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首先说孙权战略失误多少有些不妥。当时关羽已威震襄樊,而曹操汉中失利受伤不过一年,但还不得不拼着老命来亲征,并动用敌情关系挑拨刘孙两家。说明曹魏已处于关键时期,存亡或已指望这一战了。曹操虽占天下四州,但中原连年战乱已民生凋零,财力物力的征招反不及刘孙这些未经大乱的地区。所以在刘备是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而曹操则处于防守。后来的《止战疏》也说明这点
孙权应很清楚关羽如果打赢这一仗对东吴意味着什么,划江而治是不可能的,加上刘备有汉家血统,北伐若成功,江南就得俯首称臣,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南越王那种格局,身死国灭。
当年韩信不听部下建言,错过了三分天下的机会,孙权这样的雄主岂会坐以待毙呢。
一、集团一说呢,还应首重精英人物,三国军制呢,曹魏有士家制度,孙吴有领军制度,蜀嘛,资料少,推测的话,可能也有军户制度,常引的一条资料就是诸葛亮建立连弩部队的记载。
三者虽有差异,但也有共性,都表现为努力把军队掌握在中枢手中的意思,这一点不难理解,只是形禁势格,真到了现实中,史不绝书的“部曲”“宗族”就来了。比如吕蒙传有条记载就很生动。
这条记载说明几点,1、部曲私兵的装备,比如服装,中枢是不管的。2、中枢对小集团有调控能力。3、并不是排斥部曲私兵,调控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强整体战斗力。有战斗力的小集团,会增其兵。
荆州军政集团的精英对基层是具有相当的掌控能力,同时其势力来源也源自乡土,所以是有相当动机打回去的。考察一下夷陵之战中蜀军各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再腹黑一点,夷陵之战,荆州精英被大量消耗之后,蜀吴也就和平了。当然,这点是瞎猜。
二、承接第一点,再来谈谈关羽问题。
现代战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量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在三国时期呢,消灭有生力量,我个人意见指的就是部队的精英,首脑。
三国的历史中,只要首脑没被消灭,这股势力仍有可能死灰复燃。刘备,曹操,袁绍等等都说明了这点。所以曹操诛吕布,孙权杀关羽,其实道理都一样。
至于关羽怎么死的,这个嘛,可以讨论。
但是,把关羽的脑袋送到曹营,总是孙权干的吧,这个和直接斩关羽,感觉没啥区别。
三、夷陵之战中曹魏的因素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嘛,这里的分析是种预测,可以这样预测,可以那样预测。
我个人的意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等曹魏介入。
这一点看看整个夷陵之战的过程:
221年7月,蜀军就打下了秭归。
8月,孙权就倒下曹魏。
然后就没事了。
222年一月,陆逊来挑衅,派宋谦来破了蜀五屯
刘备就不淡定了,先主传,记载很有意思:
这里推测一下,我猜吧,打下秭归,刘备就准备收手了,后边发生的事,似乎是刘备受到了陆逊的挑衅。
但是拉到全国来看,魏这时有动作了。比如说曹真从西凉前线调回京都,负责东吴方向。这件事和刘备的军事动作孰先孰后呢,不好说,但是魏伐吴的军事准备,我个人推测,刘备应该是知道的。
后边就是夷陵对峙,夷陵对峙如果不是后期陆逊的水陆配合作战,仅就陆地形势来看,完全是一副天荒地老的节奏,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可以大胆的推测,与其说刘备准备正面进攻东吴,倒不如说是在拖住东吴的主力部队。
曹魏当然有自己的小心思,王朗和刘晔就代表不同的战略预期。联蜀伐吴,或是坐山观虎斗。二者都不能说错。谁知道战争会如何进展呢?八月夷陵之战结束,九月就是三路伐吴了。
所以说,我个人意见,刘备伐吴,不可能没有考虑曹魏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曹魏做为自己的一大助力。估计还在打着重演湘水之盟的美梦。
可惜任何战略预想,都要靠最后的战果说话,这一败涂地嘛,就啥都别说了。我感觉对刘备打击最大的不是前军的火烧连营,而是马鞍山之败,这才是完败。
看看是不是少粘了一段
我都是在回复框里回复,这几天发上去总是莫名其妙的少几段,算了,不去管它。
你说的年羹尧呢?
