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科学的欣赏流行乐 -- 比的原理

共:💬309 🌺1010 🌵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找补?你居然说上千年的实践是找补?

不是找补啊

诗经就不说了,没人听过。

乐府也没人听过,但是都知道乐府是配乐的。当然可能是不协调的。

近体诗也没人听过,说是唱的,可能也不多。

宋词呢?明确说了是歌唱的。那么是否要考虑字的音调与节拍的关系呢?是,因为历史上还有过格律派的斗争。

元曲也很清楚是和戏曲有关的,而且有是有音调与节拍的关系的。

明代戏剧作家为了用字是否遵守格律也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戏剧里面就使用了大量的曲子。

一直到现在,戏曲也一直在传唱中。

实践很明确:中国的音乐作品,要求字的音调与音乐的旋律协调,只是并不强求一致,允许出现少部分瑕疵。

如果因为资料太多了,就说是找补,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合适。

家园 好吧,有本事别去西医院

别打疫苗,别动手术,吃中药吧。动手术可以请中医,但是别用西医提供的麻醉剂。

生孩子,别用破腹产,生下来别打疫苗。

算算你的血脉生存概率吧。大清朝的时候,一半小孩会夭折。

家园 你不知道古代的要求,但是你可以知道现代的要求

一个“古代”,几千年的好似间就可以无视了。

也好,那就说现代。

现代作词要求是什么?

我就随便找一些现代人的要求,这些是网上找的,可能不权威,但是可以看看:

词与诗不同,它要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句式长短上,诗虽有长短句,但以五言、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大量采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作词比写诗更难,因为作词不但要词句通顺,表意清晰,结构严谨,对称押韵,最关键还要与曲相配词曲不配的话,再漂亮的词也是浪费了,再优美的旋律也受到限制。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

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格律诗。出于歌唱的需要,它必须具备简短、上口、易记、针对性强、句式及分段整齐、富有旋律感的形式;以小见大、浅而不薄、淡而有味的内容等一些显著特点。从这一点来说,歌词已经和现在的诗歌(特别是朦胧的、前卫的诗歌)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说,歌词是听觉艺术,诗歌是视觉艺术。

1、句式

  句式是歌词的基本形式。即歌词各段之间相对应的字数、音节基本要一样。即使字数略有出入,音节也要大致相同。

  2、押韵

  与诗不同,歌词必须押韵。一、三、五可以不押,二、四、六必须分明。歌词中,一般不会换韵。当然,如果为了词意,也可转韵。但效果不如一韵到底富有旋律感。

在具体写作上,通俗歌词不象传统歌词那样注重形式。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自由换韵,一切以顺口为准

+++++++++++

以上就是很容易找到的一些关于歌词创作的要求。

可以很轻易的看出,顺口,押韵,格律,是比较常见的对歌词的要求。

这些内容有些是网友自己的体会,有些是论文,来源很复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现在的。

音乐的文学竟然不讲究音乐,音调的艺术竟然可以无视语言本身的音调,这可能吗?

家园 我说的是你对那句的分析是找补

没说你对古代的分析是找补。

我再说一遍,我对古代不熟,听说也没有古代歌曲留下,你有什么见解可以继续,我不插话了。

我想提醒你的是:朗读和唱歌不是一回事,别总是混为一谈

家园 无视事实

无视事实单列一帮文字无异于解决问题,我看你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认真讨论了,恕不奉陪了。

如果你能认真的唱唱歌,比较一下唱歌和朗读的区别,看看声调是不是在唱歌中丢失了?这样才有讨论的基础。

押韵和声调不是一码事,请认清。押韵是同韵母结尾,意义已一已姨,这些叫押韵,我从来没讨论过押韵,我说的是“声调”,别混为一谈。

没有继续的必要了,恕不奉陪。

家园 疫苗是不能打的

疫苗,理论上是灭活的病毒。可是一剂疫苗里有几百万数量的病毒,你能保证100%被灭活?那幸存的病毒被注射进入人体之后,就是附骨之蛆。

相信您也看到过一些注射了疫苗之后致病的新闻了。

西医当中也有专门研究疫苗问题的,其中一个研究结论是这样的:譬如瘟疫,如果完全没有人类介入的话,其自身的发展是个钟型曲线,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消亡了。譬如当年的非典,人类并没有找到特效药,到了一定的时节就自然消失了。(打个比方:譬如夏天蚊蝇孳生,但天时一变到了秋冬,数不胜数的蚊蝇就无影无踪。细菌病毒之属也是同理。天时不适合其生存了,自然就消失了。)但是现在有人类的医生介入了,他们通常在钟形曲线的下降沿才开始疫苗的研发,等到他们的疫苗可以实际投入使用的时候,瘟疫本身的进程已经进入尾声了。所以疫苗推广后不久瘟疫就无影无踪了,然后西医就宣称是疫苗的功效,呵呵。

以上说得简单。在网上搜搜“疫苗 骗局”,还有不少东西可以参考。

祝您健康。

家园 不要太极端

我是支持中医的,但是不代表西医不好,中医西医本身也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应该取长补短,殊途同归,西医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你的这种极端观点只会让不了解中医的人对中医误解更深。

家园 丧气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囧一下] 一次!!

