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 -- 用心荐华

共:💬148 🌺946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鸦的时候林则徐还仿制英军打过来的原始开花弹 -- 有补充

这东西在明朝就很普遍了,结果放在北京吃灰,汉族官员都不知道这东东几百年前就有了。。。

以至于左宗棠见到明代开花炮子时那句感慨“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也就实属不冤了。真是十足的讽刺。

停滞了上百年,真是神仙来也没辙。。。

最近还看到有这么一篇奏疏:

点看全图

本来以为一鸦时候重新造明朝的虎尊炮,太平军和湘军挖康熙时期的火炮已经够魔幻了。

居然还能看到元朝的铜炮在一鸦时候用。。。元朝。。。不得不服。

通宝推:燕人,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虎蹲炮,打错一个字,老铁这修改功能啥时候能改好啊。。。 -- 补充帖
见前补充 4573478
家园 文革不管如何评价,其初衷光照千秋。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这种开花弹没什么用的

开花弹技术真正成熟的标志是1853年的锡诺普海战,直接宣告了风帆时代的结束

在此之前,引信技术一直不成熟,这种炮弹打不远,打不准,威力也小。

明末的开花弹,清朝一直在使用,清准战争中能见到,年羹尧也用过。但是用得确实不多,因为不好用。

一鸦之前,清朝大范围的火器升级也是因为清准战争,雍正吃了瘪。之后嘛,反正也没怎么输过,即便再缅甸吃了亏,也能靠国力压服人家。火器的升级确实迟缓,还是那句话,升级火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打胜仗,既然没吃过败仗,从农业社会的治国理念里,何必要升级呢?关于军工产业的问题,我在上边的贴子也提过了。

最后说说铜炮,有一说一,清朝铸铁炮是水了点,铸铜炮还是很不错的,英国人对缴获的清军铜炮评价还是挺高的。再说了清军准备的铜炮比例不算打。

平心而论,从农业社会的标准来看,有清一代,武功不算差了,怎么也比明要强一点点。说八旗腐朽,镇江一战,八旗军以寡敌众,打得也算是壮烈,杀伤英军是前几次战役的之和,连恩格斯都跟着点赞。

家园 从开花弹能看出满清一如既往的防汉是火器水平越来越低的原因

清朝是用过开花弹,但是都是京城八旗兵才能用,绿营连轻型弗朗机都要限制装备数量。

也不是不好用,打准格尔和大小金川的时候满清都提过这种打开花弹的臼炮立了大功。

到了一鸦二鸦时期,这些满清手里一百多年前最“先进”的火炮都堆在库房里面积灰。。。

这么防贼一样防汉人的军队,自然火器水平越来越差,连100多年前的水平都比不过了。乾隆时期还有将武举里面的鸟铳考试改为弓箭的骚操作。

拼命限制民间火器再加上刻意封闭对外联系交流,那自然是越来越退步了。

这种封闭僵化也只会出现在满清,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汉人王朝中。

满清前期的武功也是时代造成的优势,整个17世纪由于火器的普及和战术成熟,整个世界的游牧民族都开始一蹶不振。

明军在守九边的时候也是靠火器才能经常以几百人击退几千甚至上万骑蒙古人的劫掠入侵。

明朝看上去武功不显著主要还是北方失血太严重了,明朝经过200多年的经营才把西北人口恢复到唐宋时期的水平。没人没后勤,就更别谈啥军事行动了,只能一点一点靠军户以及移民来填补北方防线的空白。

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古代技术史或是武器发展史的书,写到清朝就基本停了。整个满清到一鸦以前,所有的技术相比前面的朝代愣是只有一点点改进而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发展。。。

论杀伤的英军,19世纪大英帝国打遍天下,满清的战果连非洲祖鲁,新西兰生番都比不上。。。

南非的祖鲁黑叔,一仗打死近两千龙虾兵;南亚的锡克人,一仗打死近三千龙虾兵;新西兰的食人生番,一仗打死五百多龙虾兵;阿富汗的骆驼,一仗打死一千多龙虾兵。而俺大清两次鸦片战争加起来才打死138个英国士兵。

至于面对西方的表现,清朝就更加没脸看了。

在遭到西方近代化打击之前,日本已经开始学习兰学,建立日新馆;越南已经开始学习近代海军知识,编纂《海程集验册》;缅甸已经开始聘请英法军人为顾问和教官,引进燧发枪,编练半近代化军团;泰国也早已睁眼看世界,为了与西方贸易两次迁都,拉玛四世时期即已开始改革,国王带头聘请美国教师为王室子女上课。

