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之二) -- 林容小号

共:💬58 🌺52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之二)

时隔一年的更新,这一年家里遇到各种事,最后这一季度才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一点东西。虽然在西西河呆了十多年,但还是搞不懂这个排版,大家将就着看吧。

第一集在这: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385033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马老”

1840年左右,青年黑格尔派的激进分子着实不少,譬如研究神学的鲍威尔兄弟,研究历史的卡尔·弗里德里希·科本,写政治文章的鲁滕堡,政论家莫泽斯·赫斯和擅长办报的卢格等等。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里面年纪比大多数人都小,然而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不俗的谈吐,大家都称呼他“马老”。后来又因为马克思长得比较黑,所以家人也称呼他“摩尔(脸黑的人)”,恩格斯因为参加过军事指挥,因此被马克思的女儿称为“将军”。至于为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留了大胡子,因为当时这是革命者的象征。下图是油画《博士俱乐部的年轻人》。

点看全图

受到尊敬是很好,但是毕业了,就要独立自主,就要赚钱养活自己,马克思也不例外。上一集已经说过,由于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朋友——布鲁诺兄弟把柏林大学神学系得罪的非常彻底,以至于几乎全德意志大学的神学系都开始声讨布鲁诺兄弟,马克思跟着吃挂捞,进大学执教的路子算是泡汤了。

这时候马克思只好去找青年黑格尔派的老大哥——阿尔诺德·卢格。

卢格同志早年参加革命,他比马克思大16岁,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由于在德国大学搞学生运动,结果在普鲁士的监狱蹲了6年,出来之后跑到德国东部的大城市德累斯顿办了一个叫做《德意志年鉴》的杂志,专门怼普鲁士政府。这份激进的杂志很对马克思的胃口,于是1841年开始,马克思开始和布鲁诺·鲍威尔等人一起给这份杂志撰稿。可以说,卢格是马克思走上政治道路的领路人。

1841-1842年期间,刚刚毕业的马克思辗转于特里尔、科隆与波恩之间,并且常去布鲁诺·鲍威尔那里,布鲁诺·鲍威尔在给他弟弟的信里道:“马克思已经回到这里了,最近我们一起出去到广阔的乡村,再一次享受了所有美丽的景色。这次旅行太精彩了,我们与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在哥特斯堡租了两头驴,骑着驴子,我们疯一样地绕过小山,穿过村庄。波恩的社会名流像往常一样惊愕地望着我们,我们欢呼,驴子高鸣。”请注意,在西方骑驴可不是什么掉价的事,毕竟耶稣也是骑驴进的耶路撒冷。

说句题外话,上文提到的哥特斯堡在地图上没找到(德国的堡实在太多了!),不过很可能是波恩南部小城巴德·哥德斯堡。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这里通过了《哥德斯堡纲领》,标志着该党正式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个党有着百年的历史,产生过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工人运动先驱,也有诞生了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等国际共运历史的传奇人物,当然也产生过伯恩斯坦和考茨基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下面是哥德斯堡的网图,据说在德国古堡中排名第78,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回事。

点看全图

网上还有一幅哥德斯堡的油画,看起来更有意境一些,也说明这个古堡损毁好久了。

点看全图

青年黑格尔派的政论家莫泽斯·赫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很高,他说“请你想一下,即使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为一个人,我着重说一下,是结合,而不是混杂在一堆,那么,你面前就会出现马克思博士。”

1841年7月,马克思在波恩期间,深入研读了另一位青年黑格尔派名人写的一本名叫《基督教的本质》书,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路德维希·安得列斯·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学生,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中学政治课上令人头疼的大魔王之一,其人之名如雷贯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厦是构筑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的,两者缺一不可。青年黑格尔派在最初接触到费尔巴哈著作的时候,大家应该是非常震撼的,恩格斯形容“那时候,我们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摘录几句,大家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

3.自然界(包括人在内)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费尔巴哈作为一位专精批判基督教的大佬,给当时的马克思的影响和震撼是相当大的,不过毕竟是马克思,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费尔巴哈唯物论中的形而上学和机械性,并在三年之后写出了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第一份正式工作——《莱茵报》编辑