你是上帝的选民啊?

丧气
家园 囧一下还不够啊?你还想一囧再囧啊?你是上帝啊?
SB
家园 朋友们举报我认

汉服们举报,还是那句话,滚一边自己玩去。

家园 你对疫苗的认识有局限

早期疫苗有灭活疫苗, 但近几年基本没有了,除非作为紧急情况下的使用。现在使用的是往往是病毒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不具备自我复制能力,然后用基因工程嫁接到其他细菌上去,人工大规模复制。

这样的疫苗还会有安全性,比如刺激出其他毛病等,但原本的毛病是不会有的。

在疫苗发明之前,病毒的发展确实是钟形曲线,但这些人没有告诉你这是用几百万人,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人的生命或健康换来的。病毒复制快的,人死了,就繁殖不了啦,死的人多了,剩下的人自动隔离,最后病毒灭亡。最后只有复制慢或者毒性弱的病毒能够长期存在,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等, 直到人能够进化出对付他们的基因,这往往要万年以上的时间。

家园 谢谢你

现在愿意讲道理的人居然也越来越少了。

给篇参考文章:

潘德孚:免疫大失败

家园 我很早就知道潘类似的观点

但我还是不认同,因为他举的疫苗缺点,都是灭活病毒时代的。 基因时代的疫苗,他一个都没有提。

我认同人和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圈关系,但即使是在朋友家做客,你睡觉还是要关上门,甚至上保险的。

特别是今天人类集群居住密度是前所未有的,一旦有恐怖的病毒出现,完全可能让人类消失三分之一。冷血的哲学家可以说这很正常,确实,在生物史上也很正常,但作为个体生命,我必须承认,我不接受。

免疫没有什么胜利和失败,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将和人类的寿命一样长,这是永远没有终点的战争,也不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如果一定要说有终点,终点就是人类亡于病毒。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对病毒采取任何进攻策略都是符合人类全体利益的。

由于技术的扩散,现在的大多数疫苗价格已经很低了,很多疫苗价格在个位数。这已经是人类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制药厂利润的主要贡献者。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制药厂的目标赚钱领域急剧扩大,他们来不及搞阴谋,也不需要搞这种大尺度阴谋,只要养几个慢性病就足够让股价高高在上了。

但必须承认,基因工程时代的疫苗, 在体内会产生特异的蛋白质,这个特异蛋白或者他的其他结合物,实际上将来可能成为一种生物战争的锚定物, 而未来社会几乎肯定会有生物战争,随便使用一种疫苗,可能成为生物战争的牺牲品, 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通宝推:李根,
家园 这个方向是值得商榷的

说句实在话,一定意义上我是欢迎与我相左的观点的。至少这样的观点包含了新的信息。一个与我观点完全一致的人对我的提升是没有帮助的。我只是实在无福消受那些动辄示囧投草的人,因为这在西西河会导致我无法开口。

再来说说疫苗本身。就算基因时代的疫苗如研制者声称的那样有效,这种一病一防的方式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病毒之所以是病毒,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变异特别频繁。这导致疫苗往往滞后于疫情。(自打我们对禽流感有印象起,从最初的H1N1到今天,禽流感的代号已经换了多少了?)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将历史上所有出现过且仍未绝迹的传染病的疫苗都打一遍,到底有多少种疫苗要打?这样的战争演变下去就像抗生素与细菌的战争一样。现在已经有西医的惊呼,不久的将来,因为超级细菌的出现,人类(特指西医)将无药可用了~~

家园 押韵是韵母,平仄总不是韵母了。

既然你说押韵不是音调,那我也不讲那么多,因为外文歌曲一样是将就押韵的。

要说音调,外文歌曲一般是不特别重视单词的音调的,因为他们的语言本身就缺乏音调。只有个别国家的语言音调较丰富。

在汉语歌曲中,平仄还是得到重视的,而平仄显然就是音调。

音调本身在歌曲中相对平时的语言是被弱化的,但是完全不到没有的地步。

针对这个问题,既然你不想多说,那我也不多说了。我知道你在音乐声乐这方面了解得比较多,但是我的意见是,在音调这个细节上,我不赞成你的意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