地区都要搞好基站建网络,那会儿农村还很穷、没多少市场,电信现在赚钱了、是个客观水到渠成的东西
只能说中国太需要正面的价值观宣传,而不是现在这样的NC化/娱乐化/快餐化的东西
整个华北黄淮海地区, 农业靠过度抽取地下水维持, 还这样鞭打快牛, 实在是杀鸡取卵。 “雨水少,粮食生产成本大”其实很关键,现在所谓成本高还只是把抽水浇灌的工钱算上的,没把地下水过度取用吃子孙饭这块算上。 把这个该算没算的算上, 粮食生产成本就更大了。 农业水肥光热条件最好的长三角、珠三角抛荒、滥占耕地, 对华北鞭打快牛,实在是愚蠢。
小冰河期倒不必担心,胡言乱语,不知道葡萄哪里听来的:认识不少农科院给政府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家,他们听到这个会笑死,因为和现实差太远了。 华北过去三十年都是更热更旱。 更热对农业是好事, 原来小麦+玉米连作,其实玉米生长期不太够,为了抢种冬小麦不得不提前收割--我们真是把土地的潜力挖到了极致。现在更热,无霜期缩短,玉米可以推迟7-10天收割, 增产不少。 但更旱是个大问题。
土地流转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小农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又要让农民有保障,土地流转不是土地买卖,实际上是土地租赁。
这是现在的做法,只要严格遵循土地流转的规定农民就不会失地,租赁到期后可以收回。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能给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能给失地农民在城里安排工作,与城市人完全同等待遇,让他们卖掉地进城也无妨。
七十年代有个口号:工业学大庆,这大家都应该知道。
实际上不光工业,什么都在学大庆。大庆在七十年代盖了一批简易住房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叫干打垒,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建筑质量,实际上是土坯房。
这个干打垒全国也在学,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建了一批质量很差的房子,不光是住房,学校什么的都有,一些农村桥梁也在内。
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肯定是不适应了。
我就在最基层,乡镇的,撤点并校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生率的问题,就是没有生源啦,十年前已经出现了,现在更严重,按上届政府硬性规定,每个行政村都得有最少一座小学,教师还都得公办的。(问题很多,以后再说),本世纪开始后,随着计划生育效果的显现,往往出现一个小学一届新生只有两三个,甚至断档,加上好多学生随家长进城读书,相当多多学校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局面。教师也不安心,质量下降,撤点并校势在必行。现在的结果是,因为要隔村读书,还要安排一个人接送小学生,干脆直接送城里读啦,一个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就是“学生公寓”,负责学生的食宿和接送。现在县城小学一个班能有百十人,教育局想方设法往下赶,家长是千方百计往城里送。最直接的办法是城里买房,所以说农民进城买房的动力,学生问题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
关于黑电信的问题请不要小看农民的智慧,竞争很激烈的,农民的算盘很精的,吃不了亏。
网络的事讲一个小笑话,去年开始的,这里农村介绍对象,姑娘先问,你们村能上网不?说暂时不行。那谁还嫁过去啊。想想也是,网吧长大的一代到了婚龄了。
除极偏远的网络都能覆盖的。
删了,没意思
是的,我在别处也提到孩子读书是进城买房大动力。 说到底,还是农村留不住好老师,好老师往上走,往县城聚集,学生自然也跟着走。
农村教育2000年左右大概是探底,这些年回升,政府硬件加强了很多,但如果软件问题不解决, 还是不够。
农民确实算盘很精, 但问题是大多数只看短期利益, 没有长一点的眼光--其实不止农民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所以有时候精明得让人哭笑不得。
了解明白的。但恐怕还是最基层来的少。“整个华北黄淮海地区”“原来小麦+玉米连作,其实玉米生长期不太够,为了抢种冬小麦不得不提前收割-”种过地的都知道只有麦季才三抢,玉米收完十天半月再种麦也不迟,还有一个多月后再种的,种早了,如果天气暖麦苗会疯长的。另外,农村抽水灌溉用的是地表水,所以“水过度取用吃子孙饭”应该还说不上,起码我们这边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