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兰陵王破阵 -- 赫克托尔
1. 晋阳之战
兰陵王高长恭一生中打了3场大仗,广为传颂的“兰陵王破阵”,专指第2场——北邙之战,也叫第二次邙山之战,用于区分发生在543年,东西魏之间的生死相薄。
晋阳之战是兰陵王参加的首次战事,此役本身不很复杂,关键是说清前因后果。
北齐的实际建立者是兰陵王的爷爷高欢(496—547),后追封为高祖神武帝,相当于北齐版曹操。高欢传长子、兰陵王之父高澄(521—49),后追封为世宗文襄帝。高澄还没来得及篡位,便遇刺身亡,传弟弟显祖文宣帝高洋。550年,高洋篡东魏,国号为北齐,成了北齐开国皇帝。
高洋继位前,貌似弱智,“内虽明敏,貌若不足”,被人轻视。继位之后,人们才发现,此人不同寻常,《北齐书》评价他:“帝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又以三方鼎跱,诸夷未宾,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
高洋在位的10年间(550—59)是北齐最强盛的时期,北周畏惧,“西人震恐,常为度陇之计”。每年冬季,黄河西岸的北周人,怕东岸的齐军过河进攻,到黄河上凿冰。
高洋死后,北齐陷入内乱。先是高洋的儿子高殷继位,不久被叔叔肃宗孝昭帝高演推翻,高演在位1年,希望传给儿子高百年,死前决定传位给弟弟世祖武成帝高湛(537—61~65—69)。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都是神武帝高欢与元配娄昭君的儿子,4兄弟相继为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兄弟连续为帝的最高记录。
从559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到561年武成帝高湛继位,2年间,换了4位皇帝,北齐日渐衰败,之前一直主动进攻的北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轮到北齐在冬季凿冰了,“及帝(武成帝高湛)即位,朝政渐紊,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所以,北齐名将斛律光感叹:“国家(北齐)常有吞关、陇(北周)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正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北周篡位比北齐晚,556年,北周版曹操宇文泰去世,嫡长子,老三宇文觉接班,但这孩子太年轻,才14岁,由堂兄、晋国公宇文护摄政。次年,557,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实权继续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里。
这位北周的开国皇帝15岁,不甘心做傀儡,想揽权,被堂兄废黜、杀掉,换成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534—57~60),这位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现在三弟屎了,才上台为帝,是为周明帝,庙号世宗,宇文毓是第一位周世宗,后来有个更著名的周世宗——柴荣,小旋风柴进的祖宗。
周明帝又想揽权,560年又被宇文护废杀,加上老二早死,轮到老四宇文邕,是为周高祖武帝。宇文邕汲取两位哥哥的教训,表现的很老实,宇文护想干啥干啥。宇文护虽然跋扈,却很能干,北周、北齐的实力对比倒转,就发生在他摄政的16年间。
572年,宇文邕终于干掉宇文护及其亲族党羽,独立执政。为了证明杀宇文护的合法性,宇文邕给堂兄扣了许多罪名。不过在574年,宇文邕为宇文护平反,“诏故晋国公护及诸子,并追复先封,改葬加谥”,承认其历史功绩。
宇文护治国有方,缺点是不会打仗,“性无戎略”,这是他垮台的重要原因。作为执政者,不会打仗不是大缺点,寻找、培养、任用能打仗的就行了,例如孙权,自己领兵,几乎屡战屡败。但孙权善于挖掘人才,手下名将如云,不用亲自领兵。
宇文泰去世的556年前后,西魏-北周的第一代名将,相继去世或死于内讧,例如隋文帝杨坚的老丈人、唐高祖李渊的姥爷、6大柱国之一独孤信,被宇文护逼死。6大柱国中,唯一活到邙山之战的,只剩下燕国公于谨(493—568),但年过70,行将就木。560年代初,北周的头号名将成了大将军杨忠,此人的儿子更有名,后来篡北周的隋文帝杨坚。