中国在清朝统治下得以不亡,得感谢中国距离欧洲太远,以及主体民族人口太多,而不是感谢清朝的落后统治。

作者:鲸生最苦求不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543104/answer/680848885

来源:知乎

也只有满清才能做到1840年的中国,技术水平居然和1644年没啥区别。。。一鸦之后过了20多年,才想起来要搞洋务运动。。。

家园 承认清朝的历史,与反思满清的反动,并没有冲突

就如同承认蒙元历史,但并不妨碍批判蒙元的残暴。道理都一样,为了政治、疆域的因素我们要承认蒙无元嘛。

所以,承认清朝自无不可,但为了“出海”,拿满清的“入关”当“出海口号”,大概就相当如同朱元璋拿“(崖山)跳海”当做出征口号,无知且可笑。

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外国人,都会把“入关”口号当作笑话看。大概相关于日本人喊着“黑船”口号进攻俄罗斯,美国人喊着“炸港”进攻中国,这种除了自揭伤疤之外,与行为毫无逻辑关联的口号,让人莫名其妙,当然,如果入关”口号的目标是让敌人“开心一笑”,你们的目标达到了。

不扯什么帝国与阶级的引申,单说“出海口号”,可供选择的多了去,远古的有“重下西洋”、现代的有“星辰大海”,无脑选个“入关”当“出海”口号,只能说舆论主事人愚蠢无知!就这种位居枢钮的智商还想玩帝国主义?笑掉敌人大牙还差不多。

通宝推:逍遥笑清风,
家园 三元里暴打英军的是民间义勇。。。

这些义勇还是满清官员劝散的。。。

余宝纯这类中层汉族官吏的态度比较积极,认为民心可用,最不济也可以利用此事让英国人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但上层的某籍贵族对此次抗英事件的态度却异常的神经质,严令三元里民众必须立即解散。。。。。。然后这次事件也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虽说一鸦是帝国主义发起的非正义战争,不过老百姓帮英军的时候也相当多,英军靠老百姓带路抄了好多回清军的后路。。。

镇江之战清军打得是很坚决,但是清军将领海龄以“锄奸”名义残杀的百姓甚至上万,以至于咸丰皇帝都看不下去,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也难怪城中百姓都希望英军早日破城,英军能够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所以我们教科书上宣传关天培,陈化成,对镇江之战一笔带过。

家园 这是上纲上线了

第一:再说一遍,在引信技术没成熟之前,开花弹威力并不那么打。乌兰布通之战,清军的火炮从早轰到晚,轰了整整一天,才打了多少开花弹?

乌兰布通大捷之后,“武城永固大将军”这样的重炮为什么就退出了战场,这是因为康熙防汉吗?

雍正年间,清军和通泊之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清军立刻启动了武器升级计划。

到了道光年间,出现了杨遇春这样的常胜将军,这是防汉的结果吗?

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第二,清朝火器的技术发展的停滞,在一鸦之前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步。这是事实。

但是,这不能归因为防汉。

这是整个军事思想的问题。这一点我在谈清代的军工产业和军事的投入产出时已经反复提到了。

第三,我不想争论,清和明谁强谁弱的问题,只能说从现实层面看,清通过百年战争征服了游牧民族。不要认为火器出现之后,游牧民族就弱了,游牧民族玩枪玩炮一样很溜,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还有来自瑞典,英国,俄国的军事顾问团。

第四,你下边的例子引得很好。

我一直再说这一点,战争的成败不能只关注武器的优劣。

做为满族的海龄装备没有汉族的关天培,葛云飞好,但是取得了更好的战绩。

这只能说明战争更多是关注战争本身,而不是什么民族。

清军和英军的武器有差距,食人生番武器更差,更加不思进取,武器肯定不如明朝,但是采取相对合理的战略战术,同样能取得一定战果。

第五,最后再说下我个人的立场,以民族来看待历史,这本身也是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在近代之前,不能完全套用现当代的民族观念去看待历史。

而近代之后,满人汉人都属于中华民族。满人的历史功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分析,这既是学术意识,更是政治立场。

通宝推:用心荐华,
家园 你错得太离谱了

以至于咸丰皇帝都看不下去,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

这是咸丰说的吗?

