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 -- 七天

共:💬26 🌺168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 -- 有补充

因为要辅导娃们功课,还要督促娃们用跑步机(上网课白天运动量不够),所以平时不愿讨论严肃话题。上周一看到有关乡镇企业的贴,跟了一个:七天:有关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的原因,5年前我较详细地写过。,引出一串贴。由于是问答方式,因此内容虽然很多,但是比较乱,这里总结一下。由于时间久远,而且没有时间核实资料,所以非常粗糙,多有谬误。但是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请拿出实际的东西。现在河里的口水党太多,比较怕怕。

===========

当时的乡镇企业大都是集体所有制,用以区别全民所有制。其所有权既不是全民、也不是个人,而是乡村集体,是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柱。乡镇企业的衰败(以下把“集体所有制”省略),是一连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由有专门针对农村的,也由针对全局的。

一般来说,中央制定政策,应该是有配套的。拿走你的馒头,最起码要给你一窝头。然鹅,那段时间的政策,不仅不给窝头,回头再把你的粥也端走。在我看来,对农村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87年财政包干、88年《土地法》、89年银行退出农村、92年南巡、94年分税制。一串天雷,把农村打进深渊。其中最大的雷,是88年《土地法》。而正是这个《土地法》,给中国带来了土地红线问题。

==========

先从分地开始说起。

有关分地,老西河的时候认真的讨论比较多,水平都比我高,这里不赘述。这里既然提到了乡镇企业,就说一下分地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用地权。

分地之前,农民自主权有限。分地后,农民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经营自己的土地。比如说粘土地,种田产量不高、费力不少,如果用来挖塘养鱼种藕,并开砖厂用挖出来的粘土烧砖,经济效益好的多。

虽然从理论上讲,每个农民都可以自主的经营自己的土地,但实际上不可能(不能影响别人的地),所以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力在乡镇。

也得多亏老一代农民深受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影响,对良田、粮食非常看重和执着。当时占用良田属于“败家子”行为,是受人唾骂的,所以当时的集体建设用地大都是坏地、而且占起来非常节制。如果当时的农民有现在的思维,用地权在乡镇一级的话,估计中国就剩不下什么耕地了。

这个用地权含金量巨大。一亩地如果用来种田,一年也就是几十、几百块钱的收益,如果用来发展工商业,一年就是成千上万元的收益。所以农地一旦变成工商业用地,马上身价百倍。而且当时的经济是短缺经济,产出东西不怕卖不出去,所以你只要有地,银行就给你贷款,再加上60后大量成为劳动力,有地、有钱、有人、有市场。

-------

84年取消公社、设立乡镇,基层组织形式发生根本变化。以前公社掌握主要资源,统收统支,财税很简单,只有一个财税员。分地后,资源分散到农民手里,需要把税一个个收上来;乡镇做事也不能直接组织民工,收支都复杂了很多。所以84年撤销公社后,变成财务所和税务所,94年税务所又分为国税所、地税所。总而言之,政府规模大大膨胀了。

机构膨胀这朵当时还很小的乌云,后来成了大问题。

---------------

87年财政包干是中央财政困难的结果,基调是财权上收、事权下沉。

80年代初,农民也是享受一点国民待遇的,国家财政不仅拨钱给农村搞合作医疗、还帮助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农村教育中央也给钱、村小也有公办教师。87年财政包干,乡里和县里签协议,按当年的产值定下一年上缴县里的提成(不叫税收,叫提成),逐年加码;而农村所有的事务全部由乡镇政府负责,连军烈属的费用都不拨钱了。

虽然负担加重,但是地还在、银行还给贷款、孩子不断成长为劳动力,希望还在。

然而一个更大的天雷正在路上。

==========

84年取消人民公社,88年就开始反思,其中就包括反思乡镇企业发展过度的问题。摆在台面上的原因是土地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污染问题。根本原因是中央经济困难、而基层政府财政状态良好。

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收走了乡镇的用地权。此后,乡镇变更土地用途,需先把土地国有化、变更用途,然后再以很高的价格从国家买回来。也就是说,土地增值这块收益被中央拿走了。

失去土地使用权的乡镇企业也失去了银行支持。以前自己有地就可以发展企业,现在要先拿出几年的收益买地,风险大大增加,自然失去了银行的支持。

89年开始,国家对乡镇企业减少税收、信贷支持,明确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主要靠农民集资筹措”。银行退出农村。