杨忠英勇善战,对宇文护而言,却不是好消息,杨忠是被宇文护逼死的独孤信的老部下,兼儿女亲家,与宇文护不对付,《周书 杨忠传》说“晋公护以其不附己,难之”。
既然老将军们死的死,杨忠又不对付,那么,宇文护就得寻找、栽培别人替自己打仗了。
顺便说下老杨家,572年宇文护被宇文邕干掉,此时杨忠已经死去 4 年,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态度,周武帝宇文邕重用杨忠的儿子,隋国公杨坚。杨坚的长女杨丽华生于561年,573年,就是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的第2年,宇文邕娶12岁的杨丽华为太子妃,而当时太子14岁,从年龄来看,杨丽华太小了,然而对政治婚姻而言,新娘子2 岁也不算小。就这样,宇文邕和杨坚做了儿女亲家。
再往后,宇文邕的废柴儿子周宣帝在位2年,屎了,杨坚辅政,干掉外孙,篡北周,建立隋朝,隋朝的名字来自杨坚的封号——隋国公。
回到560年代,宇文护重点提拔、栽培 2 个人为将。一个是尉迟迥(516—80),他是宇文泰的外甥,算辈分是宇文护(513—572)的表弟。在宇文泰朝,尉迟迥率军南下,利用南朝梁国内战的机会,吃掉四川,所以尉迟迥的人脉、能力、战功都不低,宇文护专权时,从种种迹象看,他投靠了宇文护。宇文护倒台后,尉迟迥虽然没被整肃,但地位大幅下降,失去了方面大将的资格,576年,宇文邕出兵东征灭北齐,尉迟迥没参战。直到宇文邕的废柴儿子周宣帝朝,尉迟迥才咸鱼翻身,出镇北齐故都邺城。见杨坚大权独揽,有篡位的动向,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另立中央,被杨坚迅速平定,“自起兵至败,六十八日”。
另一个是齐国公宇文宪(544—78),周武帝宇文邕的弟弟,排行老五。在宇文泰的儿子中,重要的是前6个,老大、老三、老四做了皇帝,老二早死,老五是齐国公宇文宪,宇文邕夺权后加封为齐王,老六是宇文邕的同母弟卫王宇文直。
从傀儡皇帝宇文邕的角度讲,当然希望栽培最亲的同母弟老六宇文直。宇文直也的确是宇文邕的铁杆亲信,572年宇文邕找借口召宇文护入宫,亲手用玉珽将宇文护砸倒,又让宦官用刀砍死宇文护,这个宦官惶惧,下不去手,早已在后面埋伏的宇文直跳了出来,将宇文护砍死,这才结果掉宇文护。
宇文护栽培宇文宪,除了宇文宪的天资出色,“智识不凡,当成重器”之外,恐怕更重要的动机是用来牵制傀儡皇帝宇文邕。如果傀儡老四宇文邕不听话,就换老五齐王。有个重要证据,宇文邕继位前,已经生下长子,未来的周元宗宣帝宇文赟(559—78~80),却一直没立太子,572年3月宇文护被杀,4月马上册立宇文赟做太子,绝了宇文宪继位的念想。578年宇文邕驾崩,宇文赟接班,见“诸王有异志”,马上杀掉宇文宪以绝后患,没料想皇族内讧,便宜了岳父杨坚。
邙山之战前,齐国公宇文宪担任柱国、雍州牧,之前坐镇四川,担任益州刺史,虽然有一定行政经验,依然还是个从来没打过仗的20岁的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宇文护、宇文宪、尉迟迥,就是邙山之战的北周三人团。这个组合中,宇文护不懂军事,“性无戎略”,宇文宪将来成长为一代名将,现在还不行,名将是磨练出来的,亚历山大那样的天才可遇不可求。只有尉迟迥能打。所以3人中,充其量有1.5位名将。三人团辅以太保郑国公达奚武(504—70)、庸国公泾州刺史王雄(507—65),这两位都是50岁左右的沙场宿将。
北齐方面,也是三位大将,一战成名的兰陵王后面再说。真正的带头大哥是段韶(?—571),高欢元配夫人娄昭君的外甥,论辈分是北齐皇帝高湛的表哥,兰陵王高长恭的表叔。段韶生年不详,从他在528年担任高欢的亲信都督来看,生于510年前后,时年50多岁,与周军中的达奚武、王雄相当。
在北齐的第二代将领中,段韶最为优秀,地位、战功、血脉相当于周军中的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
斛律光,听姓氏就知道是北方胡人,其父亲斛律金也是北齐名将,跟着高欢打天下。546年,高欢在行军途中,命斛律金唱《敕勒歌》,以鼓舞士气: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的作者不详,斛律金是最早的演唱者,如果一定要找作者,只能是斛律金。
斛律光比他爹更优秀,不仅能征惯战,还与皇室结亲。长女嫁给肃宗孝昭帝高演的皇太子高百年为太子妃,次女嫁给当今皇帝世祖武成帝高湛的太子,未来的齐后主高纬。不过这俩女儿都很倒霉,大女婿高百年没能继位,高湛继承了高演的皇位,高百年自然成了叔叔高湛的眼中钉,被杀,斛律氏绝食殉夫。二女儿小斛律氏未来做了皇后,然而女婿高纬猜忌斛律光,杀掉斛律光,这位皇后也被废,出家做了尼姑。北齐灭亡后,小斛律氏才还俗改嫁。
