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 环宇7504
鲁迅的那一块钱是一银元,差不多要一百大钱(铜元)
否则孔乙己岂不成了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这种......拿九个银元去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
话说当年我最喜欢 彷徨 里面的 在酒楼上,也是迷恋鲁迅笔下的吃
另外,民国的文化人,爱吃零食的极多——鲁迅甚至半开玩笑的抱怨 来的男客人把他的零食都吃了,王国维有一个专门装各种零食(甜食为主)的小柜子,苏曼殊则绰号“糖僧”
我这个《祝福》是自家读,不是语文老师讲读。我当然知道此一块钱非孔乙己的大钱,否则物价全乱了。只是一块钱一大碗清炖鱼翅,怎么听起来都诱人哪。
每次读《祝福》,到这里就出戏,由清炖鱼翅,联想到鲍鱼海参,联想到老子要是钱包里的一美刀全都变成一块大洋,那么自然花天酒地、红袖添香,然后就忍不住从短袖子、白胳膊、女人一路联想下去了。
打住打住。
鲁迅的《彷徨》真是妙文,离婚、高老夫子极具喜剧色彩,而且是一脸严肃讲笑话,却在笑声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而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哀而不伤,不像三流作家揪着你的领子,硬把哀伤往你嘴里灌,而是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自然地让哀伤从你心里流露出来、激发出来。
在酒楼上,那个绕圈子的苍蝇比喻,每次都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越是少有大志的学霸,如今中年发福的大叔,越是感慨。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 “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只好去弄十块油豆腐、辣酱要多,这才把悲愁强压下去。
就是鲁迅写 彷徨的年代……那时候 美元差不多一块半到两块银元的样子。由此可见这一百年 美帝灌了多少水……
广东中山人,却有个5岁后终身再没见到的日本亲妈,然后广东家族又让他回日本读书,还真有点”唐僧“的味道。
”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
如斯妙人,至死仍妙,与同样妙极的苏小小比邻而居,一僧一伎,合道之余,竟也寥慰其一生的爱好。
还好我出生的年代,美刀不能当美金了。这些年我收的美刀,也都是便宜货,不值钱,否则真是痛心疾首。
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人不爱存钱,倒是英明决策了。
《祝福》中提到钱的地方依次为: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500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祥林嫂的工钱:1750文。④婆婆卖祥林嫂所得的钱:80千。其中娶亲用50千,剩10多千。⑤祥林嫂捐门槛的钱:12千。
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1元等于1000文钱。祥林嫂初到鲁家,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年底的工作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一个短工,而工钱每月只有500文。到被抢走时共挣了1750文,即1.75元钱。也就是说,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所挣的钱还买不到城里的两盘被人们认为“价廉物美”“不可不吃”的清炖鱼翅!
这一对比,处在社会底层的祥林嫂的命运之艰难就可以想见了,鲁四老爷等对祥林嫂等的剥削之深重更可以感受了。而对于这样“艰难”的生活,祥林嫂却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事实上,这段生活的确也是祥林嫂一生中极少有的幸福日子。那个时代,把祥林嫂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从中我们也能认识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人民,在那个社会,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看:捐门槛的价目是12千即12元,按祥林嫂的工资来算,需起码积攒两年。而祥林嫂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将这两年的辛苦全花在捐门槛上。可见,柳妈描写的地狱给她带来了多大的恐惧和痛苦,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精神有着多深的侵蚀和毒害。由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祥林嫂捐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 神”很“高兴”的样子,更能够理解她在捐门槛后仍然被拒绝沾手祭祀的事时,为什么会有犹如被推向了绝境的变化。
一笔“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隐藏着一份祥林嫂的经济账单,凸现出小说深刻的主题。看似随意的一笔,原来却是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啊!
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口味偏重,安徽人也很能吃辣椒。鲁迅在梅干菜扣肉里放上辣椒,很可能是为了照顾胡适的胃口。
梅兰芳家里往上两代都是的相公,鲁迅怎么可能看得起。
梅兰芳自己倒是没有做相公,但是那种家庭社会地位实在太低贱了。
解放后,开会纪念鲁迅,梅兰芳不得不去,望着天,一言不发。
玩笑了,社戏里面提到 谭叫天,也是淡淡的蔑视
但是作为教育家(我觉得鲁迅当得起这个称呼),鲁迅的态度让 京剧人士 非常尴尬,就是 他最讨厌的是文化人 力图把 京剧 雅致化,而这是民国的京剧届的大趋势
说的不好听点,就是 伶人戏子 在前清确实低贱,但是现在都民国了,我们力争高雅点儿还不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