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992年的粮票、油票和猪肉票 -- 金台夕照
有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衔接时要自己准备。手续办好后就不用再管了。
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应该是一拿到入学通知书就可以转户口了。
倒是每个月会补贴几十块钱的饭票。
到北京出差成袋子往回背猪肉,被北京人称作东北虎
那些店主手里都是一包一包。我见过店主手里四套人民币18.8币各种一包
农村户口要自己卖粮食换粮票吧,城镇户口的拿粮食本去粮食局换粮票,他把你一年的粮食供应指标换成全国粮票,然后新生报道后交给学校。我不记得交了多少斤的,厚厚一打,全国粮票很少见的,一般用的都是省级的粮票。
我印象中92年时河北没有肉票了,油票我也没见过。
城镇户口国家就每月发粮票的,一般是粮食本,每个人每月有粗粮、细粮、油的指标。
老家上海的, 但是户口在广州(不要问我为什么, 故事太长了),我在广州上的学。上小学的时候,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 领风气之先, 外地来穗的小商小贩生意红火的很。 当时还有粮票制度,虽然在广州这地方基本有商品粮, 没有粮票, 兜里有钱, 也不会饿着。
记得当时经常有小贩挑着各种稀罕物件沿街叫卖, 比如不锈钢盘碗啦,磨砂玻璃酒杯啦,便携式刮胡刀啦,等等在当时很算前卫的日用品。 但是他们不要钱, 只要粮票。 所有商品的价格以粮票计算, 并且只要省粮票, 市的不要。 (科普 - 当时粮票分全国粮票:全国通用;xx省粮票:xx省通用; xx市粮票:只能在xx市使用。 其中全国粮票最难得到, 一般人只有在跨省出公差的时候, 凭单位介绍信才可去财务科凭自家粮本等量兑换)。 有一次我在我家楼下看见一小贩,卖的东西里, 有一把做工精致的折叠刀。 胡桃木刀柄,刀柄两端镶铜闸口, 不锈钢刀身厚薄均匀,刀锋锐利。 当时我虽然就是个小屁孩, 但是有些东西, 男人就是会喜欢的, 和年龄没有关系。 我在摊主哪里逗留半天, 爱不释手。 人家一口价: 20斤粮票。 我身上有10多元钱, 大概15,6吧, 我说“都给你”, 但人家不要, 就要20斤粮票。
我记得家里五斗橱抽屉里, 老妈确实有一叠粮票放着, 好像从来也不用。 我对他说,“你等着啊, 我去家里取粮票去。” 小贩不放心, 叮了一句:“广州市粮票我不要啊, 只要省粮票”。
我回家拉开抽屉一看, 一叠粮票, 上面全印着“全国通用粮票”。 我也心里没底,拿了两张印着“十市斤”的就跑下楼。 小贩倒是还在, 我递上两张粮票。估计但是全国粮票确实稀罕, 只记得他看了粮票, 一把就递过小刀, 并附赠了我两把勺子。 还特特问我有什么想要的没有,他以后每星期都会来这里, 如果还有全国粮票, 一定和他换。不过后来没有在遇见他了。 大概被警察抓了?
我后来明白了: 当时很多的个体供销全国跑, 赚很多钱, 但是在内地省份, 有时候解决不了异地口粮的供应, 只能花高价在黑市买粮票, 所以催生了这样一种小贩, 专做这种生意。但印象中, 这个阶段好像并不长。后来粮食开放供应, 这个生意就没有了。
记得这件事是发生在1980年左右吧。
刚和老妈查证过了 - 换全国粮票是要扣油的, 原因是因为出公差的伙食都是凭出差补助下馆子吃的, 不在家里吃, 不需要烧菜用油的。 而且不是在财务科换, 而是凭单位证明去粮店里换, 我前贴里有误。
但是问题又来了: 既然不在家里做饭,就要扣油, 为什么没有扣煤呢?煤也是凭票供应的呀 :-)
我记得一度打油也在粮店,不过年代太久,不敢保证正确。
当年的户口政策就是,农村户口的女人嫁给城镇户口的男人,不仅她自己的户口不能变,连孩子都必须随母亲的农村户口。我当年高中好几个同学是这样,好些个老师也是这样,其中包括浙江温州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革命烈士郑恻尘的孙子。他当时是体育老师,他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日子颇为艰难,不知道他在地下的爷爷对这样不公平的制度有什么想法。
粮在粮店
油在菜店(付食店)
煤在煤店
还有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