兰陵王高长恭,本文的主角,虽然他的戏份并不多。高长恭是世宗文襄帝高澄的6个儿子中的老4,还是6兄弟中唯一母亲不明的。高长恭生于541年,比周军中的齐国公宇文宪大3岁。军政经历与宇文宪相似,战前做到并州刺史,相当于山西省长,宇文宪做过益州刺史,即四川省长。560年,高长恭被堂弟恭宗高殷封为兰陵王。563/4年,突厥大举入侵并州首府晋阳——今太原,高长恭首次参战,相比从未打过仗的宇文宪,高长恭的经验值高的多。也靠这一战功,高长恭成为北齐皇室中的头号名将。在未来的邙山之战中,兰陵王代表北齐皇族出战,光芒完全盖过宇文宪。
从宇文宪、高长恭的对比,不难发现宇文家比高家低一辈。高欢(496—547)比宇文泰宇文泰(507—56)大约一轮,第二代的年龄差更大,高欢在25岁生长子文襄帝高澄(521—49),宇文泰27岁生长子明帝宇文毓(534—57~60)。邙山之战时,齐帝高湛27,周帝宇文邕21。高澄20岁生兰陵王高长恭,比宇文邕、宇文宪都大。宇文邕的只活了35岁,其子周宣帝青年继位,纵欲无度,享年21岁,末帝宇文阐6岁继位,被姥爷杨坚篡位。宇文家晚育短寿,是北周灭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同为三人团,北齐方面3位名将,北周那边最多 1.5 个。
在北齐北周北面的蒙古草原上,是更为强大的突厥汗国,齐周为了战胜对方,争相向突厥献媚、求助。突厥利用两国的矛盾,里挑外撅,从中渔利,所以他钵可汗(?—572~581)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公然称周、齐两国为儿子。
563/4年(周保定3年,齐河清2年,南陈天嘉4年)的晋阳之战,是周、突厥联军与北齐的战争的组成部分。当时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572)“部众既盛”,北周“时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故每连结之,以(突厥)为外援”。经过颇费周折的外交往来,北周与突厥达成婚约,木杆可汗将一个女儿嫁给周帝宇文邕,两国联手进攻北齐。
563年冬9月(农历。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月份都是农历),柱国、隋国公杨忠为总司令(元帅),亲率1万步骑,与还没到的突厥人组成北路军。太保达奚武率步骑3万,从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出发,溯汾河而北上,进攻北齐的临汾城(当时叫平阳)。两路大军南北对进,以钳形攻势,合击北齐陪都太原——当时叫晋阳。此役是宇文护执政以来,首次大规模攻齐。
杨忠的北路军,绕道内蒙古,途经老家——当年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今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呼和浩特北11点钟方向),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随即大军南下,进入今山西境内。
山西省略呈平行四边形,北方是明长城,南方是王屋山、中条山,东界是完整的太行山脉,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黄河。发源于山西中北部的汾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沿着这条对角线,山西从东北到西南,是连珠般的5个盆地: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盆地,加上山西东南部相对独立的长治盆地,共6大盆地,还有较小的灵丘盆地等等。
