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光阴的故事 ----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 -- yizhu
原版MTV一度被禁
越听越好听。听一辈子也不厌倦。
只有罗大佑,可以让我听一生一世。
告别的年代 分开的理由
总不须诉说出口
【罗大佑】告别的年代
年轻的时候,听《告别的年代》并没有什么感觉。那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对未来抱着无限的希望,相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18岁离开父母去上大学时,我是那样的兴奋,如出笼的小鸟,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大学毕业后去国离乡,我依旧满心憧憬,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年轻时,我们不知道离别的伤痛,以为一切还在原处等待,当我们回首时,还可以再来。
人到中年,发现离别才是人生的主题。当我们离家,我们告别了父母;当我们毕业,我们告别了校园;当恋情结束,我们告别了爱人;我们告别少年,告别朋友,告别青春。原来,我们处在一个告别的年代。
那年回国,我与初中的好友相聚。我们有近二十年没有见面,当年离开时,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分别那么长时间。两个小时里,我们热烈地回忆儿时的往事,补充这些年缺失的记忆。分别时,我们相约每次回国都要再聚。可是,还没等到我再次回国,就收到了她生病去世的消息。我们没有告别,就已经永不再见了。
今天去找同事讨论问题,才发现他刚收到终止工作的通知。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待过一段时间,颇弹得来,常常互相嘲笑,一起吐槽。告别时,除了一声珍重,一个拥抱,我已不知该说些什么。虽然说要保持联系,可我知道,以后再见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每次看Oscar,才发现,咦,原来今年有这么多人离开。这几年看新闻,总有曾经喜欢的作者离世,陈忠实,汪国真,余光中,还有近期的金庸。。。
而今,每次回国,告别父母时都在恐惧,怕是最后一面。和朋友小聚,最后曲终人散,各奔东西。是不是,一切都是为了告别的聚会?
当年,我们告别母体,一个人来到尘世间。最终,我们会告别所有的一切,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在这个告别的年代,我们生而孤独,死而孤独。
(To be continued)
(罗大佑 告别的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upxIgHnBg)
******
人生的主题(三年前的感慨)
第一次听到萍聚这首歌时,是在大学毕业前夕。那时候一切尘埃都将落定,功课已经很轻松,我常常一个人在饭后去未名湖畔散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突然从学校的广播里传出这支歌,‘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 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一听之下,如遭雷击,整个人都痴了。
大学毕业后,大家各有去处。今年是毕业20周年,20年间,我再见过的大学同学屈指可数。除了大学好友见过几次面之外,剩下的都是匆匆一聚,又各奔东西。
同样的还有高中时代,我们曾挤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共同度过了三年。从清晨直到夜里,有时候下了晚自习,熄了灯后,我们还要点上蜡烛继续学习。偶尔秉烛夜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毕业之后,我们只有在寒暑假才能聚上一次。平时保持联系的,只有要好的几个朋友。有许多同学,自从毕业之后,我就再没有见过。
而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因为去处不同,绝大多数已音信全无。现在能记起来的,也只有当年交好的和印象深刻的几个了。
三年前,我在工作单位结识了两位要好的朋友。每天中午吃完饭后,我们三人就相伴去散步。沿着渥太华河畔的小径,我们边走边聊,工作,孩子,家庭,无所不聊,一边嘲笑对方,一边被对方嘲笑。那是我们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总以为我们会在彼此嘲笑中一直走下去。可去年,一位搬家去了温尼伯( Winnipeg),而我又换了工作,于是,三人行顷刻间烟消云散,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常常想,我们就像一叶浮萍,在生命的长河里短暂的聚集在一起,而后又随命运的波浪散去,长久的分离,不知何时再聚。
小时候,总是渴望离开家,像一只小鸟,振翅高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15岁离开家去上高中,然后上大学,出国,我离父母越来越远。以前还有寒暑假,出国后忙着学业,家庭,孩子,竟好几年才能见上一面。不知不觉间,父母已经老了。原来我在父母跟前只相聚了15年。
直到现在,我才领悟,原来离别才是人生的主题。少年时,我们要告别父母去求学,工作,去探索征服外面的世界;每一次毕业,朝夕相处的朋友们都四散飘零,难得再聚;后来我们成家生子,而后儿女们长大也会离巢远去;父母终将会先我们而去,即便是相伴一生的爱侣,也总有一个会先走一步。原来人的一生不过是经历一次又一次告别,然后等待下一次相聚,直到我们告别这世间的一切。每每想到此处,总是不胜感伤。
所以,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吧,珍惜每一次相聚。毕竟相聚总是短暂的,只有离别是长久的。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追忆里有我有你。
文字里,基本上我与楼主应该是同龄人,甚至更老一些。
第一波台湾民谣来袭时知道罗大佑、叶佳修侯德健,但当时信息实在太闭塞了。童年也是听成方圆的,当然也是删了诸葛四郎的。光阴的故事于我是个小传奇,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被整片巜搭错车》的插曲感动着。
