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捡到一个老太太,昨晚遇到的一件奇事,心里一直不舒服 -- 小楼
到死都不处理房产。奶奶说,你们不养我,我有一栋房,还怕没人为我养老送终?不然按我婶婶的性格,扫地出门是极有可能的。
这个也疼那个也疼是不行的,疼是疼,可是道理比较讲公平。
我父母从起始就把家里的房产全都写的大姐的名字,尽管房子涨价很多,父亲的退休工资涨了又涨,但从开始就讲好了是大姐负担父母,虽然孝顺的事是姐姐们全部参预,但讲好了就是讲好了,父亲一直坚持起始的分担,虽然其中一个姐姐经济变的很差,可是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原来的决定,只是大姐又牺牲自己照顾了经济不好的姐姐。
所以我感觉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恶人自己当好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自己去平衡彼此的关系,让她们彼此照顾才对。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恐龙都像刚出笼的包子,如果不动手快,一下就没了。
有个几个关系好的,倒全是学文科商科的。还是文科MM强。
新二十四孝
家里兄弟姐妹为分房产打破头的,实在是太多了。邻居、同事里,都有。老人对子女都有亲疏,子女经济状况不一样,承担养老责任不一样,这个绝对的公平是做不到的。像你家这样互相谦让是很难得。我有个同学是区法院民庭的,我问他天天搞什么案子,说第一离婚,关键是孩子和房子;第二分遗产,主要是房子。
关键还是房产的价格太高了。一般城市里一套房子,基本上都是百万数量级的,够一个中等收入的奋斗10几20年。这个吸引力就很大了,值得牺牲一下亲情。
现在是经济社会,很多情感都是可以标价的。我有个朋友,她母亲去世,父亲找了个女的,比她只大两岁,带个孩子比我朋友的孩子大。她性格比较泼,一脸的精明,在兄妹三个中是做主的,一开始反对,但是后来没有办法,只有承认现实。她父亲也挺能折腾,跟女儿商量好,给那个女的买一套房子,其他的归三个子女。我和领导到她家去,她说起这事,主要是算她爹的这笔交易,那女的跟他爹多少年,在她们兄妹三人看来是不是“合算”的问题。不过她家帐比较难算,当年她老公和老爹合作做生意,她算帐,每次都纠结:老公多一点?老爹多一点?
我的印象,一般子女与父母分得比较开的,远离父母所在城市,经济上比较独立,容易采取超然的立场,争的相对少一些。和父母同住的,主要承担照顾的责任,子女之间矛盾也少一些。
他家除了专业书,就是历史类古文类的,钱钟书范文澜什么的。伯父少年时候我家还有田产,他是新学旧学都学。到了我爹长大,家产被革命大潮冲得差不多了,我爹小学少上两年,初中少上一年,古文基本上记不得。
我中学的很多课外书都是伯父买的,南京的人行道很宽,我就一边走一边看。我们小辈一去就只能听他讲,他的经历很丰富,国民党,共产党,反右文革改革开放,人也豁达。他一方面要我们遵从传统“道”、“义”的规范,但是另一方面又鼓励我们离经叛道,做事情不要太拘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次他说,我看吃喝嫖赌也没有什么,被我伯母一顿抢白。那已经不是80年代初了,我至少是上大学了。
他资助的孩子中,有个是一个远亲的孩子,某年考上华中工学院,到南京坐船去武汉,顺便探望伯父。孩子的父母比伯父年轻很多,其实他也并不熟悉,但他知道是谁谁谁的孩子。我作为后几年有望考上大学的“同宗”,叨陪末座。我大概知道,原来乡间有宗族的公产之类的田产或机制,用以对本族的子弟求学啊,或者灾难啊进行救助。到70年代后期,伯父的孩子们都工作了,他经济上宽裕了,自觉承担起“公产”的作用。
不是主动行为,最多就是个潜移默化。作业少,又没事,花一天时间闲逛,买一条糕,跑到邮局上面翻翻杂志,拐过来体育用品店看看,如果再能走到新华书店,那么再走几步就到大行宫,离家就不远了,不坐车,就多5分钱,可以买稍微好吃点的糕。
可能是父母把对前面子女的亏欠都集中在幺儿的身上,也可能是父母觉得满崽总是长不大。
所以常常会有最喜欢的子女最跋扈不孝,最孝顺的反倒是父母看不来的子女。我们家乡也就有了一句老话——“娘疼报应崽”——上辈子欠他的。
明显不太公平,孝顺的事情大家都参预,可能你大姐负担的多一些,但别的姐妹也不是完全不管了,可是遗产什么全留给大姐,还是一碗水端平比较好。没感觉出你说的什么道理比较讲公平,这完全是不公平吗。
而且你说你有一个姐姐经济变得很差了,你父亲也不改变决定,不过你大姐能主动去照顾这个经济不好的妹妹,然后说让自己的孩子们自己去平衡彼此的关系,让她们彼此照顾。理论是很好,许多情况下兄弟姐妹也愿意互相照顾,但成年以后,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少时候自己的配偶子女什么不太愿意,这个就很难办。你大姐人可能不错,配偶子女也没拉什么后腿,但许多家庭不一定这样,耳边风,枕边风听多了,会不会改变主意很难说的。
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事,我一个朋友,他爷爷留下的房子卖了能得150万,兄弟姐妹一共5个,应该每人分30万,他们家的条件比较好,那三个姑姑又在老家,平常日常照顾的也多一点,虽然他父亲钱应该是出的最多。
所以那三个姑姑的意思就是,大哥你也有钱,这30万你也别要了,我们姐妹经济条件都一般,给我们三个分了得了,他父亲也愿意,但是他不愿意,他妈明面上不说,但暗里可能也支持我这个朋友,这个就闹的比较僵。虽然我觉得我这个朋友有点计较,但我也可以理解他,他跟他姑姑也不在一起生活,也没见过几次面,感情也没多深厚,他父亲是有兄妹之情,他没有。他自己也说,我们家是有钱,但这30万也是我们该得的,平常我们虽然不在老人身边,日常照顾是少些,但钱什么我们出的最多,凭什么白送给别人,30万干点什么不行。
你奶奶可能是在对晚辈彻底丧失信任的基础上才如此做的,不得已而为之。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恨不得为孩子去死,付出的远远超过得到的回报。你在精明,也架不住心疼孩子,即使你不心疼孩子,可孙子呢?到了学区房,出国留学,结婚啥的,你能撑到何时?父母大不易!
这点在贫穷的亚洲其他地区也常见,据说塔利班的遗孤也是叔伯那支养大。
欧洲教会何尝不是保险公司呢?饥荒时节舍粥舍汤的。什一税就是保费。
有时行会也是保险公司,我曾在汉堡的圣米迦勒教堂后面见过一条寡妇街,是汉莎时期航海公会或商会,安排受接济的水手们遗孀和子女集中生活的地方,没了后顾之忧水手才会放心玩命去。
而这样的行为有时还会转变为了投资,但凡哪个子弟中举发达了,家族今后的兴旺就指着他了,但是这个公产责任的有序承接,全仰仗那个举人的品德了,没有契约的那个时代,道德维持比现在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小规模保险往往不易长期生存。保险公司的作用要投保人/受益人群体足够大,风险足够分散,才能持续下去。否则,一个局部灾祸,足以使得保险公司破产,而使保险功能消失难以为继。反之呢,保费负担过重,使得投保人难以为继了,如今美国的医疗体制的死局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