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谈谈《温故一九四二》 -- 范进中举

共:💬56 🌺4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温故一九四二》涉及的历史人物(提纲)

《温故一九四二》涉及的历史人物(提纲)

我曾经对《温故1942》涉及的人物和历史做过一番梳理,不过写到半截心情大坏,只写了个提纲,未能最终成文。楼主鼓励我先把提纲贴出来。以后有时间了也许会写完(可能性低于50%)。

楔子

1993年的秋天,我坐在洛阳开往郑州的火车上,为了打发两个半小时车程,就跟对面的小伙子侃起了大山。小伙子来自偃师。偃师是洛阳的首富县,偃师东面的巩县是郑州首富,也是中原首富。我于是故意打趣小伙子,对比了两县的风土人情,然后说偃师人不行,不够活泛,比巩县人差远了。小伙子急了,说巩县人的确活泛,他们是“二鬼子”,当年日本鬼子就是巩县人带着打过来的。

(一)省主席李培基

两人都是带兵打仗出身,都参加过辛亥革命。李培基是阎锡山下面的非嫡系,后随商震投了蒋介石,再后来把基本部队折腾没了,才由军转政。李挂中将军衔,应该不是片中这种文官气质。李有瞒报、少报灾情的行为。

(二)一战区司令蒋鼎文

蒋鼎文是个很复杂的人物。其实他上报河南灾情比李培基要早,为此还受到蒋介石的训斥——救灾的事归政府管,他一个军人越过政府上报算什么呢?真正瞒报灾情的是李培基。河南在朝中无人,省主席又是外来户,救灾这件事上不出死力,真的很吃亏。

(三)粮政局长卢郁文

电影中蒋鼎文扣了的两个官员要省府拿军粮去赎,其中的粮政局长叫卢郁文。卢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海龟,粮政专家,故被委以重任,派到粮政工作最艰巨的河南任局长,孰知甫一上任就惨遭滑铁卢。现在查卢的资料几乎不见河南粮政局长任上的经历,为尊者讳一致如斯,其实他难辞其咎!据说卢郁文曾写过一篇关于粮政的论文,主要观点跟后来蒋介石在粮政会议的讲话基本一致,很可能是他的论文被蒋介石采纳(待考)。其实单凭1942年河南超额完成征粮一事,就足以把李培基和他钉上耻辱柱了。卢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却是因为他是当年引发反右运动的人物之一,百度一下就知道。历史太精彩太悲哀了!

(四)民政厅长方策

大家一定对片中那个每逢开会必与省主席顶牛的民政厅长老方印象深刻。一般印象里民政厅长跟省长差着两级呢,他怎么就这么牛气?其实,在民国的政务体系里民政厅长地位很高,是省府的二号人物,相当于现在的常副。很多省主席都是从民政厅长升上去的,包括李培基本人。老方(方策)也是浙江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资格很老,北伐战争中也颇有战功,由军转政后在河南担任民政厅长颇久,还代理过省主席,本以为能转正,却被李培基抢了,心里不服也是难免。方也是陆军中将,45年病故,后追赠上将衔。蒋中正挽联曰:犹思北伐昭勋绩,频向中原听颂声。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民国的政治学定律是:学而优则仕,军而衰则政。上文说的卢郁文是前者;李培基和老方(方策)则是后者。

(五)“实业家”张钫

片中捐出一半财产救灾的实业家张钫是个妙人,关于他的话题放开了说几万字也打不住。当他出场时银幕打出“实业家”三个字,我差点笑出声来(作为历史考据癖患者我的笑点比较怪)。不过细想一下义马煤矿是他开的,挂实业家title也不算错,可你见过委员长对哪个实业家那么客气过吗?

