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投票【整理】含3味药的中药方能穷举出来吗?废医验药=废医废药 -- alphaboy

共:💬391 🌺1128 🌵42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49 / 13

    3味或以上的复方中药药方是瞎猫碰死耗子穷举出来的
    1/0
    3味或以上的复方中药药方是依据某种朴素系统论设计的
    48/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个说法完全错误

你一开始就错了,所以后面无从讨论。为了理解你怎么错了,你可以找出你家里面吃饭的碗来,然后告诉我你家里面的碗的曲面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然后你能不能从碗内任一点出发,迅速地找到碗底。如果你办不到后者,那么找个小球来,你看看这个小球能不能找到碗底。

这个问题中:

1. 这个碗是线性的么?显然不是

2. 可以用一条有限长的路径从碗内一点找到最低点么? 至少小球能办到

3. 需要写出方程或是暴力搜索来获得最低点么?似乎小球不懂这些啊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要求什么线性函数。它只要求:1. 函数的确存在极值 2. 在极值附近的一定区域是渐近稳定的。满足这两个条件,你就能够快速找到这个极值。

通宝推:梓童,陈王奋起,
家园 不是他错了,而是你没认可他的预设条件。

他的条件是一,各种药之间存在交叉作用;二,非线性关系;三,药物的提取方式和病人的千差万别。

如果你认可他以上的条件,用你举的例子来说,就是你得用小球在一个上下左右不匀速运动的碗里找一个到碗底的最短路径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每次的运动路径不太可能一样,而且路径偶而一样了,花的时间可能又不一样。

你干脆说他的条件不对也好过这样硬拗。

家园 你凭什么认为药物的相互左右就像碗底一样简单

一定存在单一收敛的极值?

何况药物实验可不像数学计算那么纯粹,各种干扰项和误差都会导致完全错误的结果。

非线性有很多种,光滑碗底的情形不过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你的这个特例不能说明非线性是可以克服的。如果碗底是凹凸不平的呢,你的小球会不会陷入一个局部极值?数值计算可没这么简单。

好像反对中医的人最喜欢说中医的治愈都是特例?呵呵。

家园 梯度下降算法解决不了这种组合爆炸

梯度下降有效的前提是极值点和最小点接近。但是这个实验中,可以肯定有非常多的极值点,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些极值点和最小点接近。

家园 有机大分子之间常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的不多

就算有, 其主要基团照样存在, 照样有部分疗效。

无机小分子之间如果发生不可逆反应,通常会有沉淀或气体产生,这是可以观察到的, 对这种反应导致的结果也可以专门观察或排除。但无论如何,工作量大幅度降低了。

家园 我来讲一下中医到底是怎么找到一个方子的

中医也不是什么上古年代的东西,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是战国年代搞出来的,这时中国已经进入信史时期。早年的张仲景还驳杂了一些传说,到金元四大家年代记录已经很完善了,他们也对自己创制的那些药方的原理阐述得比较仔细。现在中医里面专门有门学问叫“方剂学”,总结过往的经验,讲得就是怎么得到一个方子。所以中医得到药方的过程完全是有脉络可循的。

方剂的组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义应加说明,才能了解古人处方的用意。“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无汗而喘,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助麻黄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有的把佐药改为次辅药。

中医配伍是并不是盲目地一锅煮出来的,是有顺序的,是先确定“君”药,再确定“臣”药,其后是“佐、使”。没有确定“君”药,就还没有确定适应的主证,怎么能找到针对主证之外兼证的“臣”药?没有“君、臣”之药,哪里知道有什么毒副作用,又怎么能确立“佐”药呢?而连“君、臣、佐”都没有,又怎么需要改善药物输送的“使”药呢?

