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德国战略大师---曼施泰因 -- zhuhit

共:💬52 🌺2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二)施里芬计划和曼氏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面临的是双线作战,既要面对俄国又要面对法国东西线双线作战

施里芬计划涉及到东西线兵力的分配,在早期计划中,德国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1:8,施里芬认为俄国经过充分的动员,需要6-8周,所以他计划在6-8周内攻陷法国.其中右翼68个师,沿着西部沿海比利时迂回,左翼11个师在凡尔登正面进攻,两部分会合以后进攻巴黎

但是施里芬死后,小毛奇接管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兵力比调到了1:3,一战中德国虽然占领了法国的东北部的大片地区,但是德国和法国在随后的战争中陷入焦灼.

但是得这么说,即使施里芬计划没有变动,德国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胜利

曼氏的计划

波兰战役之后德法就处于事实上的交战状态,法国在德国攻入波兰的第三天德国英国对德宣战,之后有小规模的战争爆发,在对波兰战争结束之后,德国将主力掉转,移师法国边境

法国对德作战的克制使得德国陆军统帅部对于对法谈和产生了新的想法,而希特勒则从中看到了英法的软弱,从而让陆军统帅部制定对法作战的计划

但是德国陆军参谋部对于对法作战毫无信心,同时对于对法和谈又有想法,希特勒对陆军下达了制定作战计划的命令

原始的作战计划是将德军分为3个集团军,a,b,c三个集团军群,b从比利时荷兰攻入法国,a经过阿登森林攻入,c防守马奇诺防线卢森堡段掩护ab的侧翼,进攻重点是b集团军

这个和施里芬计划是一致的,此时曼施泰因在a集团军担任参谋长一职,他也制定了一个计划,不同于陆军总部的计划是,将进攻重点放在a集团军,这是非常有道理的,b集团军如果要攻入

法国,需要穿过荷兰比利时两道防线,然后才能攻到法国边境,这样相当于穿过三道防线,此时兵锋已钝,曼施泰因计划是a集团军从比利时法国德国的边境地区插入法国边境,穿过阿登森林虽然比较困难,

但是并非不可能,同时此地法国防守比较薄弱,从此处突破后直插海边将会把法军在东北部的军队全部包围,这是一个求胜的计划,而德国陆军参谋部的计划几乎是一个平推的计划。

这里可以看到德国陆军参谋部的计划基本是复制了施里芬计划,虽然能够绕道马奇诺防线,但是将面临一战德国要面临的问题,需要连续破掉三层防线,然后才能攻入法国,而且没有突然性,

基于一战的经验,法国必然会在东北部囤积大量兵力,那么德国的平推计划不一定能够破掉法国的防线

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之前说的,即使施里芬计划没有变动,德国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胜利。

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向陆军司令部极力推荐这一计划,但是淹没在了德国参谋部的文件海洋之中,于是曼施泰因和a集团军,反复和陆军司令部磋商,制定了一个平衡了两方面计划的新计划就是根据战争进展

可以调整计划,此事最终为希特勒所知,之后曼施泰因与希特勒面谈之后将兵力配置做了调整,将大部分兵力配属给了a集团军群,曼施泰因的计划被大部分采用,与曼施泰因想法不同的部分将在战役执行阶段

指出,曼施泰因由于和陆军统帅部的分歧在之后被调离了a集团军群

曼施泰因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事实上1940年春天是德国对法国作战能够取胜的唯一也是最后的机会,法国此时刚刚进行战争动员,兵力并不充分,自一战之后德国常备军规模被限制在了10万人

1935年春将常备军规模扩编为30万,1940年刚过5年时间,离波兰战争刚过几个月,法国还没有完全动员过来,此时进兵法国对德国是最有利的,如果等到1-2年之后,法国完全动员之后,将有大量的

预备队完全能够封闭德国a集团军的突破口,那么此时德国将起码不能够如此快速的战胜法国

世人皆知德国施里芬计划使得德国战胜了法国,却不知施里芬也有很大缺陷,世人皆知德国闪电战却不知德国曼施泰因的战略计划却是德国战胜法国的关键,世人皆惧二战德国的强大,却不知

德国赢得艰险,包括德国陆军司令部在内都没有预计到德国的完全胜利

德国赢在一个快字上,进军速度快,动员快,拿波兰练手后与法国大战,法国在没有活动开的情况下,被一拳打蒙,就此败下阵来

河友们知道怎么贴图吗?