上高二,某天夜里,一个死党在收听《为你歌唱》-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孙越主持的节目时,紧急录下了半截,正好是第二段中间到结束,当时瞬间被击中了,正是无病呻吟的岁月啊……
以后的几个月里几个同党为凑岀整首歌词都疯了,在有狗歌和度娘的今天是很难想象我们的艰辛。实在没辙只好自己照第三段样式自己填了几句(当时不知道前面还有一段)
转机出现在暑假,当时的少年文艺中的一篇文章点到了其中的一句歌词,于是,我,中国七八线小县城的中学生,斗胆给作者一一一复旦大学二年级一个学生写信求歌词。结果不错,两个月后得到完整的歌词。
想当年过于高亢、独特,后来就不行了的
一个是蔚华,曾经的中央台主持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摇滚歌手(也有评价认为她似乎是避免成为摇滚歌手),论大气高亢可能要比韦唯还厉害,后来90年代中后期自己的专辑里唱的就上不去了,风格完全和最初180度转向。就像是高旗同超载划等号一样,蔚华是呼吸的代名词
另一个是灌篮高手的一个主题曲,名字好像是《我只注视着你》什么的,声音也是相当的高亢、独特,歌手后来也不能像是当年一样高亢了。
前两年火了一把的指南针的罗琦,似乎保持了当年的风格。当然就像蔚华之于呼吸、高旗之于超载一样,罗琦名声似乎压过了指南针
那像现在,想查什么就百度,Google一下。
可是,也没有当年苦苦追寻的乐趣了。
有时候像,如果我没有买到那本书,没有读到光阴的故事,会不会错过罗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 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这支歌我早就听说过,直到前几年才真正听到。
听《亚细亚的孤儿》,最佩服的是罗大佑驾驭文字的功底。“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两句话刻画出了一个恐慌无助的孤儿形象,“黄色的脸孔”则强调了“亚细亚”的属性,“红色的污泥”是不是血迹?“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则是萧瑟的背景。因为是孤儿,所以“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受到了欺侮,想不明白“那解不开的问题”,只能“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眼泪在无言中抹去”。最后,只有一遍遍地追问,“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还有罗大佑对这首歌的处理,歌声是舒缓的,压抑的,没有怨愤,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可是在平静下,却能体会到无言的伤痛。不是哭天抢地才能表达痛苦,在黑夜里一个人流泪才是真正的伤心。
有时候,站在台湾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也特别理解他们。当年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记得少时曾无意中读到过一句诗,一位清廷官员离台时所作,“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那样悲愤,记到如今。)50年后,日本战败,又把台湾还了回来。而中间,没有人问过台湾人是怎么想的。当国力弱小时,像割肉一样把台湾划出去求生;国家强大了,又想把它收回来,以彰示国力。台湾人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几个人在乎,也无怪他们要哀叹自己是“亚细亚的孤儿”了。
即便是同情理解台湾人民,难道就会支持他们的主张吗?NO!NO!NO!当然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台湾不过是大国博弈的棋子而已。棋子的想法,没有人关心;棋子的悲喜,没有人在意!
前几年,中国在联合国否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时,记得新闻中叙利亚代表焦虑,无奈的神情,等待别的国家来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分。少年时读《世界五千年》,记得亚述王国(Asia 就来源于此)攻占大马士革。几年过去,还有多少人关心叙利亚人民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千年的名城是否已变成废墟?
还有阿富汗,日不落帝国的时候被攻占过(福尔摩斯初见华生,就问他是不是刚从阿富汗归来),苏联军队撤走了没几年又来了美国大兵。阿富汗人民招谁惹谁了?
前些年马其顿独立建国,周围的国家反对这个名字,亚历山大大帝千年余威,至今尚存。曾经和一个来自马其顿的同事聊天,她说,“我们曾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现在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差点保不住”。
一百年前的巴黎和谈,中国作为战胜方却任由强者分配,把山东从德国分给日本。自己没有实力,就不要妄想公平的待遇。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正义和平等也是。
年少时听爱国歌曲,同样是9.18之后的作品,我不喜欢《松花江上》,太软弱,只有哀叹,没有反抗,不如《义勇军进行曲》有血性。现在想来,那是因为中国人多,可以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可是,当实力悬殊时,真要拼死反抗,是不是以卵击石,会不会亡国灭种?(认清自身,认清形势是多么的重要!)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就,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想法。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该做什么选择?是屈辱地活着,还是壮烈地死去?甚至更惨,想要做奴隶而不得,唯一的区别是站着死,还是跪着死?