那么“君”药怎么确定呢?张元素和李东垣都讲“力大者为君”。都是说,“君”药能直接显著得改善主证。比如风寒感冒,主证一是发冷,二是咳嗽。麻黄能显著得改善这两者。我们今天知道这是麻黄素的作用,张仲景不知道麻黄素的存在,也不知道麻黄素的作用机理,但是这不妨碍他知道给有发冷咳嗽二证患者麻黄之后他们中很多人的发冷咳嗽二证能显著改善,因此他很高兴,把这位药作为发冷咳嗽二证患者的“君”药。这可能是他在患者身上测试了各种1892种植物药物,发现麻黄效果最好,但是更可能的是他查阅了各代本草,圈出可能的数种有改善发冷咳嗽二证的药物后在患者身上做了测试,挑出了其中疗效最好的一种。后者相当于更早以前有人在患者身上测试了1892种植物药物的单方,并记录下被试者的反应,以减少后人的试验量。但如果你手头没有本草,把1892种药物找来,每种用量相同,比如二钱,做1892次实验,也能得到麻黄可以作为有发冷咳嗽二证患者的“君”药的结论。

这时候张仲景来挑选“臣”药。他选择了桂枝。桂枝在前一轮实验中,表现出有改善发冷咳嗽二证的特性,但是同样用量,效果不如麻黄,起效还慢,所以没有选择作为“君”药。这时如果张仲景不讲究,他可以从剩下的1891种药物里面,每种也取相同用量,比如也是一钱,与二钱麻黄组成一个复方药物,做1891次实验,看看患者的反应,是不是发冷咳嗽二证的改善比单方麻黄更强。当然张仲景没这么无聊,他不会遍历剩下的1891种药物,他会试少数几种前一轮实验表现出改善作用的药物。结果他发现麻黄桂枝的效果更好,所以他选择了桂枝作为“臣”药。今天我们知道桂枝提取物能抑菌,所以我们不奇怪桂枝可以辅助没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麻黄,也不奇怪为什么在前一轮实验中桂枝的疗效比较弱也起效也慢。张仲景不知道这些,但是完全不妨碍他找到麻黄桂枝这个复方药物。

重复这个过程,张仲景在剩下的1890种药物里面找到杏仁作为“佐”药。

如果张仲景像我这么无聊,到这里他做了1892+1891+1890=5673次实验得到了下面这个方子:二钱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

最后一项是“使”药。病人反映药又苦又难喝了,这很正常嘛,单杏仁一味味道就不好。如果换现代中医药厂,他们想都没想,往药里面加糖,然后打上“麻黄糖浆”的牌子上架。张仲景是医圣,不能这么土得掉渣,因此他往里面添了半钱甘草。甘草之于中医,就和糖浆一样,大半用来改善口感,加了没坏处,所以张仲景连试验估计都没做。

看,传世名方“麻黄汤”就这么被我炮制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质疑里面的用量。其实按李东垣的说法,君药要多加,臣药佐药少加点,使药最少。各种药物其实就高中低三档,没那么精确,这个“二钱”、“一钱”、“半钱”也是中医的习惯,你考虑一下毒副作用估计一个初始量,出了问题再调整。如果你不放心,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还可以背中医的配伍规则,就是哪种药不能和哪种药一起吃,哪种药对哪种药有加成作用,现场调整。这些配伍规则来自以前的病例观察。不过你不调整也没有大问题,因为这些配伍规则在后续研究中被发现绝大多数不靠谱,其靠谱程度和报纸上“某某食物和某某食物不能一起吃”一样。

如果张仲景复生,我会告诉他一种土壤中分离的菌的培养液对发冷咳嗽二证改善更好更持久,是治本之药,更适合作为君药,而麻黄只能治表,但可以作为“臣”药。糖浆可以提供能量,是上好的“佐”药,酒可以改善药物输运,可以作为“使”药。我估计张仲景会对我大为嘉许,并收这个方子为“复方红霉素麻黄糖浆”,传之后世。当然,张仲景也会大大地鄙视我一番,说我把他写得太脑残,神农都尝过百草了,药物大致特性都知道,哪还需要每种药物都遍历一遍,几十次实验足够了。

通宝推:empire2007,jboyin,hwd99,广宽,林风清逸,Ace,明心灵竹,王小棉她妈,az09,豪哥的江湖,桥上,mezhan,三笑,实事求是,梓童,strain2,年青是福,石狼,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ziotean,陈王奋起,文化体制,柏林墙,何求,
家园 HAL兄这个过程描述得很精彩,我相信

早期的中医应该就是类似如此发现治病的药物和配方的。包括大象,猩猩等动物也有生病后找特定植物实用的例子,那也是它们不停尝试后总结流传下来的。

后来中医逐渐发展,一个是对前期的原始药物发现进行总结,并做了分类,归纳和整理,寻找的方法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了,由此可以扩展到新的药物;二是对人体的运行模型也复杂化了,到了清朝黄元御搞了个“圆运动模型”,因此针对性的药物组成味数也增加了(又爆炸了),我的鼻炎就是靠他的方子治好的。

中医确实是个宝库,是我们的祖先以智慧,身体和生命做实验得来的宝贵经验,值得好好整理和发掘。

家园 有个问题

如果不存在单一收敛的极值的话,我们怎么确认古籍里面的药方是肯定有效的呢?