从史书提到的几个地名看,杨忠的北路军从内蒙南下,顺利攻入大同盆地,继续向南进军,攻破位于恒山山脉中部、分隔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陉岭之隘”(《周书 杨忠传》),也叫“齐长城”(《周书 武帝纪》),位于今山西中北部忻州市代县西北,就是后来著名的雁门关。“忠纵奇兵奋击,大破之”,突破雁门关,进入忻定盆地。随后杨忠留下一部分人马,留守忻定盆地东北方的灵丘城,主力继续向南,指向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灵丘位于狭小的灵丘盆地中,灵丘虽小,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向西南经平型关可进入忻定盆地,沿唐河(当时叫滱水,滹沱河左岸支流)向东南,穿过太行山上的倒马关(古称鸿上关、常山关、铁关),便可进入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这条路有个专有名词——蒲阴陉,为太行八陉的第七陉,也有人认为这条路是第六陉飞狐陉下面的唐河道。杨忠留兵于灵丘,既保证南下大军的后方,也能从北方威胁北齐首都邺城。
12月(农历,西历为564年初)见周军进展顺利,木杆可汗亲率10万突厥骑兵,与杨忠会师,继而周-突联军从大同盆地(当时叫恒州)分3路南下。按前面的数字,北路周-突联军应该是11万人,《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却记载北路周-突联军超过20万:“周将杨忠帅突厥阿史那木汗(木杆)等二十余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无论如何,联军肯定超过10万。
此时天公不作美,连下几十天大雪,南北千余里,平地积雪数尺,还有“霜昼下,雨血于太原”的奇怪天象,给双方的行军、补给,都带来巨大困难。齐武成帝高湛急忙从首都邺城赶到太原,为前线将士撑腰打气。高湛登城远望,见突厥大军结成大阵南下,大阵东到太原东侧的汾河,西到太原西侧的风谷(也叫蓝谷、岚谷、现在叫风峪沟),吓得打算逃回邺城。大侄子、高澄的嫡长子河间王高孝琬(541—566)拦下高湛,建议高湛让赵郡王高叡(534—569。高欢的弟弟高琛之子,高湛的堂兄)统一指挥齐军,高湛同意。
次年即564年春正月,大雪终于停了,但依然寒风凛冽,冻彻骨髓。周军以步兵为前锋,从西山出击,推进到距离太原城2里处。齐军众将打算出城逆袭,平原王、并州刺史、太傅段韶指出:“步兵的气势和冲击力本来就有限,现在积雪深厚,阻碍行动,不方便我军逆袭,不如结成战斗队形,待敌军踩着积雪来到我军面前,也疲惫不堪了,届时我军以逸待劳,必然破敌。”按段韶的建议,齐军全部精锐鼓噪而出,列阵迎敌。
见齐军斗志旺盛,大概又因为积雪满地,骑兵无法驰骋,突厥人驻军太原西山上围观,拒不参战,反而责怪周人:“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杨忠指挥不动突厥人,只亲率周军步兵冲锋,虽然伤亡惨重,却不能突破齐军战线,加上在雪地中前进消耗了太多体力,周军气势再衰三竭。
关于后面的战事进展,不同史书的记载不尽相同,《北齐书 段韶传》说齐军大获全胜,杨忠和周军残部连夜逃窜:“既而交战,大破之,敌前锋尽殪,无复孑遗,自余通宵奔遁。仍令韶率骑追之,出塞不及而还。” 《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说:“周军及突厥大败,人畜死者相枕,数百里不绝。诏平原王段韶追出塞而还。”
《周书 杨忠传》说齐军虽然获胜,却不敢追击:“众皆失色。忠令其众曰:‘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南路军主将达奚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
至于观战的突厥人,自然不能白来,见周军败退,索性纵兵大掠,南到太原,北到大同(当时叫平城),“人畜无孑遗”。突厥人退兵到“陉岭”——雁门关时,因天冷路滑,在地上铺上毡子人马才能通过。战马掉膘,膝盖以下的马毛全部脱落,退到长城时,战马几乎全部冻饿而死,只好拄着拐棍回草原老家。突厥人一仗没打,却由于气候恶劣而损失惨重,尤其是损失了上十万匹战马。
在晋阳战役中,兰陵王“长恭尽力击之”,具体角色和战功不详,毕竟增长了经验值。
再说达奚武的南路军,河清2年(563)冬10月,从山西最西南角的运城盆地出发,直到次年正月,才磨蹭到临汾(当时叫平阳)城下。临汾位于临汾盆地东北角,背靠扼守雀鼠谷南面出口的汾水关,雀鼠谷北就是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所以临汾是太原面向北周的门户。齐帝高湛派名将兼亲家,太子太保斛律光率领步骑3万应战。此时达奚武得到北线杨忠败退的消息,彷徨犹豫,进退两难,斛律光给达奚武写信:“鸿鹤已翔于寥廓,罗者犹视于沮泽也。”大意是你要捕捉的水鸟都飞走了,你还没到湖边,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达奚武认为有理,下令撤军,斛律光趁势追杀到北周境内,掠走周人2000多口而回。
