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家族记忆碎片 -- 马前卒
我辈心驰神往。
读之如饮甘醇, 酣畅淋漓!
感谢老马.老马的文字是对志愿军最好的纪念!
牺牲和故去的志愿军永垂不朽!
张东荪和孙子张鹤慈
11月7日,新华社电讯首次发出志愿军参战新闻,中国普通人开始知道有几十万人的中国军队已经和美国大打出手。同样在这一天,初战告捷的志愿军开始后撤,实施第二次战役第一阶段的诱敌行动。“联合国军”在犹豫了3天以后判定志愿军已无再战之力,全力北进。直到25日,战场态势仍是敌进我退,颇为符合许多人此前对战事的判断。
祖父当时的感受怎么样,他生前没有谈起过。直到他去世后好几年,到了21世纪,我偶然地在报刊数据库中搜了一下祖父的名字。才发现这样一则消息:
文章段落如此。
这是在交代时代背景。
从这里才是讲祖父。
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比英语稍微模糊一些,但是认真看,不至于看不懂。从字、词到句子,就要注意主谓宾和上下句、上下段的关系。这是初中语文常识。而划分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更是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训练的。
您别以为这很难。介绍一个更学术的读书笔记方法:
第一件事,将全章逐字打一遍,再认真校对至少一遍。包括正文和注释。这是做下面另外九件事的基础,马虎不得,偷懒不得的。别人代你打的,代替不了你自己逐字打的过程中对原书的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第二件事,将第一章的三节,每节再按文意细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用一个句子或短语拟出标题。如果你认为在一个段落中还应细分为几个层次,则继续细分,也拟出标题。
第三件事,将第一章中全部生字和冷僻词语一一列出,参照网上或家中的工具书,做出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与词典不同的只是,重点放在这个字或词在本出处的用法和意义,不用把它的其他义项罗列很多。当然你如果看到书上印错或疑错的字也标注下来。
第四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人名,逐一在网上或在家中藏书中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人名词典。也就是说,对每一个书中出现的人物撰写一篇传记。所谓“一篇传记”,只是说在内容上要包括“传主姓名/字/号/生卒年份/籍贯/生平事迹/仕途经历/著作述评/思想评介”这样一些基本方面,但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也可以作为这个词条的附录;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等你读到后面了,自然那时接触的材料就会更多,回头再补也很方便。如果在网上能查得到画像也可以附在后面。
第五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书名和文章篇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书名词典。内容上要包括“书名/卷数/著者/撰写或出版大致年代/主要内容概述/篇章目录/ 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一些基本方面,同样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
第六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专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专名词典。包括地名/官名/制度名/器物名/民俗名/典故名等,举之不尽。
第七件事,对第一章里引用过的杜诗,参照你所能查到的资料,例如群空间里提供的参考书《仇注杜诗》,逐一做出注释和今译。
第八件事,对第一章的三节,分别编出一套练习题,并在章后对全章内容编一套复习思考题。题型嘛大家都熟悉的,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等。同时附上自己做的答案。
第九件事,以《杜甫的家世》为主题,当然题目可以自己拟定,准备一篇100分钟的专题讲座讲稿,对象是高中程度的文学爱好者。字数大约在8000-10000字左右。然后约定时间,在群里讲一次。讲后根据听众的意见和提到的问题,修改补充自己的讲稿。
第十件事,读书笔记共享。随时把自己的笔记发到群空间,也随时阅读参考别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来修订补充丰富自己的笔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不够成熟不好意思发,也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是辛苦收罗材料得来不易的而舍不得发,因为如果你不发他不发,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参考人家笔记来提高自己笔记质量的机会。例如我们现在读的这部《杜甫评传》,不就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吗。他能把读书笔记做出这种水平,就可以作为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榜样了。
这十件事做完后,你可以声称自己把第一章读了一遍,可以去读第二章了。不过也要知道,学术著作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全书读完第一遍后,再从头开始第二遍。我的建议,最少四遍。在你们读完了第一遍,预备开始第二遍之时,我会再来讲读第二遍做笔记的方法,不是刚才提到的那十件事了,是另外一些事。我在网上指导过的学生,有曾把一本书这样读过六十多遍的,读书笔记超过了800万字。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花很长的时间,但这是个内功修炼积蓄的过程,快不起来的,练一年有一年的收获,练三十年有三十年收获,况且你练过一年还是练过三十年,明眼人一看就知,装不了一点假。一旦学会并熟练掌握了读书方法,就会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的境界,天下之书不足一观。
我的方法是:
印发名篇文本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分头各自做阅读笔记
相互交流笔记
指定一二人做读书报告
报告后众人提问讨论
指导教师做讨论总结
在读书笔记和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分头拟定各人的论文题目和撰写提纲,以及参考书目
论文完成后相互交流修订补充,排版装饰配插图
合订论文集
要注意,这里的学生不是研究生,而是10-13岁的孩子。
网络搜索“塌鼻子先生”即可。
真可惜,老先生在未名上征婚,只有六人加为好友。。。
辽沈战役的时候,当地百姓也不清楚什么,只知道在打锦州。然后就是黑山大虎山战斗。战斗后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一部分安葬在离新惠不远的石羊石虎山,我小学的时候还去过扫墓。
就算是体育老师教的,也不至于问出这种问题啊!要不是你根本就没看全文
因为会写几个字,给连长当文书了。他说那些步兵牺牲很大,和他一起去的同乡也没几个能回来的,要是他也是步兵,估计也回不来,也没我老婆了。
人家正在喊冤叫屈呢! 说是毛爷定的他爷爷的罪,他家没有电台的!
不过那啥, 因为这部电台, 有个住北京的老头偷渡台湾2次去找说法(他家死了好几口子 + 他自己坐牢多年)被轰回来, 可是口口声声说张鹤慈爷爷家藏了好几部电台
而且因为他逻辑性强,对民主和法制比较了解,所以说服力更强。。。
这充分展现了一个正常知识分子应有的风范。
如果我对自由民主有点点好感,都是来自张鹤慈。
词条最尾部堂而皇之的写着:
“文革”对人的打击杀伤总量,由于缺乏记载和报道,更由于不准阅读档案资料,普通人很难对此进行统计。但是从了解到的局部情况,比如说一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打击杀伤的密度,从而也可能作出一些总量的估算和对整个文革大图景的基本评估。
都按这个逻辑,那当时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种文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