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14》:天坪工程 -- 本嘉明
本来所有的水利工程就是利弊权衡之后的妥协定案。三峡现在钞票哗哗哗地流,要是没人眼红那就怪了,没人讲怪话也有鬼了。
地震重在防, 真发生了不是小事。
仅仅在从海拔很低处送到海拔很高处才使用,以管道的方式,譬如主贴图片里提到的拉萨到羊八井。至于上去以后,经过冷凝,让水自西向东流就行了。下面的河友也说了,不知要多少能量,不过就算以液态的形式抽上去,也是要花很多电能的吧(落差大时)。
能透光还能当温室用。
和俄罗斯协商,买!
成本不会比南水北调中线高,因为距离短、地势平缓。
估计一下效率,就知道了。
比如必须高架,离地2米以上。这样,地面仍可以走人,地表空间仍可以应用。
离地2米,相当于在二楼,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支柱,这个我们是强项,反正产能过剩。
自家的地,守得住。
室内的空气水分常常不足,所以有很多品种的“增湿机”,大致分三类。一,跟水壶烧水一样,用热量产生蒸汽,但会使室内过热,而且高温水蒸汽有一股异味(澡堂的味道),这种老款式已经完全淘汰了。第二种是用风扇把常温自来水打成很小的颗粒,喷到空中,不需要太大的能量,但必须先用滤网过滤自来水,这个滤网半月一换,成本很大(不换的话,空气里也会有异味)。第三种是不要滤网的,这种我不大熟悉。
就是说,不用高热,也能制造小的水颗粒,但如何巨量制造,产生后怎样约束,使之沿一个预定路线流动,这恐怕还是大问题。
1。2亿方的水最后能送到用户处多少?
2。最后能送到用户处的水卖给农民价格多少?
3。把2亿方的水装进车放出来要多少人力物力?
4。把2亿方的土方从各处运来、装进车放出来、送到别处堆放要多少人力物力?
中国功夫里的“四量拨千斤”,就是个诈骗了。
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水库蓄水所增加的应力,肯定比在雪山里喊一嗓子来得大吧?
那一嗓子,很可能引起雪崩的。一战中奥地利军队同意大利军队在山地作战,就用向雪山开炮的方式,引起雪崩活埋意军。
这个水怎么卖,你应该去问忙总,他做过快消品。我们可以预测,这个水一出现在市场上,娃哈哈当年就巨亏,人家是什么水质?央企全国一打广告,小瓶卖,跟“依云”死磕的把握也有。一立方算他3块钱,我是低调了。
这赚了暴利后,拿这个钱去解决西北的水荒,比如从俄国买水(当然贝加尔湖的水质也很好的),从东北调水,就算海水淡化,可能也用得起了。
2亿方的水装车:你明显没有看过我的解说图。抽水管抽上来,爬山车在旁边一溜等着了。山顶上的甲车一铲子装了多少沙石,数据传到山脚,乙车就根据这个数据略减,装多少水(算他一罐是10吨吧)。小时候夏天没排队打过井水吧?
2亿方的土装车:山顶除了1号水库,就是一个大型采石场。乙号车到了山顶直接进采石场,把罐子朝水渠一斜,把水倒空(顺渠流去水库),就去装炸下来的石头。到了山下,第一站是堆场,把石头倒给载重卡车拉走,第二站是岸边,排队等灌水。爬山车留在各自的终点站不动,抽水管移动,就跟首长阅兵一样,同志们辛苦了!喝一碗。
正常情况下,如果是在山脚取土,那也是远离坝址的地方,避免危害大坝,那原来就得耗费人力物力运来运去的,而且剥山(坡)取土,对植被的损害大得多,因为可能引起滑坡。削平山顶,会好一点,将来留下五大天池而已。
爬山车只能在线上走,还有齿轮框死,所以不需要人力来驾驶,全自动,24小时不歇。
引水一般都得修坝,直接开口子引不出来水或者控制不了引水量,在界河上修坝就必须和对方商量。
有个办法不用修坝,就是直接建个泵站从河里抽水出来,但估计成本会挺高。
风扇很难把水打成微粒的。
这可是无心插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