家园 为什么一定要存在单一收敛,药方才有效?

楼主的问题是认为中药的作用可以通过少数几次实验加以确定,找到最优解。我的观点是,这个计算量或实验量远远超过可以实现的程度,并且其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现存药方的有效性是另外的问题。前者是最优,后者只是有效,不一定最优。无法(用楼主的方法)达成前者,并不就意味着否认后者。

家园 可如果君臣佐使这么好使还要梯度下降算法做什么?

你一直在回避使用搜索算法去进行优化的条件,那就是正确性。

减少遍历所有选项的前提是得保证剪去的“枝条”不包含最优答案,保证我们所需要的枝条不被剪掉,如果不能做到,那么一切优化也就都失去了意义。

所以,对剪枝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正确性,即必须保证不丢失正确的结果,这是使用搜索算法的前提。对正确性越肯定,你就能越快地排除其它无关选择。在这里什么是正确的?无非是重复有效的结果。如果能重复验证的东西是“伪科学”,那难道不能重复验证的才是科学?

当你用搜索算法来解释中医配方的时候,你就已经自动承认了其“正确性”,而这与你前面的伪科学提法相矛盾。

家园 求鼻炎方子

这几天要了命了,感觉两边的脸都不平衡了……

家园 是很不好受,我有时候能连打十多个喷嚏。

方子里的都是些很缓和的药。

鼻炎中鼻涕清的,桔梗元参汤: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法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

如果鼻涕黄的,五味石膏汤:五味子三克、生石膏九克、杏仁九克、法半夏九克、元参九克、茯苓九克、桔梗九克、生姜九克。

一般情况下6,7副药就行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主症状,这个效果可能会差点。

家园 说说我的粗浅理解

数学上的收敛,应该是指有极限值的意思,如果是发散,意味着有无数组合,就不可能做试验了。

我看HAL9000的意思是,别看有那么多组合,真要做试验,不用很多次就可以摸明白。

我再举个例子,这里有个故事,但你先不要点进去看,因为我要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613cb0100nqy2.html

全世界两千年的大米生产总和,按一种方法来放,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之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总共要多少个格子才能放完?

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恐怕很难想象。。。。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学过数学的人,老老实实去实践摆一下,也会发现,真的不用很多格子啊!

家园 同样方子治好鼻炎的握个爪
家园 甘草为什么成了使药呢?我来讲个古

甘草成为药引,几乎是中药的惯例,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它甜。大概70年代,现代科学发现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甜度大约为蔗糖80-300倍, 放在药里面掩盖药的苦味和异味非常有效。

接下来还发现甘草甜素还具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众所周知,肾上腺皮质激素直接促进新陈代谢,让重病的病人有了起色。进一步,有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调节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强烈的时候抑制免疫,让很多自体免疫导致的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肝炎(HBV本身不破坏肝细胞)等大幅度缓解。日本人甚至提炼出甘草甜素片来治疗病毒性肝炎,它不像肾上腺皮质激素本身那么直接(我母亲乙肝爆发的时候就是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救的命),效果平缓悠长, 虽然不能消灭HBV,但是可以缓解症状, 在面临急性爆发性肝炎危险的患者身上效果非常好。很多皮肤瘙痒,各种过敏都可以因为甘草得到缓解。

通过上面的叙述,大家大概了解到了甘草的神奇, 甘草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能让问题几乎马上得到缓解,作为药引,简直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古老的中医就是通过黑盒子理论,一步步筛选出这些药物。

神奇吧?

通宝推:广宽,邻家拂士,年青是福,明心灵竹,王小棉她妈,az09,三笑,老老狐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