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住在香港的所见所闻 -- mela
因为原来西西河的主要参与者是出国的留学生,这群人无论从文化包容上,还是学识气度上都不错.
现在河风改变,可能是主要人群变了.
现在,好多河友依旧在,新的河友也有很出彩的地方,有好有坏吧.
没事慢慢来,大家态度好好的说事情.如果实在受不了善用屏蔽吧.
没把那个从旧中国带来的,受殖民者洗脑的那个旧知识分子和买办精英阶级彻底打倒。这个阶级在大陆已经被彻底批倒批臭了,但在香港却多活跃了六十余年。香港回归以后,出现这种对立是正常的,因为这相当于人体的排异反应。这个旧买办精英和旧知识分子阶级以及他们的影响必须要从香港清出去,香港才能稳定下来,真正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才是自由的真谛。骂了大陆人,就要准备好迎接大陆人的怒火。你们香港人可以骂大陆人,大陆人同样可以骂香港人,这一样是言论自由。而且是香港人找骂,求仁得仁,夫复何求。几百万香港人,做好迎接13亿大陆人的怒火的准备了吗?
香港人公开辱骂了大陆人,还为自己的所谓言论自由洋洋自得,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么?
应河友要求,谈些日常的东西吧,自我检讨一下,之前纯粹是写简介,有点像教科书的味道,大家觉得闷是正常的。现在先简介基本状况,再说一点个经历和感受,试试效果会不会较好,你们的回应是对我的鼓励,千万不要吝啬啊
香港地少人太多,造就公共交通非常发达,97年更发展出八达通这种奇怪的东西,把卡放上机上一拍,甚么交通公具都可以用了,省却了带辅币乘车的情况。现在八达通更彷似信用卡,吃喝玩乐基本全包了,这和当初货币电子化的理论差不多。部份朋友戏谑八达通乃儿童版信用卡,因为小朋友都是拿去吃去乘车,其实真和信用卡差不多,至于买玩具,八达通暂未有这种功能,家长亦乐得卡上没有这种功能。
政府的政策是以地下铁路为主,新市镇差不多全是围绕新的铁路站而建成,所以一开始铁路便有客源,巴士和小巴负责支援铁路的不足,另外港岛还有电车。
地下铁路十分方便,班次很密,我要上街多半用他,时间好掌握,繁忙时间可以达到30秒一班,我都不知他怎样做到,真恐怖的效率。有些时间巴士会比地铁快,比如夜深或交通畅顺的时候,如何选择用不同的交通公具,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是每个港人必修的课。所以有机会来港,不懂交通路线的话可以问路,大多会愿意答你,政府亦有apps方便市民查找交通状况和交通路线,算得上利民政策。
小巴的话分红绿两色,红色是非固定路线,绿色相反。两者都没有固定的车站(终站除外),来港的朋友除非有本地朋友带,否则不建议。车的速度很快,一些需要45分钟的路程,它可以15分钟内给你赶上,如果家住的地方和小巴中途站很近的话,大多会选择乘小巴,多出来的时间够洗澡上网睡觉了。多睡半小时也比睡少半小时好。
有空的话我会和朋友乘船穿梭维港两岸,小轮因有铁路竞争,近年业务萎缩。但优点是便宜,以及能够观看两岸风光,便宜的价格和优美的景色,不论是为了钱袋或是景色都可以感到高兴。
港岛的电车很便宜,但很慢,春秋两季最适合坐,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不太喜欢,不过对想省钱的朋友绝对是一好选择。
可惜香港的单车径不能贯通全港,不然骑单车上班才最省钱。
之前不明白为何老河友说这里变了
现在听你说才明白原因,送花
吗?
我告诉你,就算是在希腊古典民主时代,城邦遇战事,公民都要义务为国出征,不但没有军饷,连装备都得自己掏钱买。
同理,香港不向中央纳税,香港人不承担国防义务,就自然很多权力享受不到。
再有:
反过来就有:政府行使其公权利时,公民负有不得干扰与保障的义务。
你们认为你们做得怎么样?