1842年,莱茵省的新兴资产阶级在科隆主办《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这份报纸是为莱茵省工商界服务,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容忍《莱茵报》,主要是为了让它和《科隆日报》抗衡,《科隆日报》代表的是极端天主教观点,结果由于有了马克思的参与,《莱茵报》逐渐成为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对派的机关报,这是德意志君主专制政府始料未及的。

可见当时德意志的政治生态真是复杂,宗教势力、专制统治,商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当时的德意志产生了多个思想家和主义主张。当然,这也是德意志的民族特性使然,毕竟德国人自己都说“法国拥有大地,英国拥有海洋,而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

当时《莱茵报》的撰稿人很多都是青年黑格尔派人士,譬如鲍威尔兄弟和鲁滕堡。马克思大约在4月份也开始为这个报纸写稿,这马克思第一次开始涉足政治经济领域问题,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对林木盗窃法的抨击。

这是当时莱茵省的一个法令,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地主的利益,禁止穷人盗窃林木、禁止狩猎和放牧。《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的开头,特别展示了这一事件,穷人们在树林里捡掉落的树枝,结果被德国骑警一顿乱砍,来不及跑掉的就被杀了。针对这事件,马克思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穷人辩护,认为捡拾枯枝不是盗窃,这是穷人生存的权力。而这件事也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下面是电影的一个画面。

点看全图

顺便聊几句电影《青年马克思》,虽然叫做青年马克思,不过这类电影的主角永远有两个,另一个就是“第二提琴手”恩格斯。这部电影将18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活动演绎的很生动,不过仍然推荐先看看马克思传再看这部电影,否则里面关于马克思和蒲鲁东、魏特林、鲍威尔兄弟和卢格等人关系会让人头大。这是一部有一定入门难度的关于马克思早期革命活动的电影。

譬如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恩格斯的父亲对恩格斯说:“你的弟弟妹妹下周就要受坚信礼了,你要不要一起?”,当时的无神论者恩格斯给了他老爹一个否定的回复,恩格斯的老爸可不像马克思的老爸,有着“宗教狂热”和“资产阶级狂热”双重属性的老头把恩格斯给骂了一顿。

点看全图

而坚信礼是啥玩意?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之前是没听过的,不过可以搜到。这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一般是17-18岁时候,受过洗礼孩子再接受的一种宗教仪式,目的可能是确定宗教信仰的意思。电影中的恩格斯已经是无神论者了,自然不会参加了。

实际上,根据萧灼基老先生写的《恩格斯》传记载,17岁的恩格斯在家乡是接受过坚信礼的,而且那时的小恩还是很相信宗教这一套的。

但是电影这么演也是没毛病,因为这已经到了1845年,恩格斯早把宗教那一套抛到九霄云外了。恩格斯自己说:

“一星期前,我的弟弟和妹妹二人接受坚信礼,今天全体亲族都要吃圣餐,——圣体发生了效力,今天早上我家老头那种宗教徒的难受的面孔到处出现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30—32页​(翻看马恩全集确实很令人头大)

到了1842年10月,马克思收到莱茵报股东的委托,成为莱茵报的编辑,写稿写成编辑,颇有几分后市炒股炒成股东的范儿。上任不久,一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叫做《总汇报》的报纸抨击马克思是普鲁士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立刻回击:1.肯定共产主义思想有存在的理由。2.在现在的时代实现共产主义还是空想。3.本人对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知之甚少,需要不断地和深入地研究。于是马克思开始看傅里叶、圣西门和欧文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

看到这里,我想说《总汇报》干的漂亮!果然是大资产阶级的猪队友,无产阶级的神助攻,如果没有《总汇报》的乱怼马克思,没准马克思还不会那么早就研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没准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也不会诞生,没准也就没有我这个读书笔记了。

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编辑,一方面同情底层人民利益,另一方面采取务实的办报方针,这样就与原来那些青年黑格尔派的朋友的走的越来越远了。鲍威尔兄弟等人组建了一个叫“自由人”的组织,比较能自我吹牛,写的文章语言空洞,言之无物,人称“清谈共产主义”,马克思作为实践论哲学观点的拥趸者,当然看不惯,在1842年底,马克思与曾经的好友布鲁诺·鲍威尔绝交。

