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莫言应该感谢刘晓波 -- 大西洋14
在《中央苏区的版图与人口》一文中,中央苏区1933年鼎盛时期有人口450万,面积有大约8万平方公里(真的不小),还包括了福建的一些地方。
当时江西全省人口不到2000万。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无一例外。
什么叫工业时代的写作方式?
用模板么?
我看文学作品,如果仅仅将历史当作与人性无关的布景,一味崇尚“绝对人性”的存在,其实就是在忽悠,这些人其实就是带着自由主义面具的历史虚无主义者。
莫言的东西,在我眼里跟王小波那货一样,没啥看头的,不过,就如同很多小同志自称崇拜王小波一样,崇拜莫言无疑也是跟风,就那作品本身来讲,读了真是浪费时间。
当初看的时候,别个都以为我在看黄色,真是冤枉啊
所谓工业时代的写作方式,我的理解,大约有以下几点:
1,团队协作。市场化的文学创作绝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作品也不会是作者“内心冲动的成果”,而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找合适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比如乔布斯传的作者就是乔布斯自己找上门要他写的,一旦课题确定,就要开展一系列的调研、设计、论证、实施工作,跟做项目没有区别,绝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这跟某些作者只会到图书馆借一堆书来炮制作品有天壤之别。
2,与读者充分的交流互动。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其明显,现在从事在线写作的写手,都是每天一边更新,一边看读者的回馈,一边组织思路写作,绝不是按部就班的铺陈。过去是没有这样条件的。相应的,作者对读者的需求更加明了了,针对性更强。
3,市场细分。一个成熟的市场受众一定是被划分的,细分的程度代表了市场的成熟度。我们国家由于自古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一般来说认为“老少咸宜”的作品是高的,其实未必。一个充分细分的市场才能让各种类型的作品有充分的发展,整体才能是高的,不应给纯文学一个过高的定位,导致大家都去无限拔高一个虚的东西,比如后现代等。
4,规模化。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写《大而不倒》,对200多人做了长达500多个小时的访问。这里面体现的一个东西是效率,一个是打开,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充分交流互动,达到了一个量级以后,作品的厚度和积淀才能更深。
5,工业时代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其实中国作家最缺的是这条,依照目前大学中文系的教学路线和知识积淀,我怀疑有多少专职作家能真正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和世界。如果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无法驾驭,无法体会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现实的存在,那么他们能做的也只有逃避到历史中去,造成越职业的作家写作面越窄,笔力越不逮。这在当下已经很明显了。
《废都》说出了改开后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空虚和迷惘错乱。
《废都》整体是不错的。但因此激怒了几乎整个知识阶层。
《废都》出版那年,还有顾城杀妻可以看作一个标杆事件。从那件事里,可以看出中国的“智识阶层”,即所谓“思想界”的精神分裂到了何种程度。
读林白的小说,有时会想起德彪西的《版画集》。
是准备授予郭德刚的。
后来委员会主席他爹说了:“儿啊,你给了他,不能不请他来;来了,他一说话,我跟他怎么论?”
主席:“那您觉得怎么办呢?”
"找个不说话的".
于是......
才发现,作者是陈忠实。我还以为是莫言写的。
头换面。
说废都代表什么精神?
那草纸被卫生纸取代,是否是中国知识界新老之间的代沟呢?
对屁股来说,卫生纸的柔软,可算是一次革命。
说实话,莫言的小说从语言和叙事技术上来说,确实是不错的。
但是其历史观和人性观,实在是让人感到难受。而且其文字技术不仅无助于中华文化,反而构成了更严重的伤害。
我这个教中文的,对于他的得奖,实在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当然从西方人的角度,自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会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