嫁做港人做老婆的,不仅郭晶晶,还有伏明霞
也许普通人觉得嫁梁锦松霍启刚还不错,不过这个要看和谁比
看看邓亚萍的履历吧
刘国梁的
孔令辉的
熊倪
总的来说,嫁入香港豪门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人,伏明霞郭晶晶已经死了。他们的生活只剩下丈夫孩子柴米油盐了。
这才是关键
不知道他对所有事情是不是都是那种心态……
如果有唐突的地方,希望楼主勿怪。
我觉得香港,或者直说香港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格局太小。无论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空间上来说,香港实在不是个很大的地方,现实条件摆在那里,所以,香港之所以是今天的香港,香港人之所以是今天的香港人,是必然的结果。
英国殖民香港后,必然要对香港人进行思想上的灌输、改造,淡化港人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虽然不能说从文化上断奶,至少也是从历史观念上断奶了。从楼主对自己祖国方方面面知识的缺乏可见一斑。
从空间上来说,几百万人拥挤在一个弹丸之地,出国或到大陆旅游、工作、求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天天所见所闻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又使经济较大陆发达,所以有点优越感是在是不足为奇。
回归前,香港是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特殊窗口,回归后这种特殊性已经不复存在,经济上的优越性也即将不复存在,却还是抱着原来的优越感不放。用夜郎自大、刻舟求剑两个词来形容,是在不为过。
建议楼主还是多到内地走走。见识一下中国之大,方方面面之复杂,真不是香港某些媒体所能客观全面描述的。
如果是自己说话不合适在先,被拍砖也没什么可报怨的。
谈吃没有意思,如果愿意,可以聊聊香港同胞对近代史的观点么
http://www.un.org/zh/events/chineselanguageday/history.shtml
当时,联合国纽约总部秘书处有108个中国人,其中翻译人员57名,业务人员51名。除了副秘书长胡世泽立刻辞职之外,其他司级以下的员工都在担心会被辞退,但是新任常驻代表黄华给了他们一个惊喜,他向秘书长吴丹转达了周恩来的话,请各位中国职员们继续好好工作。
11月15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联大会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乔冠华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中文口译员抑扬顿挫的同声传译,新中国的声音开始响彻联大会堂,也给联合国中文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新来的中国代表不但一概用中文发言,还坚持阅读会议文件的中文译本。后来大会应中国代表团要求,通过决议规定所有文件的各种语言文本必须同时分发。中文处的工作气氛顿时从松散变成紧张,从消极变为积极。
这一期间,中文处的日常业务,除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之外,还必须作出种种调整。最明显的两种调整,一是繁体字改成简体字,二是文言改成了白话。在此之前,中文处还没有中文打字机,所有文件都只能用手誊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代表团带去了中文打字机,只能打简体。最初出现了怪现象:译员用繁体字写,打字员用简体字打。但不久后,大家都学会了简体字。文言改白话的问题比较微妙。在1971年底以前,除了会议记录以为,联合国的中文文件,尤其是法律规章的中文本,大体上都采用类似宪章所用的文体,要一下子改成白话文,也的确不容易。联合国的资深译员们纷纷开始补习“中文”。
我觉得,大陆的红色政权建立之后干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事,其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国民普遍拥有了主人翁意识,对外挺直了腰杆。主人翁心态这一课,坦率地说,多数港人的确要补上。
香港人没有古文化传承教育,不了解近代中国史和近代世界史,以为世界大同,讲讲平等就可以高贵富裕
一个群体, 不了解中国人的志向和骨气,不知道什么是牺牲 ,又怎么会有共同语言,怎么会不产生对立情绪呀
水暖容易堵塞?是南方那种自己弄的水地暖吧?
北方的管道很粗的,没听说谁家的水暖堵了呀?
也不算闲了。你看他blog,他的日程安排的也挺满的。
不过前些年他的同僚在网上骂他说自己受排挤他也不给说句话。
提起来北大,毛润之(主席)有句话说的好:
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要说起来,他还不如韩寒闲。人八卦他一边赛车一边还笔耕不辍地发blog。我觉得孔庆东算可以的,勤奋点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