看到这里再说几句题外话,清谈这玩意在西晋就有了,代表人物是“信口雌黄”的王衍,这老兄天天胡扯淡,居然最后位列三公,不过就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还不干实事,导致“永嘉之乱”爆发,西晋统治集团不得不衣冠南渡,统一刚不久的中华又分裂了。后来东晋将领桓温攻占洛阳,看到旧都衰败景象,说了一句"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王衍自己下场也很离奇,王衍兵败,被石勒俘虏。石勒和他聊天,王衍说自己从年轻时起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石勒说你当我傻么,你都位列三公了,还说什么不参与政事?石勒考虑到王衍确实位列三公,年老体衰,不忍其刀刃加身,于是推倒一堵墙把王衍压死了,囧。

马克思在莱茵报当编辑的期间帮穷人说话也就罢了,关键是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的政策,这就让容克封建地主阶级忍无可忍,普鲁士政府下令让马克思离开《莱茵报》。于是1843年3月,马克思不得不辞去《莱茵报》编辑职务。但普鲁士作为当时欧洲三大老牌专制帝国岂是浪得虚名,深知斩草要除根,于是两周后,《莱茵报》被停刊了。

顺便说说另外两个老牌专制帝国是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当时处在罗曼诺夫王朝时期,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大家都挺熟的,一家子被专政的整整齐齐。

奥匈帝国的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当政,这个家族在欧洲名气太大了,盛产各种公主,连拿破仑的第二任妻子都是这个家族的,这婚事是奥匈帝国首相梅特涅操办的,梅特涅作为欧洲十九世纪上半期专政统治的象征在共产党宣言引言的第一段就有露面,后文会提到。

啥,有人说,还是对这个哈布斯堡王朝没印象,那个,《茜茜公主》你总看过吧,没看过的去看看,这位来自巴伐利亚的美女是奥匈帝国最出名的皇后,她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世容颜可是一点都不夸张。下图是茜茜公主的画像。

点看全图

以及非常复杂的、每个图样都含义的奥匈帝国纹章。

点看全图

1841-1843年的工作,让马克思接触了共产主义,开始研究经济利益,认识了普鲁士封建政府的反动性,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立场,这些都促使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不过,当马克思放下《莱茵报》工作的时候,还有一件大事需要他,那位名叫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的女士等他很久了。。。

土鳖抗铁牛中。。。

关键词(Tags): #马克思 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通宝推:花棍舞,普鲁托,三笑,乃力,吴用,diamond,胡一刀,江南愿,桥上,阴霾信仰,澹泊敬诚,红军迷,删ID走人,ccceee,须弥一芥,唐家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说催更就更新?。。。那我更新好了:)

最近忙着打理公众号,我的公号申请多年,在发了十多篇文章后,最近终于被批准为原创作者了。

家园 【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之三)

谨以此系列笔记,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诞辰202周年和200周年。

谨以此系列笔记,为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做一点微薄贡献。

----------------------写在前面的话----------------------

一、容克大小姐与平民思想家

1843年,25岁的马克思和燕妮(主要是燕妮)终于克服家庭、社会的各种偏见和非议,走进婚姻殿堂。虽然马克思还算年轻,但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女士已经29岁了,这时距离两人订婚已经过了7年。

以犹太平民身份迎娶普鲁士的贵族小姐,这在十九世纪的德国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一般(放在现在也是如此),然而马克思却做到了。

点看全图

马克思,犹太平民律师家庭出身,祖上一直做拉比(拉比是啥,详见前面第一集的更新)的,不帅,略黑,思维敏锐,但刚刚丢了工作,手头积蓄也不多。

燕妮,古老贵族的男爵世家出身,她的父系,尤其是母系家族是显赫一时苏格兰贵族,她同父异母哥哥斐迪南是标准的容克贵族,也是燕妮婚姻的主要阻挠者,燕妮本人相貌没的说,是特里尔最美的姑娘,她比马克思还要大四岁。从当年留下的照片来看,燕妮和她三个女儿颜值确实极高,下图是燕妮,大女儿燕妮,三女儿爱琳娜和二女儿劳拉。