就像台湾,就那么大地儿,就那么多人,能怎么办?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只能“在风中哭泣”,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这是什么道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强大的国家,有能力的人,有话语权,行动力,自由度要大得多;而弱小的国家和地区,平庸的人,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低头,妥协,这是生存的艺术。
(To be continued)
(罗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aaSn0TAQ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qhfVBjeso)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五】东方之珠 ---- 写给一个城市的情书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罗大佑】东方之珠
写文时查资料,才发现有3首不同的《东方之珠》。乘机欣赏了一下以前从未听过的那两支《东方之珠》,发现还是喜欢罗大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相信也是流传最广的。
《东方之珠》就像是罗大佑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其中有思念,有爱恋,有担忧,有祝福。一开始是慢慢地由远及近,“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越是接近,越是忐忑情怯,所以才发问“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然后靠到近前,深情凝望并感叹东方之珠的美丽,“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诉说自己的爱慕和誓约,“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最后是拥抱入怀,回首往昔,彼此依偎,互相取暖,共同向前,“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这几句被反复吟唱,是对东方之珠的深深爱恋,切切关心,以及无限的祝福。
有说《东方之珠》是香港版的《亚细亚的孤儿》,我是不同意的。《亚细亚的孤儿》是悲情压抑的,那种切肤之痛,不身在其中是很难体会的;而《东方之珠》则是温情浪漫的,有关心,有祝福,却是外人的角度,受众就多了。香港人接受并喜欢这份善意,非香港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好感。《亚细亚的孤儿》的接受度可比《东方之珠》窄得多,你能想象罗大佑去CCTV唱《亚细亚的孤儿》吗?可是《东方之珠》不仅香港人唱,大陆人也唱,在中央电视台唱,在回归仪式上唱,在纪念晚会上唱。有歌如此,罗大佑绝对可以自傲。
每次听《东方之珠》,都忍不住在心里赞叹:罗大佑真是有才啊!才子的情书里随便写几句,就让人意乱情迷,芳心暗许;就像美女一个无心的回眸,就叫人魂不守舍,辗转反侧。而我们普通人,心里再如何汹涌澎湃,却爱你在心口难开。(为什么想起了阿Q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
如果不是歌中指明“香江”,其实《东方之珠》也可以唱给上海。香港和上海,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为被划为通商口岸,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国家的沦陷,而成就了两座城市。真是世事难料啊!
有时候想,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端,从林海雪原到碧海蓝天,又何尝不是东方之珠呢?五千年的海风啊,吹着我们不变的黄色的脸和黑色的发。
曾经,大陆人是仰望香港的。香港的繁华,好像望尘莫及。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歌曲都曾在大陆风靡一时。我没有追剧的习惯(实在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我看过很多香港电影。在多伦多的时候,有家多元文化电视台,每周六晚上放两部电影,我颇补了一些功课。香港的电影讲究娱乐至死,表演夸张虚浮,看多了都是一个味。那些黑帮片,警匪片,赌片,恐怖片,无厘头搞笑,我都不喜欢。印象深刻的都是剧情片,周润发的《等待黎明》,《秋天的童话》,刘德华的《投奔怒海》,还有讲母女关系的《飞越黄昏》。记得《笼民》,下层人民的生活,拥挤,吵闹,没有衣衫鬓影,都市浮华。还有一部《港督最后一个保镖》,是政治搞笑片,有个女政客叫“中方安心”,嗲嗲地叫民主党首领“猪明哥”,笑坏我了。我看过的最后一部港片,大概是《无间道》?
曾经,香港人看大陆人就像是乡下的穷亲戚,叫“表哥”,还管去香港讨生活的大陆女子叫“北姑”。曾经,香港的货车司机就可以在深圳买房子,包二奶。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有多少香港人在大陆讨生活?香港的旅游业,零售业,是不是全指望着大陆客?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繁荣与衰落,正如每一个王朝都有崛起与覆灭。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
(To be continued)
(罗大佑 东方之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qlkIPyPV0)
我听歌比较在意韵味与伴乐的气势。
比如东方之珠与亚细亚孤儿两段之间的磅礴与激昂以及东方之珠的伴唱---热血沸腾啊!
最开始听罗大佑光阴的故事---发黄的照片古老的心,以及褪色的圣诞卡---当时不知歌名,只是觉得沧桑;后来听乡愁四韵,好像在诉说逃离大陆那一代人的感受;直到---远攀入云层里的喜马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北望孤独冰冷如西伯利亚,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才品味出在台陆人的五味杂陈---
陆客返乡,投资,定居,喜马拉雅填平了台湾海峡的那一道浅水
于是,大佑也没啥可唱啦!
一个时代过去
仅剩怀念!
也好!
其实,台湾艺人作品中散放出的悲凉、凄美、伤感,以及寄寓食色-爱情的焦灼无奈---早已预示过台湾的前景不妙,到周董那里,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含混。
大陆前三十年的激扬奋发也落寞到后三十年的浅酌低唱。但是,大陆文明的后发优势台湾不可比拟。
听汪峰的‘存在’--有些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些人笑着,却饱含泪滴--够低沉吧,但是,中间那些不屈不挠却提神提气,这种劲头与奔头,我在台艺中难寻
我相信中华文明,
就像相信我自己
台湾已败!
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