有图更直观一点

通宝推:晴空一鹤,
家园 非要比较的话,就多说几句。

相比于日本,德国人明显要理智和思辨的多。当然这个传统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

局限于二战也好,日军明显偏向于精神论,不注意装备的改善和战略平衡的协调。传统的德国国防军也是稳扎稳打,用精密的计划和战略作为前导,不怎么头脑发热。问题在于希特勒,他有时会有一些神来之笔,但是基础太差,导致平均发挥其实很差强人意。一战时期的威廉二世也类似。

从军事角度来说,一战二战德国取胜的概率还是不小的,而二战的日本,参战就基本注定其后的结果,毕竟工业化水平差距太大。

你文中的普鲁士和德国人,换成波兰和波兰人更为合适一些。

家园 (三)闪击法国

A集团军群辖64个师作为左翼,担任主攻,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直插英吉利海峡沿岸,B集团军群辖28个师,越过荷兰和比利时,作为右翼插入法国

此时,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同在a集团军,担任着突破法军防线的任务,职位有所不同,古德里安指挥一个装甲军,而隆美尔指挥一个装甲师

曼施泰因则是在后续涌入的部队担任军长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a集团军此时就像一串珠子,古德里安和龙美尔就是头珠,后面跟了大批的军队包围法国东北部的法军和英军,

曼施泰因原本的计划是,此时德军a集团军向纵深发展,而不仅仅是保持原有的防守态势,向南进攻,此时法国腹地并没有大量军队,而边境线上的法军根本就没有缩回来,此时突击法国腹地将会增加a集团军的防守厚度

曼施泰因的建议根本就没有得到陆军统帅部的批准

当a集团军,到达法国海岸的时候,法国东北部的军队被a,b 两个集团军包围,退缩到敦刻尔克,40万英法联军被围

希特勒脑子抽经放跑了33万人

曼施泰因认为这是个战略性的错误,这批军队,就是英法联军的骨干,就好像74师对于国民党军队一样,是王牌军,此时被放跑,对日后的一系列战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这是希特勒与曼施泰因产生的第一个分歧点,当然此时曼施泰因还没有能力向希特勒表达他自己的建议

之后德国歼灭了东北部的法军后,向法军腹地挺进,法军在此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德国突破防线的时候还是花费了一些力气的,每多久法军投降

家园 贴图的方法

(IMGA)此处填入图片地址(/IMGA)

将上面的小括号替换为[]即可实现贴图。

家园 (四)闪击英国---希望很大

格林的空军轰炸战略

此人很受军方反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就是这个空军司令撺掇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前进,又空军轰炸来迫使英法联军投降,结果33万人从海上撤退

此人再次寄希望于通过轰炸英国来迫使英国投降或者签订和约

曼施泰因认为其实此时闪击英国希望很大

虽然德国海军不强,但是德国有强大的空军,在现实的空军战略中德国的轰炸机需要轰炸英国的内陆地区,这样由于歼击机航程较短,轰炸机将会失去保护,所以德国空军大量损失

如果将空军的作战限定在英国沿海的港口,掩护陆军登陆,或者是攻击英国海军,那么德国空军完全能够完成任务

如果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没有被放跑,可以说登陆英国失算的可能性不大了,英国陆军的大部分家底都在这儿。

而在登陆英国之后,即使英国女皇逃到加拿大,英国对于英联邦的控制力必将下降,同时日后美国加入战争也将失去英国这一非常好的跳板,非洲的战局也将不同。

德国在日后攻击苏联的时候就能把防守英国的军队都调到东线,那么东线的战争也将不同。

要知道即使如此苏联也是惨胜,在1942年已经将1926年出生的人都拉到战场了。

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叫失去的胜利,估计作为全程经历了德国二战的将领心中已经将德国二战复盘多次了

的确此处是德国的一个大的战略契机,可惜德国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家园 这就跟什么一样:

错误都是文革造成的,而成绩都是排除文革干扰获得的。这帮德国元帅的逻辑也是同理,反正元首已死无对证,也不想想要是没有元首,别说获胜,进入莱茵地区都不可能。

家园 苏军从东往西推应该还是没有问题。

因为

1.斯大林不会再心存幻想,被偷袭的可能性会不存在,而被偷袭因素的重要性远远远超过兵力因素;

2.美国仍然具有援助苏联的实力和途径;