点看全图

按理说,这两人的条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起的,燕妮最终选择马克思,一是两人是邻居,从小是一起长大,套用李白的话来讲,就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特里尔,两小无嫌猜”。二是她本人是一个反对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的“叛逆女孩”,三是马克思确实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令人折服,四是双方家长关系很好并有意撮合。关于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看到了几个小故事。

先是写情书。马克思给燕妮的情书有一句“Ich liebe dich”。燕妮在回信里,也回了一句“Ichhabe dich lieb”,查查德语字典,两句都翻译成“我爱你”,不过前一句是真正的我爱你,后面一句相当于说“我也(像喜欢亲弟弟那样)喜爱你”,这说明燕妮最初是婉拒了马克思。(本人德语只会几个单词,如有错误,请大佬指正)

马克思第一步情书表白败北,按说自信不足的人就该后退了,不过小马还有第二手策略,他采取迂回战术。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是马克思的好朋友和中学同学,关系不是一般的铁,埃德加尔也是威斯特华伦家族少数几个支持马克思和燕妮婚姻的人。马克思的姐姐索菲亚和燕妮也是同学兼好友。马克思平时没少让这些人为自己在燕妮面前美言,进而发展到让二位夹带情书。

另外,马克思的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和老马小马一家关系都很好。路德维希从小看着马克思长大,马克思曾在自己博士论文献词中很是赞美了对这位未来的岳父。于是乎,燕妮身边的人都开始称赞马克思的优秀,极大地影响了燕妮的观感。

最后一步是写情诗。燕妮的父亲就是个文学青年,燕妮遗传了父亲的特质,是标准的文学女青年,能够背诵大段的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诗歌。马克思主业是思想家,诗歌也是能写的,他为燕妮写了三本诗集(《爱之书》(一、二)和《歌之书》),随便摘录一段:

我要用你替自己建造宫殿,

建一座美妙的歌声的天堂,

我要为你揭示无数的形象,

我要带着你飞向人间天上。

好吧,马克思的称号很多,但是写诗确实是业余,但是情诗这东西受众唯一,燕妮喜欢就好。

通过阅读几个不同版本的燕妮传,我个人感觉燕妮选择马克思的根本原因在于燕妮自身的革命主义思想。

她出生于十九世纪前叶,正是封建专制主义开始腐朽没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上升发展、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她所在德意志莱茵省是各种进步思想的交汇地,在时代革命的种子在燕妮头脑中生根,最终成长起来,并促使她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决裂。

然而由于那个年代德意志妇女政治地位低下,使得燕妮最终要选择一位具有相同价值观的革命主义者作为终生伴侣,这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燕妮结婚后,常常跟着马克思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然而她对待家庭默默付出,对待爱情忠诚不渝。

她的一生也是十九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缩影。

二、马克思的蜜月

1843年6月至9月底这一段时间是马克思和燕妮的蜜月期,这也是马克思一生中难得的轻松惬意的时期,《燕妮传》中这么写道:“我们从克罗茨纳赫经过爱贝尔堡到达莱茵普法尔茨,然后经过巴登巴登又回到克罗茨纳赫,在那里一直住到9月底”。

克罗茨纳赫距离特里尔市约50公里,燕妮在这里定居的原因是躲避她那个在特里尔的讨厌的哥哥斐迪南,斐迪南是标准德国容克贵族,各种反对马克思与燕妮在一起。

虽然我没去过德国,不过看介绍,德国风景最美的地方之一要数宾根和波恩之间的莱茵河谷(中莱茵河地区),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城堡和宫殿鳞次栉比,是整个欧洲最伟大和古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莱茵河浪漫主义的缩影。

点看全图

克罗茨纳赫、爱贝尔堡和莱茵普法尔茨都在宾根附近,这里也是德国传奇女先知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活动的地方。随便找个图展示一下莱茵河谷的景色吧。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我手头的各种马克思传记出版年代都太早了,譬如梅林的《马克思传》是1973年出版的,《燕妮传》是1981年出版的,这就导致许多德国地名的翻译不统一,让人看地图看的头大。好在现在搜索方便,我试着在地图上重现一下马克思当年的蜜月路线,希望这个“德国红色蜜月之旅路线图(未实勘版)”能帮到大家:)

