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朝鲜冷面 -- 燕人
应该是1986年以前,褐色的牛肉片拌上酱油,真是人间美味。牛肉应该是水牛肉,旁边是山货店,一条条的蟒蛇皮被钉在木板上竖在一起,又好奇又害怕。对面是理发店,转椅理发椅,剃刀。街头有百货店,有节柜台专卖图书,在那里买了《小灵通奇遇记》《三国演义》前十集等连环画。那时的连环画摊2分钱、3分钱、5分钱可以看一本,冰糕2分、5分一块,应子5分一个,最是美味。
南方虽然热,但是正餐很少有凉的,别说冷面,原来凉拌菜都很少,以前黄瓜西红柿什么很少作为凉菜直接上桌。我个人觉得和南方夏天气温太高有关,以前又没冰箱,东西在夏天特别容易坏,什么东西煮熟了才保险。生水也是万万不能喝的。
我一直到20岁左右的时候才第一次吃生菜。但是一个朝鲜族姑娘用生菜包了个饭团,里面还有虾。当时真是硬着头皮咽下去的。
德国有一种叫做Mett的生猪肉末,肥瘦相间,加入生洋葱,撒上盐和胡椒粉,涂在面包上吃。部门里如果有人加入或离开的话经常弄这个。历史这生猪肉全德国留行,好像70年代出过几次事故,现在几乎只流行于鲁尔区。下面是弄成刺猬状的猪肉末团。
这是涂好的面包。
譬如,广州人喜欢吃的鱼生虾生等,就是直接杀了,片成薄片,蘸料吃的。往前回溯那个冰箱雪柜并不普及的年代,海鱼河鲜的运输、存储、宰杀、上桌几个过程,在酷热的广东,其实食材被污染的概率远高于蔬菜类的。或许还是传统使然,就像我一个现在深圳养老的姑姑,和我们笑着说起当年红卫兵,她从黑龙江串联到广州,在街头生吃黄瓜招来周围人的注目。她说多亏没带大酱来,不然吃生葱会吓坏人家。
其实我对粤菜历史也不太了解。或许象拔蚌龙虾刺身等等都是最近有了制冷和养殖等存储条件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老广比较胆子大。我们江浙一带原来只吃醉虾醉蟹,那是要吗鲜活的虾蟹,要吗腌得很咸的。除此以外,我们酒糟的海鲜也算生的。
现在刺身这些东西应该都是日本料理流行起来才有的吧。
俄国饭用酸奶拌饺子拌炒饭是标准吃法。
听起来像是西南一带?
类似这种,石板路。
提起朝鲜,从俺脑海中反映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朝鲜战争,或者叫抗美援朝,现在俺习惯用韩战一词。无他,拼音打字方便而已!
韩战曾经是中文论坛上的例假贴,过一段时间就在某个论坛的某个地方为争谁输谁赢血流遍地。现在想想,简直没意思极了。
提起朝鲜,俺又想起了100多年前大清王朝在那里拥有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人啊,学好不易,学坏很快。
扯远了,扯远了,燕人老弟在这里扯的是面,俺这里生生给扯成了龙口粉丝,罪过啊罪过。LOL
朝鲜冷面,俺肯定在那个小饭馆里吃过,具体在哪里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什么味道也无从谈起。不过,不过...,N年前,朋友请俺在帝都吃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朝鲜饭,至于当时在饭店里吃的什么只记得明太鱼,还喝了几瓶啤酒。
正日同志亲手抓的大同江啤酒果然了得,更妙的是酒过半巡,从后堂鱼贯走出一队朝鲜美眉妙语莺歌口吐莲花(水准绝对不次于帝/魔都高档酒吧的驻唱)。端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N年过去了,俺依稀记得结束时阿里郎(Arirang)的歌声从耳边飘过,仿佛昨日。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2015韩国《阿里郎》Gino和Nicolas版
照片上的越南古迹,大门口招牌写着中文。老婆还有些不解。
俱往矣。
如今四面全是敌人了。
“打字方便”
看您的故事,咱们应该是老乡加校友,即是东北银(当然我离燕人兄更近些),又在八里台立交桥附近混迹多年,看您描述,应该是比我高几届的师兄。最近再回母校,附近早已变了模样,八里台立交桥下已没了安放各种小吃摊和狗食馆的地方,天塔下面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嬉戏,过去总去的音像资料馆倒还在老地方。
由于家乡原因,从小对朝鲜美食接触比较多,除了冷面以外,狗肉汤也很赞,当然这个很少能吃到;此外各种朝鲜小菜都很可口,慧而不费,除了最传统的泡菜外,拌桔梗和蒜茄子也都很好吃,而且按照领导口味自制的重发酵朝鲜泡菜是我讨好领导的利器;小点心除了打糕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家乡叫苏子糕的的小吃,豆沙馅,糯米粉的皮儿,裹上紫苏叶,蒸制而成,有豆沙的香甜,糯米的软糯,紫苏的清香,风味独特。这种小吃,离开家乡后在其它地方再未见过。
大家现在大多都远离故土,有的更是去国日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不知不觉中越来越现出乡愁,很多小时候不以为然,甚至是吃的厌烦的食物,逐渐成了心头最爱,但有些已经很难再吃到了。
我故乡,差不多算是中国北纬26.5度以上年均温最高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吃凉菜,素的、肉的都爱。
我们镇和旁边另一个镇的一部分,约有5000户人家常年在外卖凉菜,去湖北广东广西三省最多,没相关数据分析,应该算得上凉菜第一乡镇了。
不过我们老家的凉菜感觉有点上不了台面
一次去淄博出差,厂家请吃饭,上了二三十个凉菜,多数是肉菜,很精致,算是领教了鲁菜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