3.英国海军肯定不会被俘,而且仍然可以以西半球为基地作战,德国还是控制不了海洋。

最大的后果可能是三年后因为美国没法登陆,苏军占领欧洲,西方在欧洲彻底失败。

家园 这种计划对曼而言还凑合,对元首而言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第一,40年2月苏德签订了经贸协定,实际上就是苏联为德国提供军用物资。斯大林相当大方,一半物资以赊欠方式提供。即使按照德国方面的统计,到41年6月22日苏德开战时,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两亿多马克的债。斯大林这么大方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战后无论是苏波战争,还是苏芬战争,法国都是实际上苏联对手的后台。利用德国打垮法国而已。此后德国大举攻击法国,法国迅速垮台,同时苏德关系起了微妙变化,当年夏天为了罗马尼亚油田双方一度激战。苏联不缺这点油,还要争夺,除了控制住德国的能力还能为什么。

第二,同时是在40年夏天,好像是7月,美国宣布为西经17度以西的航线护航。这个行动就一个目的,保护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向本土的物资输送。当然这背后有交易,另外话题。美国40年已经不算个严格的中立国。希特勒一直通过种种外交宣传努力避免美国介入,就是这个护航导致希特勒对美国失望,认为美国迟早会介入而且成为对德国不利的一方。注意7月已经是宣布正式行动,很怀疑此前美国就有不利于德国的种种暗示以及外交场合的表示。这事就和越南战争的北纬17度线一样,过去容易收场难。

希特勒其实很谨慎。吞并奥地利要取得意大利支持,吞并捷克和斯洛伐克有英法意大利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进攻波兰前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法国前事实上得到苏联物资援助。对于进攻苏联,情报掌握最好的是美国,很怀疑是德国顾忌美国态度有所试探而被察觉。回到英国本身的话题,德国有没有征服英国能力先不说,这种事情能否为美苏允许,是否有激烈反应,曼或许可以不管,元首可不能不考虑。

元首:江总说的一句话你考虑过没有?

曼施泰因: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元首:不是这句。

曼施泰因:那是哪句?

元首:讲政治!

通宝推:李根,
家园 其凶险程度比闪击波兰小得多

苏联在德国占领法国之后,还想着加入轴心国那,只不过希特勒没同意而已,从政治上考虑,苏联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美国因素,本身德国英国就处在交战状态,也没见美国直接插手

所以只要德国想闪击英国,政治因素小的可以

其凶险程度比闪击波兰小得多

只不过德国高层没有这个想法而已

家园 德国占领英国,德国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在战场上占有优势是在美国登陆意大利以后

库尔斯克会战打了一半,德国的部分精锐部队就南调意大利了

之后德国在东方战线上就没有发动过一次像样的进攻

如果德国占领英国,德国占领非洲将易如反掌,德国避免三线作战,立于不败之地

家园 这个我会在之后某节展开的

这个我会在之后某节展开的

欢迎到时候讨论

家园 德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战略纵深/储备

靠闪击战的主儿都是没有后劲的家伙,是程咬金的徒子徒孙。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每月伤亡是9万人,这样的伤亡率对德国来讲是不可能长期承担的。

苏联在战场上占有优势是在美国登陆意大利以后

库尔斯克会战打了一半,德国的部分精锐部队就南调意大利了

这个就是希特勒的老毛病了:分兵。

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狭长而且是山地,美军推进其实不快。

之后德国在东方战线上就没有发动过一次像样的进攻

没有兵源了。

德国在初期闪击战成功后忘记了战争不能持久的弱点,也忘记了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

如果德国不发动基辅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巴巴罗萨计划主攻方向也不进攻莫斯科,而是集中力量从罗马尼亚出击拿下巴库油田,从挪威出击拿下摩尔曼斯克,切断租借法案的有效实施。

家园 德国可能打不到库尔斯克。

把西线的德军再往东线调50个师(有没有这么多?),恐怕也弥补不了失去突然性的损失。况且苏军的备战步伐在英国被击败后会更紧张,苏军的实力也会比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要高。德国能不能打到基辅和斯摩棱茨克是个问题。

家园 就如战国时期的魏国,

德国的悲哀就在于其地理位置-四战之地,战术胜利越多,也改变不了战略上的处境,而且导致失败的代价更惨重。

家园 以前也是受这帮元帅

战后的回忆录以及利德尔哈特的二战史影响,感觉希特勒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领导。最近这几年才改变,希特勒就差一步登顶,当然了,这一步已经超出了德国乃至其占领区的禀赋。

如果苏芬战争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