点看全图

1.克罗茨纳赫: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德语:Bad Kreuznach)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县的首府,位于纳厄河畔,山清水秀。这里是马克思蜜月的起始和结束地,如下图。

点看全图

2.爱贝尔堡:埃伯恩堡(德语:Ebernburg),是个小镇,和克罗茨纳赫很近。

3.莱茵普法尔茨:(德语:Rheinland-Pfalz)位于德国西南部莱茵河中游,首府美因茨,这里燕妮写的很笼统,只好暂时认为马克思是在美因茨。这里有一个叫做约翰内斯-古登堡的名人,估计大家历史课上都学过,他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下图是纪念他的博物馆。

点看全图

4.巴登巴登:(德语:baden baden)位于黑森林西北部的边缘,黑森林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和著名的旅游和度假胜地,也是《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灰姑娘》的发生地。

为啥叫黑森林呢,因为松树和杉木众多,远望时呈黑色而闻名,雪景更是迷人(如下图)。

点看全图

顺便说一下黑森林地区在巴登符腾堡州,和在德国中部的黑森州(Hesse-Darmstadt)不是一个地方。

不过马克思度蜜月也和别人不一样,他在克罗茨纳赫找来了几十部书籍,研究法国革命、法国历史、英国历史和阶级斗争,同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并做了200多页的笔记,史称《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个留着下一次更新再说。

土鳖抗铁牛ing。西西河的排版太麻烦了,另外我在申请认证会员,请和友帮忙给投个票。

https://www.talkcc.net/recent/12

通宝推:澹泊敬诚,袁大头,吴用,心远地自偏,桥上,西安笨老虎,须弥一芥,唐家山,
家园 一个小 typo,瑕不掩瑜。见内

二、马克思的蜜月

1943年6月至9月底这一段时间是马克思和燕妮的蜜月期,这也是马克思一生中难得的轻松惬意的时期,《燕妮传》中这么写道:“我们从克罗茨纳赫经过爱贝尔堡到达莱茵普法尔茨,然后经过巴登巴登又回到克罗茨纳赫,在那里一直住到9月底”。

此处应为1843 年.

请继续发文,很喜欢看!

家园 公众号名字叫做林容小屋
家园 【原创】《马克思传》读书笔记(四、《导言》出世)

继续写笔记。本期开始,逐渐进入原著世界,我尽量不写的太枯燥。

马克思度蜜月期间也没闲着,他在克罗茨纳赫找来了几十部书籍,研究法国革命、法国历史、英国历史和阶级斗争,同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并做了200多页的笔记,史称《克罗茨纳赫笔记》。

为什么说燕妮是马克思的革命伴侣,就是因为蜜月读书这事放在一般女性身上早就掀桌了,燕妮不仅不抱怨,还能做到不打搅马克思看书学习。下图是动画片《领风者》中的马克思与燕妮,这部动画在B站有,内容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活(虽然马克思的色号浅了点),建议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点看全图

一、《导言》出世

马克思又以《克罗茨纳赫笔记》为基础写出了经典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言》是马恩选集的第一篇。

马恩选集的注释写道“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统一的原理。《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点看全图

所谓的法哲学,是指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问,这篇《导言》就是要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观点。

在知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导言》的专业分析文章,我也不照本宣科,就从初学者的角度谈谈自己肤浅的理解认识,以此告慰我当年睡过去的一节节政治课。

这篇文章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德国的宗教,批判德国制度,同时分析了哲学与革命的作用,分析了德国革命的阶级基础,指出德国革命的最终需要无产阶级实现。

这时的马克思文章的受众还是德国人,而在四年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他和恩格斯就将范围扩大到全世界无产者。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一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示范了

相对于《共产党宣言》来说,要彻底读懂这篇文章,需要对德国宗教改革、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有初步的了解。这篇文章的用了很多否定和双重否定句式,还要求读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囧!)。

但是这篇文章依旧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一颗明珠,她的光辉夺目是不掩于诸多典故和思辨文字的。这篇读书笔记与之前的三篇不同,分析的文字要多一些。

二、《导言》中对于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说:

德国历史自夸有过一个运动,在历史的长空中,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是这个运动的先行者,将来也不会是这个运动的模仿者。

