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长江上最后的外国军舰 -- 夏至欧锦
杨森身边有老总和胖帅, 还有红四军时期跟老总一起修理主席的刘安恭,阵容豪华.
按照你的说法,是上乘了好几次。哈哈。
萨大也是民族至上。可惜台湾很多国军还没这种大格局,不肯放下历史包袱,还在为49年的失败抱屈。真是很无语。
你说的是四野吧,四野在创关东发财了,其他三支部队没那么好,记得好像一野打宝鸡也缺炮,是四野提供支援了。
俺伯父是三野的,从苏北到山东,淮海战役他那个机炮连,才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我记得很清楚他说过,他一挺重机枪负责堵口子,需要换弹换枪管,需要三挺轻机枪协助。
渡江前才有的炮,他说是小山炮,而且据他说他抗美援朝5次战役入朝的时候仍然是山炮,不知道他说的山炮是不是都是日本鬼子那种小炮。
但无论是渡长江、还是渡汉江,他们的炮都不如对手。
长江边这场炮战,按照他的说法,单个对射拿出来看,他们是吃亏的。从整体看是解放军沿岸炮兵车轮战英国佬,英国佬亏了。
汉江边一战,俺伯父是炮兵营长了,据他说,最后那一仗,他们就开了一炮,就被对手给炮火覆盖了,一个营,就回来俩,负伤昏迷的他,和大冬天把他从汉江南岸拖回北岸的通讯员。曾经碰到过他几个战友,脚板都是黑的,江南的冬天,需要穿北方的大头鞋。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些老人们用简陋的武器改写的。
--------------------------
先从主页回复了,才看到那么多贴子并引起了争论,抱歉叙述太简单而不清晰--我也了解不多没法清晰。
我只叙述我伯父2、30年前给我的描述,他只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下级指挥员,解放后才在绍兴的军官学校扫盲一年。从我后来了解的战史看,他们不是这场炮战的主力。
他那时是从大运河一代渡江的,大概是江都那里,渡江后向南到浙江,再迂回参加上海会战的。
从他当时的叙述分析,他们的武器一直不是很好,估计是步兵为主的编制内的炮兵,所以他们的炮和专门的炮兵部队比当然有差距。
国粉倒不一定对老蒋本身多有感情,我觉得主要是有特定的思维方式。
比如最喜欢的逻辑就是:你看我死这么多人,所以我功劳大
另外一个就是:国军比较洋气,跟友邦关系好,所以高大上
只说了我伯父他参加那次炮战的经历。
要是真生活在老蒋时代,看他们还有没有感情
萨苏不是这种情况,虽然书生气而且有的时候会犯错误(如对鲁迅的评价),但萨的出发点还是不错的
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一开始是要反满复汉的,狭隘性就不说了,广州政府的时候还有点兼济天下的情怀,到了南京政府又开始带上地方味道以及精英阶层味道,看看龙应台之流写的东西就知道了,怎么能指望他们这群人自发的有“大格局”观念呢
杨森连自己亲侄女都杀,太狠毒。川军里最厚道的我觉得是范哈儿
指的是想打而打不到,而不是说本不想打而误打。
陆军的火炮传统上是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移动的步兵集团也可以看做是准固定目标,而且是软目标。打固定目标,一炮近、一炮远,第三炮就差不离了。
但是军舰是移动目标,按10节航速算,时速18公里,每秒移动5米。火炮一分钟6发的话,也是10秒一发,目标已经移动50米了,再重新调整射向测距,效率差得多。
另外一点,军舰是有装甲的硬目标,就相当于坦克,需要用穿甲弹或者破甲弹来打,普通的高爆弹效果会打折扣。
同时,军舰上的火炮也不是吃素的,二战的军舰主炮一般都有三座,最少两座,双联就是4-6门炮,三联则是9门。口径100多的算是小口径,不能再小了,比如重庆号的主炮150左右。副炮每个舷侧也大约有2-3座以上,一般也是双联,口径也在100上下,也就是再有2-6门100毫米炮。小口径防空炮也有一大堆。对比陆军的火炮,尤其是当时解放军手里的,已经相当奢侈了。至少是一个移动的带重装甲的重炮营,而且上面的人和观瞄设备就是为了动打动而训练和设计的。这还没考虑如果舰炮配自动输弹机带来的火力加成。
我们这边炮位则是固定的,无装甲的,小口径居多的,全人力的。所以,当时的军舰并不好打。
怎么回事?英国也没赔吧
在北岸炮轰英舰的解放军炮兵很大一部分来自原来的国军快速第一纵队,从南岸开炮的江阴要塞部队则是控制在地下党手中的国军。
萨苏大概想烘托一种双方(两岸)中国人共御外侮的气氛,但同样的部队,在国民党手中不敢打(或者是不让打),到了共产党这边就彻底终结了列强的炮舰政策,这其中的区别和前后变化的原因萨苏不知道是没想过还是不愿想。
纠正一下...我父亲是25日晚上在江阴过江的...昨天回复时说是22日过江...错...
下午和老父亲去泡澡了解的多一些...
过江地点在江阴西边十里处...
南下前在苏北一个叫“葛村”的地方分配的工作...父亲和另外两个同志负责苏南行署财政处...带着五六个挑担的...每个挑担的两个木箱...十多个封好的箱子...里面都是人民银行印的钱...挑担的都是山东过来的...
征用的木船上载了20余人...船老大和他老婆...一个小战士押船...我父亲几个...余下都是部队...
小战士是来回押船的...押了几天了...觉得舱底闷就坐在船帮上...起风了...船老大(很疲劳)怕他掉到江里...让他到舱里去..他不听...船老大看我父亲年龄大...那时32岁...就叫他劝...我父亲虽然穿着军装...但还是地方的...小战士不听...父亲就到舱里叫了一声...谁是领导...来了一个...叫小战士下舱...小战士说...你是谁...我是参谋长...小战士就下到舱里去了...后来知道这个人是西海军分区的参谋长...在无锡我父母去看一个本家...真巧...我母亲的这个本家就嫁给了这个人...那时是苏南军区卫生处长...
船到了岸边...已是深夜...父亲用竹竿试了试...水较深...怕箱子泡水...就等到天亮...才下的船...走了几里地有一个庙...无锡的同志正在那里等着...没车...车都上前线了...一路走到无锡...
船到江心从一个国民党的军舰边上过时...还冒着烟...据说被击伤后弹药爆炸...
我伯父淮海战役后有炮了,也是个小指挥员了,咋过江的我没问过、他也没说,估计不会是第一波了
他好像是淮海战役立了功的,除了四枚纪念章--抗战、解放、抗美援朝、朝鲜发的纪念章外,我老家和他一波被保长抓壮丁送新四军的有另外两个,一个是司号员牺牲在淮海战役,一个建国后大复员回乡大饥荒时饿死了。
这些都是我1980年代逢年过节去看望他时聊天零零碎碎得知的。
我伯父1990年代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