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悲观看中医——从发展的角度 -- sarn
中医本来资源就不足,偶尔遇到穷困的病人还要倒贴一些。如果不尊重他们的知识产权,他们以何为生?
他反对的是将他出的中医教材随意公开,不反对别人宣传他的医案和引用他公开发表的文章。
我本科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翻过几页柳叶刀中文版,感觉医生们一点也不迷信权威因循守旧啊,跟自然科学出版物的风格差不多,错就是错的,就要改正。
我是可以想象你所说的临床医生与利益纠缠不清的,这是科学没办法解决的事,科学只能尽可能保证知识是正确的,至于大家如何用知识,里面确实掺杂了太多不纯粹的因素。
这些不良现象的消除,个人认为还是要靠更精心的制度设计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如果医学自己一点都没有问题,怕也是说的太满了吧。
把自己的所谓“标准”凌驾于病人之上,不要说病人,甚至任何非小圈子里的人之上。
俗称“科学的傲慢”。
医生在没有任何切脉的情况下,在病历上写了一大堆脉象如何如何的话,这是怎么回事?
医学,是应用科学,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是满满的利益。相比较于基础科学,其中的奥秘,看仔细点不难发现。
大企业的市场部,干的就是这个活。假球一眼就被看出来,市场部的早就需要下岗了。
医学科研的导向,也建议有时间去看看。
至于柳叶刀上的所谓风格,呵呵,学起来很难么?
其实,个人观察,中国的情况还更有趣一些, 比如
在中国,宗教(如果还算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话)和其它社会活动的界限很模糊,或者说没有像近代西方宗教那样分化地很清楚;
另外,宗教在中国跟实用和功利密不可分,至少对于普通信众是这样。宗教不仅对你的灵魂进行救赎,而且管你在现世能否生男生女,升官发财,健身强体。西方宗教可能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这也是XX功能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吧。
现在有关中医的讨论已经近乎于一个“半宗教”和科学之间的讨论了,不会有什么结果。所能推测的结果是,中医的信众只能是越来越少,但总会有的,正如西方宗教在过去两千余年中慢慢从实体层面退缩到精神层面。
以上是自己非专业浅见,还请河里专业人士详述。
医生要真这么敬业的去学习,我做梦都要笑醒了。
葛兰素怕是要哭断肠了
有空还是去不良反应监控中心交几个朋友吧。
PS:你说的什么PLOS ONE的文章,有链接不?说原因是中药还是中药滥用?
推荐你一本书,中药药理学,
我以前也科普过,专业的说法叫不良反应,不叫毒副反应
欺负大家不懂英语,是么?
把所有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对乙酰氨基酚这样单个药物比,这就是你的伎俩吗?
常用中药,单味药有400种以上,复方更是多。
这就叫“中国最常见的急性肝衰竭的原因是中药”。
且不说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明原因。也不去看看,光扑热息痛和抗癌药两类药物加起来的就堪比中药了。
你就是这么利用数据的吗?
西医就是照着你这个水平来给病人诊疗的吗?
别丢西医的人了!!!
话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高端黑吗?
我觉得这个医生是在编造病历。不切脉就能诊断的异人也有,可是他们多半不会在官方开办的医院里坐诊,而且也不会有兴趣写这样的病历。
花大熊是执业医师吧,也许能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
想到几年前我准备去做近视矫正手术的事情,告知书上说有可能导致失明等等。
在这里问一下,这是什么个情况?就是说如果我签了字万一真给整失明了跟医院没关系?
有相关文献么?
艾滋病病毒的载量,是否和临床表现之间有线性相关,如果没有,那么是否意味着载量下降只有实验室意义?
在非洲,缺医少药的人群中,艾滋病的死亡率是否在下降?这个我想更能说明问题,不知道你是否有比较好的数据?
七分养很重要,三分治也重要的。
建议自己平时注意的时候,还是找一位“真中医”调理一下。真中医是那种不用任何仪器检测的和化验的。也不会开任何西药的。
血压,刚服中药会有点升,然后慢慢降下去。
同时人的体质不同,血压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天生血压就高。
我记得现代管理学上有个定律,似乎是说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解决起来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在设计阶段,只要在图纸上改改就好了。中间若干环节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成本依次递增。到了最终产品环节,解决成本最高。譬如汽车如果已经售出后发现有缺陷需要召回,这个成本是最大的。类比到人的健康问题上,自然就是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将其解决是最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本质上人体与一个设计精良的机器是差不多的。你得按照设计用途来使用,才能达到设计寿命。一辆设计为城市上班族代步的汽车如果拿到野地里当越野车开,寿命肯定是会大大缩短的。现代人各种纵欲各种逆天自作孽,其实就是没有按正确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身体,当然会出问题。自作孽的人摧毁了自己的身体,自己吃亏而已。内经并不在乎你鸟不鸟他。有一个工程师出身的人也是先在健康上吃了大亏,然后通过中医调理好了自己的身体,然后产生兴趣并认真学习了中医,最后用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写出了一本书:人体使用手册,强烈推荐一读。
用打仗来类似是很贴切的。到了必须用兵用药之际,少不得要吃点苦了。谁叫你把好日子都过掉了呢?
关于副作用的问题,我见过一个人说中医只有正治和误治,并没有副作用一说。打个比方,有一艘船,后部装了太多的货物导致船头翘起。西医的思路就将船整体往下压,船头可以回复到正常位置(期望的治疗效果),但船尾可能已经没入水面以下了(副作用)。而中医会判断到底是哪里不平衡。如果判断无误(正治),中医的解决方案是将货物往船头移动直到船体恢复平衡。而如果判断错了(误诊误治),将货物向船尾移动,显然也会出事。这个思路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里说得明白: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與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蔔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聼塗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现在强行要求中药按西药的标准注明所谓的副作用,实际上是比较可笑的。
孙思邈这段话里还提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與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你看看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就知道学中医的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所以中医现在不兴旺,这也是原因之一。
肝开窍于眼。视力不好缘于肝功能下降。好好用中医调理,视力是可以慢慢恢复的。
西医的合同对病人是很不公平的。这是一份彻底的免责合同。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医术夸得天花乱坠,却又竭力不肯承担任何的责任。
编造病历其实完全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