上谕是“兹有人奏‘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海龄于镇江城陷时自缢殉难,……已无疑议。……且搜获汉奸,亦止处斩十三人,其余讯系平民,均经释放,是周顼原禀各款系属得自传闻,而海龄见危授命,大节无亏,允宜特为宣布,以息浮言。

你也可以不承认是13人,你可以说这是官官相护,但你得拿出证据。

家园 更可能的情况:江浙一带的汉奸除辑工作海陵做得远远

不到位。广东福建在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下,坚壁清野,海禁比较严,英军随军鸦片卖不出去、生活给养买不进来。听了某高人(可能是传教士郭)的建议,就北上攻打定海、镇海,江浙的抗战八旗守军都战死了,但是在这个区域,英军的鸦片也卖出去了、给养也补充好了。海陵如果真的锄奸“严肃”,何至于此?

这也是期盼楼主兄能讲讲一鸦之江南地区士大夫/商人所作所为的初衷。

家园 赞,当然王兄的意思也不只“初衷”
家园 如果麦克阿瑟兵临鸭绿江,搞第三次入关

(把多尔衮算第一次,甲午算第二次),正不知道有多少张东荪,会重复明末士大夫和辽东军阀的故“事”、“欢迎王师”。

家园 引用网文要谨慎

【道光皇帝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发布了一条上谕,称赞海龄“为国捐躯,忠义可嘉”,并要求查明海龄还有多少后人,责令地方官将其后人“带领引见,候朕施恩。”

但仅仅一月,又发布了第二条上谕,其中说:“兹有人奏‘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以致人心不服,将该副都统围住,海龄因纵兵开炮轰击。夷闻内变,乘势直入府城。海龄之死,闻系被民戕害’等语”。

显然,针对第一条嘉奖的上谕,有言官提出了不同意见。海龄到底是殉国的忠臣还是激成民变的罪人?皇帝也糊涂了。虽然对他及其王朝来说,在战争一败涂地的时候,亟需海龄和镇江之战这样的典型来激励人心,但他还是毫不含糊地亮明了彻查态度,“查拿汉奸,本系守城要务,若因此多杀无辜,激成内变,则其死殊不足惜;惟乱民乘乱泄忿,戕官纵贼,实属罪大恶极,纵不能悉数诛夷,必应将为首数人,立伸国法。著将原摺抄给苏抚阅看,毕竟镇江如何失守,海龄如何被戕,确切查明,据实具奏。不得因海龄已死,代为弥缝,亦不可因乱民较多,意图消弥。”

经过两个月的核查,同年九月,皇帝发布了第三条上谕:“海龄于镇江城陷时自缢殉难,前据耆英等询取旗员确供,并阖营押结,复据该城绅士等众口一词,其为临难捐躯,已无疑议。……且搜获汉奸,亦止处斩十三人,其余讯系平民,均经释放,是周顼原禀各款系属得自传闻,而海龄见危授命,大节无亏,允宜特为宣布,以息浮言。……常镇道周顼所禀失实,著与该处城陷后未经殉难之文武各员一并查明,再行严参。”】

家园 一鸦时期的“汉奸”问题

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

但至少反映出两点。

第一:清朝应对战争的军事情报工作非常差劲。

第二:清朝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力度不够。

既不知敌,亦不知己。

家园 满汉之别贯穿了整个清朝

满清本身的统治就是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现在满汉是一家了,那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满人纷纷改当汉人了。

满清完蛋之前爱新觉罗家可从来没觉得满汉是一家,还能搞个皇族内阁出来。

杨遇春即使是常胜将军,甘陕总督,但也得屈居长龄之下做二把手,怎么没防汉?早在康熙年间,绿营就是战争的主力了,汉军到总督一级的将领才几个?一直到太平天国,八旗绿营彻底不行了,才开始重用曾剃头等地主团练武装。

无论是一鸦还是二鸦,英军都有不少老百姓看清军作战如同看戏,和自身毫不相干的记载。

恩格斯倒是说过如果中国军队都像镇江这样英勇抵抗,英军打不到南京。但是几百年防汉愚民下来,中国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已经不如非洲野蛮人了。

满汉之防使得清朝在面临西方入侵的时候根本不能合理地集合中国本身的力量来对抗西方入侵,反而造成种种内耗,连学习一下西方都拖拖拉拉。

反而是义和团这样民间的奋战体现出的勇气和技战术(比如夜袭,利用地形袭击和撤退,隐蔽前进冲锋肉搏等等战术都在绝大多数清军正规军上是看不到的)才使西方意识到中国不好征服。

义和团兴起时候,西方已经普遍装备机枪了,如果一鸦时候就能那么打仗,哪会被英军打那么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