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民工身边的鬼子(5) -- 关中农民

共:💬411 🌺3369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家园 啊哈,承蒙你夸奖,我很知足

但你猜错了,我老婆是文科生,所以我没打算教她逻辑。。。。

不要忘了,我是在解决问题之后,她心情平静了,才摆事实的。她情绪激动的时候,我才不插嘴呢,讲多错多。

“转战你摆事实时的语气态度”,这个嘛,只要自己心态摆正,不要轻易动怒,心平气和,老婆就会老鼠拉龟,无从下手。

摆事实嘛,我不觉得很难,也许我真的很幸运!

家园 愚以为,低三下四是下策

我的方法是,嗯嗯哈哈,云游太虚,左耳进,右耳出,既不认错,也不对抗,过一会,火烧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摆不摆事实,讲不讲道理,基本上都无所谓了。不过,有小孩的又不一样,需要摆些事实道理给小孩看,让小孩知道一些是非对错的观念。

这个
家园 您不是给人上电刑的吧
家园 嗯,是的,当年也是名人啊。
家园 以后会写道,俺正经当了好几年瓜农呢。
这个
家园 你家咋反过来了,俺可不敢让媳妇开这个班,如果开班,俺在这

儿会被群殴啊,好怕怕啊

家园 每家情况不一样啊,策略也不一样啊,新手要斟酌,

千万不要本本主义啊。俺们家一般都背过孩子战斗,尽量不要让娃娃看见俺们可恶的一面。

家园 民工忆农活(3)大包干是个啥(下)

又被跳水成八品了,为了升官,俺要灌水。

在责任制之前,俺们大队有一个创举,俺称之为大包干,就是把耕种好了之后的棉花交给队员自己管理。俺的记忆中,似乎只有棉花是这么管理的,其他的作物如小麦,玉米还是集体作战。为啥是这样的呢?主要是因为棉花的种植期很长,很难集团作战干活。不象小麦,玉米的种植,收获都在几天内,很容易完成。可是棉花实在太繁琐了,有太多活了,而且从3月种植,直到10月收完最后的棉桃,需要7个月,没法一哄而上能很快做完的活。俺的大包干,其实指的是这个东东。这时候俺已经能帮家里干活了,大概6岁左右吧,对这个管理记忆比较深。

棉花种植的时候还是生产队统一进行,出苗之后,按照人头和家庭抓阄,每家分一定的棉田,然后自己管理。最后生产队从每家收回棉花,按照棉花重量算工分啥的。俺们家俺记得分到两块棉田,每块大约两亩大的样子。当然,棉花出苗之后,要介苗,掰花芽子,掐顶,锄地至少三遍。这些技术活俺一个小孩子当时并没有参与,不过长大后俺种棉花啥活都会,以后写种棉花的时候会详细介绍。俺记忆最深的包干就是摘棉花,棉花总是一点一点开,所以活很繁琐,无法一下子解决,所以零散的收获方式更适合,这也是为啥生产队只是把棉花承包给大家。

棉花大概8月底就开第一波了。俺家有两块地,经常俺和姐姐在一块地里,俺老娘在另一块地理,两块地还离一到两里地呢。俺记得早上老娘灌好水浒,拿好玉米面饼子,和老爹把俺们放到一块地理,然后自己去另外一块,那时候老爹还要参与生产队另外的劳动。俺们就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傍晚的时候,大人再来地理把俺们接回去。很多时候,老娘弄完她那边的,然后又赶到俺们这边摘,因为俺们小孩子总是摘不完啊。那时候的棉铃虫就挺多的。俺记得摘好的棉花回家后倒在墙根下面,棉铃虫就慢慢爬出来顺着墙壁往上爬,一个个胖胖的,说句恶心的,跟蛆有一点象,但是带一点红色,肉肉的。俺经常捉住它们喂鸡。它们在墙上爬得很快,俺还画个线,看那个爬得快。小孩子总能找到玩的。

白天,棉花要弄出去晒,就放到一种草帘子上,晚上卷起来抱回来。这种活要持续两到三个月才能收完棉花。很多时候要下雨,来不及摘棉花,俺们就连着棉花壳子一起掳下来,拿回家再剥棉花,壳子还可以当燃料做饭。倒10月底,棉花地有的要中小麦,就把棉花连着竿拔下来,放到打谷场,等剩下了棉桃开了再摘。

这种包干并没有持续多久,最多一到两年,然后就十一届三中全会,责任制来啦。这只是管理上的一个小小探索,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方法。至于这种方法有啥缺陷,根本就没来得及总结,大家都急不可耐的实行责任制了。有一出眉户剧“杏花村”就演的责任制前后的农村变化,俺还能唱几句眉户剧呢。

喝水,抗牛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白玉老虎,niuph,SleepingBeauty,
家园 实际上并不只是棉花,农业生产从古至今都不需要集体劳动
家园 家庭的事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有什么奇怪的。我还有个闺蜜和咱们也一样。你这就是见得少,一般女的好面子,除非被家暴,否则不提这个事儿,你上哪儿知道去,对吧。不像你们,很不得给自己贴个牌:“我宠老婆我光荣,老婆凶我我乐意”。

其实不分性别,过日子就是不爱操心的让着爱操心的,不爱生气的让着爱生气的,平时不怂一点日子过不下去啊。

通宝推:脑袋,
家园 不是的

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电活动,不是用电折磨人,我们连老鼠都不折磨,会有动物保护组织找我们的!

家园 信息传递吗?和大脑、脑电波有啥关系?
家园 我父亲文革后期开始专门研究棉铃虫

当时农药价格太高,所以要求把农药杀伤作用增加到最大。他们有一个协作组,里面有棉农,农业专家,大学教授。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棉铃虫的不同生长阶段和最小农药杀伤剂量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写入了一套名字叫植保员手册的丛书。我家里还有一套,里面图文并茂,解释了害虫的成长阶段和主要特征,连我这种小孩也读的津津有味。他们当时经常要去江南各个主要棉花产地去蹲点,培训当地的农业技术员通过观察棉铃虫来判断喷药的时间。当然后来农药价格大幅下降后,估计不会再有人用这种笨办法了,一次不行就喷两三次,标准计量杀不完就加大浓度。

家园 当时的科研项目有很多,但很多其实没有用

我母亲参与的是培养精小蜂(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据说精小蜂专吃棉铃虫,然后培育精小蜂的幼虫需要使用虫卵,学校组织我们上交毛毛虫(我们这叫洋辣子)的卵。

当时的每个公社都有农科所。

家园 找到知音了

成长在文革期,那时的文学作品一是数量少,二是伟光正,知识饥饿。后来父亲发到一本植保手册,64K本,彩色插页。什么稻飞虱、稻瘟病,低温育秧等等,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中学没有自然地理课,好像城市孩子学工业基础知识,农村孩子学农业基础知识,我们叫农知课,我的农知课成绩很好,但到现在映像最深刻的是有次期末考试明明我全做对了,老师才给我90分,我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你又不干农活,光有课本知识不能给满分!到我高考时,内心还有点想报考农学院,但根本不敢与父母提,提了估计要被臭骂一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