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帮识数的漂泊网友回忆一下七十年代物价并和当今比较一下 -- flyingcatgm
当时是计划经济,现在是市场经济,同样的一块钱,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之下,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就是没有可比性的根本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衣食住行。衣服:普通的这种,别拿什么设计,名牌来比较,就是具备保暖功能的棉织品
食:一般家庭吃的日常食物,能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的基本来源就好
住:那个时候没有商品房,只算房租
行:公交,地铁出行花费,按一天两次,一个月30天算
除了这四样,应当还有教育,医疗。工业品闹钟,手表,收音机这种都不是必需品,不能拿来比。
如果你有兴趣计算一下国家农业补贴这一块,再计算一下当年票证经济下粮票的黑市价,你会惊讶的发现,我国大宗农产品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扭曲程度高度一致。就是说,换汤没换药。这是好事,老百姓的福气,同时也说明管理中国的人当中还是有很多聪明人的,起码不是死背名词的教条者。
食物20倍,服务费100倍,工业品涨价不多,甚至有没涨反而降了的。
如果以食物计价,人均1000相当于原来人均50,三口之家就是150,算高收入了。但是前提是得有房,如果本乡本土,不生病,就还凑合。
为啥我记得这么清楚呢?当时我上初中,有一天我妈让我顺路买斤肉,摊主称完后直接装袋放我车筐里了,当时还想这服务挺好的,回家我妈一称,一斤肉只给了7两,这才明白为啥摊主不把肉交我手上。
最开始1平米是50元,后来是70元,100元了很久。
鯇鱼类一斤2元多,肉类3元多。
田边地头的芭蕉几角钱,山边的木瓜杨桃随便摘。
家养鸡肯定统计不了。我小时候家里鸡鸭鹅兔子都养过,我相信我家养这些国家根本不可能统计甚至估计匡算。
1978年每人每年吃不到1只肯定不可能。即便农村,过年总要杀几只--基本就够每人每年1只了。我个人觉得那时每人每年2-3只有可能。
俺前一阵研究美国历史上的工资水平,顺带看了一下去除通胀后的美国物价是否稳定,查到1900年前后,平均价格如下:一磅牛肉14美分,一磅猪肉12美分,一磅鸡肉14美分,一加仑牛奶24美分,一打鸡蛋20美分,一磅面粉2美分。
计算通胀后,那时1美元大于等于今天的30美元。就是牛肉4.2美元,猪肉3.6,鸡肉4.2,牛奶7.2,鸡蛋6美元,面粉0.6美元。
现在虽然统计数据丰富,但查出个平均数还真难,统计资料都是给出的牛肉猪肉不同部位的价格,大概如下,牛肉一磅5-6美元左右,猪肉3-4,鸡肉1-2,牛奶3,鸡蛋1.5,面粉0.4-0.5美元。就是一个估计的平均值,您要在Costco碰到打折买到不到2块的猪肉也别说俺造谣。
跟120年前比,如今牛肉略贵,猪肉差不多,面粉略便宜,但是鸡肉牛奶鸡蛋便宜多了,鸡肉鸡蛋价格只有当年的1/3-1/7,牛奶1/2-1/3。应该是这一百多年来鸡肉鸡蛋牛奶的生产效率显著增加的结果。所以跟一百年前相比,虽然粮食价格没变多少,但摄入蛋白质可容易得多,现在的鸡肉鸡蛋太便宜了。
中国前三十年跟现在的食品价格比较,应该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其实有一个很直接的标记就是恩格尔系数。
我就不贴图了,中国40年来的恩格尔系数肯定是降低的。中国40年来的经济肯定是发展的,既体现在生活成本的降低,也体现在生活内容的提高,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争论这种东西就是呈口舌之利,不反映主要问题。
粮改之前很长时间商品粮的售出价是低于收购价的,国家补贴占了不小的比例,甚至是大头。
1981年中国恩格尔系数恰好是59.9%,整个八十年代缓慢降低,88年最低是54%,89年后开始反弹,九十年代前期是百分之五十七八的范畴,94年最高是58.9%,和81年近乎持平,直到2000年才跌破50%,这二十年的改革春风吹得可真不怎么好看啊。
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某一年份恩格尔系数波动是正常的。
中国制度的优势就是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干下去。
换句话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社会持续发展,恩格尔系数必然降低。说明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对的。
记得某年数据,恩格尔系数最高的一批省份里有福建上海,最低的一批省份有宁夏陕西。。。
当年都是organic的啊,你也得和现在organic的产品比一比。
牛肉大约11到19元,猪肉6到10元,鸡肉4到7元,鸡蛋一打3.5。
所以蛋白质摄入提高,是工业的力量,这个答案做为工业党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