打发走达奚武的南路军的斛律光,北上太原见亲家皇帝高湛。虽说赶走了入侵者,毕竟战争在北齐的国土上进行,军队、人口、财产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可谓惨胜。高湛见到斛律光,不禁悲从中来,与斛律光抱头痛哭。
虽然北周的这次东征以失败告终,但宇文护与傀儡皇帝宇文邕没有处分任何人。宇文邕想加封杨忠为太傅,因宇文护不喜欢杨忠而作罢。从达奚武先逡巡不进,再不战而退的表现来看,他可能得到了宇文护的暗示,故意坑杨忠。
北齐方面,功劳最大的段韶,别封怀州武德郡公,进位太师。临阵统帅齐军的赵郡王高叡,封颍川郡公,复拜尚书令,摄大宗正卿。建议皇帝高湛启用高叡的河间王高孝琬,未见有封赏,但战后“骄矜自负”,3年后被高湛杀掉。南线主将斛律光,加封为司徒。
在老巢邺城城下与隋军大战,邺城老百姓纷纷出城看热闹,能有几万人,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尉迟迥的军队受到鼓舞,大举进攻,隋军不支,于是隋军开始放箭射老百姓,老百姓纷纷逃回城,把尉迟迥的军队给冲乱了,于是就完蛋了。隋军胜利后,把邺城毁了,邺城从袁绍开始就是河北第一大城,再往远了算是殷墟,号称七朝古都,到这里画上句号。所以这邺城老百姓看个热闹把命看没了,把家也看没了,把古都也给看没了。。。
不过尉迟迥也没白死,隋朝灭亡多多少少跟他孙女有关,详见俺以前的八卦文章北纬42度:哈哈,赶上戚继光那个请老婆阅兵了
这老百姓是在前还是在后啊
要是在后面或者侧面怎么能把尉迟迥的阵冲乱呢
---城门---
尉迟军-------百
隋军--------姓
百姓想回城,都往城门跑,就把尉迟迥的阵冲乱了
精彩程度实在不亚于前三国,这么好的题材可惜国内影视界的人都烂成渣,拍不出好气魄的片子,反映不了那个时代武士们的热血英武雄姿!另外,北齐的灭亡真是可惜,关键时刻宇文邕都准备撤兵了,高纬这一笑把祖宗基业和身家性命全笑光了
实话,当时的真实历史比 编剧能够想到的任何狗血剧情还要狗血,任何诡异设计还要诡异,其实直接拿北史当剧本就可以了,不知道为啥还要找 陆贞传奇 那样无聊的编剧
当然.....自古也就有人无聊恶搞这段,比如 什么 禅真逸史 之类的
我最早知道这段是 看辞海,军事卷
那个时代的军事人物,只有 宇文泰 和 斛律光 有条目
结果 北周方面的数据非常大,宇文泰一次击败窦泰部,消灭东魏军 7万人...
而斛律光两次战胜,破尉迟炯于邙山,斩首三千余
破宇文桀于宜阳,斩俘三千余....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最后,宝推
顺便问一下,基辅罗斯的坑.....河里兄弟们还等着呢
这个还有指望么?
观众们喜欢一环套一环,符合逻辑,冲突双方都没低级错误的。就像俺在下面说的尉迟迥,要是按照历史写成尉迟迥英明神武,跟杨坚斗了很多年,最后一战却因为酱油众围观而失败,观众不得骂死编剧啊
现实果然比什么剧本都精彩
是 打败 尉迟迥 的韦孝宽,这老哥先后 折腾死 了 高欢、斛律光,尉迟迥本来要 暗算掉 韦孝宽的,被他跑掉了
历史上的韦公爷(封郧国公) 比 小说 里的韦公爷还厉害
单是他的正史传记就很好玩
及 宣 帝 崩 , 隋 文 帝 輔 政 。 時 尉 遲 迥 先 為 相 州 總 管 , 詔 孝 寬 代 之 。 又 以 小 司 徒 叱 列 長 叉 為 相 州 刺 史 , 〔 一 二 〕 先 令 赴 鄴 。 孝 寬 續 進 , 至 朝 歌 , 迥 遣 其 大 都 督 賀 蘭 貴 齎 書 候 孝 寬 。 孝 寬 留 貴 與 語 以 察 之 , 疑 其 有 變 , 遂 稱 疾 徐 行 。 又 使 人 至 相 州 求 醫 藥 , 密 以 伺 之 。 既 到 湯 陰 , 逢 長 叉 奔 還 。 孝 寬 兄 子 魏 郡 守 藝 又 棄 郡 南 走 。 孝 寬 審 知 其 狀 , 乃 馳 還 。 所 經 橋 道 , 皆 令 毀 撤 , 驛 馬 悉 擁 以 自 隨 。 又 勒 驛 將 曰 : 「 蜀 公 將 至 , 可 多 備 餚 酒 及 芻 粟 以 待 之 。 」 迥 果 遣 儀 同 梁 子 康 將 數 百 騎 追 孝 寬 , 驛 司 供 設 豐 厚 , 所 經 之 處 , 皆 輒 停 留 , 由 是 不 及 。
杨坚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代替尉迟迥;尉迟迥谋反,催韦孝宽赶紧来,准备抓住他,韦孝宽疑心,就装病、慢慢的走,发觉不对,立马掉头逃跑;而且把沿途的驿马全带走,再吩咐驿卒多备好酒好菜招待尉迟迥的人马,于是顺利逃走
地地道道的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