一、关于地域集团。
三国的社会基础并无区别,蜀汉当然也存在宗族豪强。但是由于制度和历史遗留原因,三国各自的情况也有一些区别。蜀书中可查考的军政人物,豪强不多,明显不可能是豪强的不少,寒门居高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魏吴。
这可能与蜀书的写作思路有关,不过从刘备集团的发展轨迹和政策来看,我认为蜀汉豪强势力最小,还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相对小不是不存在,也不是没有影响力。只不过把一些宏观决策归结为地域集团影响的首要原因,甚至削足适履地夸大地域集团的影响,我觉得不太对。当然这不是针对面包叔的,而是说坊间流传有很多这么拿模型往里一套式的论调。
二、关于杀关羽。
古代由于人民组织程度觉醒程度都较低,英雄人物相应的在历史进程中所占比重更大,这自然没问题。
但我觉得吧,说到“英雄人物”对势力的重要性,首先才能上要达到英雄的标准。面包叔举出了几个例子,刘备曹操自不必说,袁绍的才能也不容小觑。相应的我可以举几个无能的例子:韩馥、张绣。
具体到关羽来说呢,关羽固然经略一方,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说他能重新凝聚起荆州势力,或者说他对荆州的凝聚力在刘备阵营中无可取代,这我还真看不出来。
再看孙权砍了关羽的脑袋,同时把关羽俘获的于禁等人一股脑放回曹魏,这种不留后手的行为其实说明一个问题:
孙权当时也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能一鼓作气消灭刘备。
这个错觉吧,我觉得是孙权一系列在后人看来不那么正确的行动的主因。
三、关于刘备的战略目的。
这一点面包叔分析得至为精当。我补充一点看法:
刘备即使能正面击破孙吴,夺回荆州,他也很难在荆州同时顶住魏吴的夹攻。而直接把孙权赶下海呢,这个不太现实。所以夷陵之战的战略目标,必然含有促使魏吴反目,重建孙刘联盟的部分。
刘备也做了点动作。曹操一死,刘备就以吊唁为名派了使节。曹丕却挥舞政治正确大棒,“恶其因丧求好”,“绝使命”。这一点影响了刘备的战略,导致刘备在江北布置了黄权一部,本军营垒式推进,缓攻待变。
曹丕这个决策嘛,我看是少爷脾气发作导致的昏招。坐山观虎斗自然不错,但得让虎斗得激烈一些嘛。
建安二十四年起刘备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即使取得全胜,最好的局面也就是完成隆中对。计算军事经济实力,仍然不及曹魏。中原河北由曹氏经营多年,怎么可能传檄而定。
当然,考虑到曹操的继承人是曹丕,如果让刘备走了刘邦的旧路,成功希望好像还真不小。但曹丕远不及乃父,是他掌权后才彻底暴露出来的。从这个观点看问题,是事后诸葛了。
主席时代利益分配并不是绝对平均。
主席时代的利益分配模式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远不至于说不合适,这由新中国取得的社会建设成就可以证明。
主席时代,确实存在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改开也确实改善了其中一些。可我觉得更多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分配模式优化的结果。
确实是一言难尽……
外部和孙吴搞得僵,内部能把刘备集团起家的班底逼反,也是没谁了。这里多提一句,高调拒绝孙权求婚这件事上一点都没错的。拒绝没错,高调拒绝更是应该。但是,除了这件事,其它地方还是应该搞好关系,少点摩擦。
但话说回来,关羽是什么样呢,不光是我们今天怎么看,还得看孙吴高层是怎么看关羽的,毕竟我们知道一些事,当时孙吴不知道,反过来孙吴当时了解的一些情况,我们今天未必知道。
孙吴对关羽在荆州治理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吕蒙和陆逊的对话,陆逊对关羽的缺点认识得很深刻,但是吕蒙同样指出了关羽的优势。对关羽的针对性计划就是让他麻痹大意:
说这些意思呢,再回到你话
经略一方,出类拔萃,这一点应该没什么异议。
就是说关羽在荆州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只能说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既有荆州人士潘濬和关羽不穆,也有廖化诈死投蜀的事迹,同时孙吴高层也有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的评价,所以嘛,在孙吴杀关羽的考量中,这一点至少是会考虑进去的。
记得的,记得的。
与面包叔讨论想到的话题,因为侧重点不同,单独发出来。
史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臧否人物的记载,这个风气在后汉魏晋时代很盛行。但识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缺乏充分的亲身接触而做出的判断,恐怕准确概率不会很高。当然在史书记载中这类判断往往很准,我认为其原因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不准的,史书也就不会记了。
所以说这种话往往不必太当真。三国志中有个很好的例子,陆逊在指挥夷陵之战期间,对孙权上疏:
然而陆逊对诸将却是另一个口径:
这可以说明一点:这种对人物的臧否,往往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我们读史,过于关注这类言论,是舍本逐末了。
另有一点有趣的,就我的阅读印象(我没做准确统计),三国志中这种记载是吴书最多。是吴书材料来源的问题,还是吴地这种风气最盛,我所不知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老毛也是一样啊。
虽然战略上说美帝是纸老虎,但真打起仗来,还是要想三天三夜的。
底下的将领本来就急着出战,控制他们的躁动情绪才是对的。这恰恰说明陆逊懂得用兵,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给孙权减压给手下加压。别说陆逊了,今天自己在外成家立业,跟父母长辈写信打电话的时候不同样是尽量报喜不报忧么?
当曹操第二次南征,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表明他承认孙权的能力与地位。估计当时他也断定有生之年再难拿下东吴了。
而煮酒时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个人感觉笼络之意居多,虽然曹操视刘备是个难缠对手,但应在汉中之战后才正式承认他的能力与地位吧,否则他不会不采用刘烨的建议提早进占汉中。
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是因为三位君主都雄才大略,尽可能地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各有所长,各有得失,最后大家都无法吃掉对方。而三位君主之后可以说是后继无人,难再维持鼎足之势。
个人看法,汉中之战后,刘汉与曹魏的实力对比应与1948年TG大败胡宗南后的实力对比吧。48年委员长还是有优势的,但也架不住三大战役的失败。而水淹七军后,可以等同于辽沈的锦州之战了,委员长也亲自督战,曹操亲征与这没什么两样,襄樊一失可以等同于辽沈之败,东北不再属于委员长一样,河南也不再是曹魏的了。
刘备是一直打着匡扶汉室、汉贼不两立的旗号与曹操争战的。赤壁前他一直在低谷徘徊,不过十年就位居汉中王与曹操平起平坐。这种上升速度,除了团队,没有土族们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刘备的政治能力比曹操更有优胜的表现。
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么久,后方的异动不断,连荀攸这样的人到最后他都没有放过,证明如果他手里的烧火棒不再利索了,会死无葬身之地的,而孙权后来对他劝进,他都笑着说是架他到火上烤,也证明他的内部没有刘备这边那么团结。
襄樊之战,关羽就算能与曹操打成平手,以曹操的寿命来看,是要走袁绍老路的,天下势必再归刘氏。孙权的结局最好也只能走南越王的老路了。所以孙权这一刻动手合乎东吴的战略取向。
我并不是说,陆逊这样做、这样说有问题。
我只是说把他的话全当真,就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