这个运动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16世纪前期的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对于德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促使天主教分裂成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兴起。

同时由于马丁·路德将原本用拉丁语写成的《圣经》翻译成为德文版,也促进了德国教育的发展和文字的统一,他在德国人民心中地位很高,仿佛中国的孔子,德国人称:“天不生路德,万古如长夜”。

纵观整个西方宗教史,宗教改革运动确实可以称得上影响巨大,空前绝后,马克思的分析评价是很准确的。下面是个马丁·路德的形象,当年德国的僧侣貌似就是这种锅盖发型。

点看全图

当然,马克思基于自己的世界观,用一段充满辩证法光辉的排比句提出了自己对于宗教改革的看法,记录如下: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的思辨体文章看着令人头疼,不过这一段批判句式真是畅快淋漓!

这段话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建议背诵,简直是装@#¥&哔神器。

在马克思看来,发生在300年前的宗教改革确实有进步意义,然而在19世纪上半期,宗教再次成为了束缚德国人思维和行动的枷锁,深受费尔巴哈宗教观影响的马克思说: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这里,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从那以后,是否坚持无神论成为检验共产主义信仰的一块试金石。

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精神鸦片可并不止宗教一种表现形式。

再多说几句,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是不能信仰任何宗教的。

1991年1月28日,中组部发出《中共中央组织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1]4号)》就有规定,不过这个文件里面考虑了各种情况,而且这仅仅是个通知,还不是党内法规。

2018年,中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条党内法规,第六十二条明确: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真是简单明确,赞。

但是如果放眼世界他国共产党。。。他国共产党与宗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其实国外很多共产党是允许党员信仰宗教的,譬如古巴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古巴还好,共产党是执政党。意大利共产党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当年在陶里亚蒂时代,意共在西欧颇具影响力,不过1991年一到,意共就分裂了,我查到的资料是意大利貌似有9个共产主义的政党,这可咋整?

三、《导言》对德国的旧制度的批判

19世纪中叶的德国是欧洲的落后分子,他的邻居法国和对岸的英国都是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德国的38个邦国还在若即若离。

大家觉得38个邦国是不是有点多,其实还行,就在40多年前,德意志版图上还有314个邦国、1475个骑士领地,总计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封建政权,看到这里,我才知道为啥德国童话里面有茫茫多的王子和公主了。下面是德国18世纪末的地图,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点看全图

19世纪40年代欧洲发生了农业危机,谷物歉收,被称为“饥饿的40年代”,尽管德国产生了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样的古典哲学家,但人民毕竟不能把哲学当饭吃。

整个国家的出路在哪里,马克思针对当时的德国现状,在文章中写道:

“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德国)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

马克思提出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他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他随后写下了下面这一段话: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划重点,划重点,重要的话要抄三遍。这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传世名句,这篇文章别的内容都可以错过,但记住这句就足够了。

这一句太过重要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甚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党的理论和实践的观点,都在这句话中若隐若现。

ps:这里的理论指的是还在萌芽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与革命

马克思认为,能够能够摧毁这个制度,给德国带来解放的是无产阶级,他先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形成:

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

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

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

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耳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

随后他提出:

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以上,就是我们在政治课上学过的人类解放的观点的最原始出处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原文很长,时间和空间距离我们都很遥远了,这也是我们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障碍。

不过在《导言》中,仍然能够看出马克思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无产阶级的认识都非常成熟了,四年以后,《共产党宣言》出版,这篇《导言》的奠基之功不可磨灭。

土鳖抗铁牛ing。

关键词(Tags): #马克思 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 教员通宝推:澹泊敬诚,心远地自偏,须弥一芥,唐家山,陈王奋起,袁大头,吴用,
家园 公众号更新到8了啊。。。啥意思,啥情况
家园 网站发帖太慢了,尤其是图片特别难上传

如果等不及可以先去看公号。

家园 敢问楼主是做什么工作的

是做教师的么?

家园 一气看完,下午啥也没干。。。

阶级矛盾之所以不可调和,在于它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果然深刻。。。

看懂都需要半辈子的认真积累,有人30岁就能写出来,伟人就是伟人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不是教师

纯工科人士,某国企咸鱼多年,勉强算上投资管理杂役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