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从《动物世界》里的苏格兰黑山羊开始 -- 普鲁托
事实上,人类生活的环境和金鱼缸区别并没有那么大。从太阳系的尺寸来看,地球就是一个鱼缸,里面装满了空气(类似于鱼缸的水)。我们就是这个鱼缸里的鱼,靠鱼缸提供的环境生活。它束缚了我们的活动,离开这个环境我们就会象鱼离开水一样死去。至少现在是这样。
同时,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如鱼缸一样被扭曲了,如天空是蓝色的,日出日落的太阳更红等等。但我们并没有对这个扭曲的世界有任何的不适。反而,当有人指出那些更接近“真实”的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我们真的严重不适。
卫星?
据现有的观测,木星有60多颗卫星。伽利略当时发现了4个,称木卫1、2、3、4,又称伽利略卫星。
以地球为参照,月亮是绕地球转,以太阳为参照,地球和月亮等同一体,再以银河系中心为参照,那么太阳系内所有星体都是一体。
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地球对月亮的作用远大于太阳对月亮的作用,地球月亮可以近似为一个孤立体系,不然月亮就没了。
上一帖提到波粒二象性时,e河友提到了泊松的哭笑脸。那这一帖就改从泊松亮斑开始。
在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中,泊松亮斑的发现是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值得啰嗦几句。
西莫恩·德尼·泊松是位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也是光微粒说的铁杆儿支持者。他认为光沿直线传播,在遇到障碍物时只会留下阴影。这完全符合人们的经验和日常观察。
1818年,法国科学院搞了个论文比赛:利用精确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光波动说的支持者菲涅尔根据自己的波动理论向科学院提交了论文。而泊松按菲涅尔波动理论,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认为,应该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放一个圆片,在圆片后面一定距离的地方,会但不只会出现阴影,在阴影中央会有一个亮斑。就是说有的光线会绕过圆片,“照亮”阴影中央。这种现象在当时从来没有人看到过,对人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泊松认为自己在理论上已经驳倒了菲涅尔的光波动说。但,菲涅尔随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泊松亮斑是光波动说的胜利,同时也是数学的胜利。
光的本质经历了各种理论模型,微粒说、波动说、量子说,直到现在的波粒二象说。对于光学现象,如直线传播、成像规律、折射/反射定律、色散、干涉、衍射等,微粒说模型和波动说模型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各有优势。同时又各自进行修补,比如在面对偏振现象时,波动说的支持者提出了横波概念完善波动说,直到麦克斯韦方程集波动说于大成。
而像泊松光斑这样的衍射现象让微粒说受到沉重打击,无论模型怎么修补都显得笨重不堪,逐渐失去了支持者。直到发现光电效应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最后,康普顿散射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到目前为止,光的理论模型就是波粒二重性。不免还是有人会问,当一束光照过来的的时候,它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我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当你看到的是折射、反射、阴影等现象的时候,它就是粒子;当你看到它发生干涉、衍射、偏振的时候,它就是波。
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用什么模型或者说理论蓝图,只要简单、好用。这恐怕是本楼最大的争议了。
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本来是不能统一的-----是波就不能是粒子,是粒子就不能是波。
在以前的实验中,没有发现过任何观测对象,既有波的特性,也有粒子的特性,所以上面的两个概念没有问题。
但是,偏偏对于光的观测,有了二相性。
想起了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思维体操----
在基督教的设定里,神的性质和人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神是永恒的,不变的,不依靠其他外物而存在的。
而人是要死的,有生老病死的,需要穿衣吃饭的。
那么耶稣到底是人还是神呢?
最后的结论和波粒二象性一样完美-----
他是100%的真神,也是100%的真人。
神性和人性统一在耶稣这个位格里面,神人二性“不混合,不改变,不分割,不分离”。
阿门!
相对
我们不知道现实是怎样的,所以凭借模型,但不能将模型等价于世界。
模型是一种世界观。
同意楼主,用的好的模型,就是好模型。但是,要加一条奥式剃刀法则。
有N个样本,模型是用一个解析表达式,比如可以表示为二维平面上的一条直线,(y=kx+b)。其实,也可以用 表达式(比如正弦)来拟合。
这个模型(理论)是为了干什么?
预测世界嘛,构建我们的世界观嘛。
也就是说,预测第N+1点而已
同样,我们可以有无穷多个解析表达式,画出来的无穷多的曲线都可以通过N个点。
此时,应该用奥氏剃刀法则。最简但不能更简。
直到N+1个点来推翻你的预测,或模型。
这也就是波普尔说的东东。
科学上主流一直是逻辑实证主义而不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科学的理论中,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末,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可以举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以下是几个历史上的例子。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测而被证明为伪。几乎经过五十年,才把这个被证明为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后来人们知道,这同一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摈弃这个理论。事实表明,要用一种保护牛顿理论的方式把这种证伪解释过去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二个例子和波尔的原子理论有关,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相符合,即: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核运动。但是根据波尔当作前提来接受的那种经典电磁理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这种辐射将使电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幸而波尔不顾这种证明为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
第三个例子涉及到气体运动理论,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那个理论的创始人明确地承认理论一提出就被证明为伪的情况。当麦克斯韦在一八五九年第一次发表气体运动理论的详细内容时就在同一篇论文中承认,这个理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结果所证明为伪。十八年以后,他在评论气体运动理论的后果时写道:“有一些和我们现今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一致因而无疑是使我们感到满意的,但是也还有一些却很可能会把我们从心安理得的状态中惊醒过来,而且也许会把我们最终从一向借以获得庇护的全部假说中驱赶出来,使我们进人成为一切真的知识进展前奏的那种彻底自觉的无知境界。”运动理论内部的一切重要发展都发生在那次证伪之后。又一次幸运的是,这个理论并没有因为被气体比热的测量证明为伪而被放弃,而朴素证伪主义者至少会被迫坚持认为要放弃的。
逻辑实证主义,而不是证伪主义才是科学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主要方法。奥式剃刀法则的无必要不添加,其实也是对科学本质是寻求解释客观世界最简单的理论之注解。地心说被日心说代替其实也是因日心说理论(模型)更直观简单,波粒二象性这种理论还是过于复杂,如能证实粒子就是以振荡波方式存在的话,是一种理想的解释。
而虽然假设本身不是事实,但需要以事实为基础,那么参照系选择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说白了,不要太把理论模型本身太当回事,不符合客观存在的结果不能证实就是猜想,客观事实秒杀一切理论模型。
在复杂系统中,逻辑未必是鲁棒的。
只有隔离出来,才能得到清晰的因果链。
比如数学,它只需要公理,但公理这东东是对的吗?
倒过来说,只有实证反例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以完善,修正模型。
当然,模型的生存与消亡,只是跟学霸及其拥趸的寿命相关,呵呵。
至于波普尔,是否主流我不知道,但是他的方法会更鲁棒。
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亦即假如自然规律是上帝创造的,那他自己是不是要遵守这个规律?
在原子微观尺度,现在可以做的只能是如何去描述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相关的定义目前都只能是一种假说,如此才不会禁锢人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