张钫真正的title应该是收藏家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这个title我还是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见到。义马煤矿他是主要股东不错,不过当时要在土匪遍地的豫西开矿,不找个他这样黑白两道通吃的做股东能行吗?收藏家这个title也得益于他在军政两界的地位,不然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藏品能守得住吗?片中有蒋介石为张钫母亲祝寿的情节。1934年的张母七十大寿,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四十三位省级官员为张母祝寿,寿序由蒋介石撰文、贺耀祖隶书,碑石至今保存在千唐志斋里,不知是怎么躲过文革的。张父墓志铭则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张钫在当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直觉得如果当时是张钫主政河南情况会好很多。一则他在中央能说上话,或许能多要点儿救济;二则他跟陕西关系非常好,便于安排灾民;三则他辈分高,大家都得买他几分薄面。不过最重要的是张系河南本地人,家乡大旱,他肯定会出死力的。。。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吴芝圃难道不是河南本地人吗???唉,只能说他真特么是奇葩。

(六)洛阳城的最后守卫者武庭麟

武庭麟在片中没出现,但我还是想写上一笔。国府在42年的不作为,在44年就遭报应了。在日军攻击下,国军兵败如山倒。最后坚守洛阳孤城的不是中央军嫡系,而是杂牌中的杂牌、出身豫西绿林的武庭麟。洛阳守了21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武算是恪尽职守了。武也是大战过后唯一一个未受处分的将领。

(七)众人结局

蒋鼎文、李培基、卢郁文都在1944年豫中会战大败后去职。49年后张钫、李培基、卢郁文作为民主人士留在大陆。作为辛亥革命元老,张、李都得到了新政府的礼遇。唯一一位在49年之后还有所作为的是卢郁文,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很精彩。蒋鼎文44年之后索性弃武从商,作为蒋介石的嫡系真可怪也。武庭麟47年守郏县,曾在日本人面前坚守了21天的他却在陈谢大军面前不堪一击,连一天都没守到,兵败被俘,52年在洛阳被镇压。我猜测是因为他出身绿林,残忍好杀,手上人命太多,镇反一起,肯定就保不了命了。

(八)我个人得出的阶段性结论

直接责任人是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他有瞒报的嫌疑;粮政厅长卢郁文也难辞其咎。其实没有蒋鼎文太多责任,但他打仗无能、作风不好也是真的。日军给老百姓吃的是真事,老百姓给日军带路也是真事,豫中战役国军溃退后当地民团把国军缴枪更是铁证如山。灾难中暴露的人性黑暗面比起电影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愿我们的民族再无此等悲剧!

通宝推:天棒门诊,surfxu,猪头大将,桃源客,天白,庄汀,牛栏山二锅头,范进中举,
家园 怪不得拿他顶缸

实在是奇葩一个

家园 这数据出处?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孙 曹 刘 三方的军队都不止二十万吧!

家园 也许来自曹操说的“生民百余一”...........?
家园 应该是户口的统计

军队尤其是曹操的军队本身后来就不是职业军队了,类似于屯垦兵团。三国的军队哪里有三国演义那么多,动不动几十万人马。

家园 考虑利比亚的情况

小集团不少,而且互相敌对,造反却是一起来,这好像是个趋势。

家园 有点疑惑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走莫明其妙的商业路线。
家园 也许来自曹操说的“生民百余一”...........?

这明显是文学的修辞啊!真的因战乱损失99%的人口?难道是“天网”?

家园 应该是曹操的"蒿里行"吧

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家园 跟一个

大致知道那段历史,知道它的沉重,所以下意识躲避

家园 应该是从通典来的

不过战时人口统计不准,所以仅供参考而已。比如安史之乱结束的当年人口才1000多万,仅仅十几年后人口就恢复到4000万,显然就是统计不准的问题。

另外古代还有富户大量隐匿人口的问题--那时交的是人头税,所以p民们和富户达成交易,不给国家上税,而给富户上税,只要给富户的比国税少,对大家都有好处。。。

家园 《通典》和《晋书》里的数据

以下是百度来的:

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

另,东汉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的人口统计是5649万。汉末乱世人口减少至1/7-1/10,真可怕。

家园 谢谢兄弟的数据支持
家园 哈,那是外国主子要他们集合起来
家园 谢谢了

太惨了,后面大概就是五胡十六国和五代都是很惨的时候,金末、元末都是人口损失很厉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