工业用地那么贵、银行又不给贷款,再加上动辄20%的年通胀,靠农民集资如何发展工业?60后70后是中国的婴儿潮时期,8、90年代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劳动力进入社会,没有新的就业岗位接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开始日益突出。

既然用地权被收走了,基层政府的组织形式和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减少基层政府事权、精简机构),然而在调整的过程中64发生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改开的牌坊,再也碰不得,于是反思调整做成了夹生饭:钱拿走了,包袱留下了。

--------

88年《土地法》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土地浪费和污染问题。

前面说过,由于老一代农民深受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影响,对良田、粮食非常执着。占用良田属于“败家子”行为,是受人唾骂的,所以当时的集体建设用地大都是坏地。虽然有污染,但由于是自己的地,用起来也非常节制。

88《土地法》颁布后,理论上流程应该是这样的:乡镇根据需求选好预备改变用途的地块,向中央申请;中央审核申请、丈量地块、国有化、变更土地用途;乡镇最后交钱把地买回来。

然而,中国有几万个乡镇,以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累死工作人员也干不了这么多活。

所以他们选择了最容易操作的方法:跑马圈地、成立开发区。你要办企业,到开发区交钱买地、否则免谈。这么一圈,就把大量的良田也圈了进去。而开发区外面的地,就算是坏田,你也不能用来干别的。

由于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价值差别太大,所以大家都疯了一样圈地。然而由于地价太高,多数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很多地圈完了就在那里荒着。而那些进了开发区的企业,由于花了大价钱,而且地不是自己的,为了尽快收回成本,用起来没有任何节制,于是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

-----

中央跑马圈地又导致了宅基地的失控。(待续)

通宝推:思罔学殆,神仙驴,审度,袁大头,出云银河,乾道学派,四十千,mezhan,avalon,不如安静,很高兴,远风,审度,起于青萍之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欢迎提问,欢迎顶贴。欢迎有实质内容的支持和反对

我刚刚已经发现一些错误了,但是没发改。

家园 浅谈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衰和政策背景(续)

在我的记忆里,80年代很少有宅基地占用大田的现象。基本都是在已有建设用地、边角地里腾挪。然而90年代开始,从支书到村民都想着如何占用农田划块宅基地,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过了”。占用农田的宅基地要好得多,房子整齐、路也宽敞。与其攒着被国家收走,不如自己把它享用了。

后来脑袋活的就想办法多占宅基地,在家里办作坊。既然国家“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只好自己想法自救。

--------

92年南巡后,东南沿海获得了廉价的土地使用权、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而内地农村则承担了“守住土地红线”的“光荣任务”,于是1亿民工东南飞。

那时的民工不叫民工,叫盲流。盲流的意思是从农村盲目流入城市的人。为什么是盲目流入?因为农村实在没饭吃,只好盲目逃离。所以民工不叫民工,叫盲流。

上大学的时候听政治老师说,人代会上江西的代表都跟中央领导急了:一山之隔政策天上地下,再这样我们不干了。(然并卵)

94年分税制,再一次“财权上收、事权下沉”。基层负担再次加码(每年的增长不算哈)。

========

回头再说乡镇企业。

前面提到,84年撤销公社导致基层机构膨胀,87年财务包干进一步增加了基层负担。这些钱从哪里来呢?大头是乡镇企业,小头是农民。

然而88年乡镇企业失去了用地权,负担却不停地增长;农民的负担也在增长。

农民负担增加导致购买力下降,农民购买力下降导致乡镇企业没有市场,乡镇企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乡镇财政困难。乡镇财政越困难,农民和企业的负担就越重,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完蛋。

------------

然后基层政府的负担就完全压在农民的头上,就是臭名昭著的“三提五统”。负担加重导致种田赔钱,种田赔钱导致土地抛荒,土地抛荒导致公粮难收,于是基层政府开始收旧社会才有的“人头费”。从刚出生的婴儿到80岁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年都要交几百块钱的“人头费”。

========

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后,中央下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要求农民负担不得超过产值的x%(个位数)。这又间接催生了产值注水问题。因为基层政府需要钱,上边不给,自己又不事生产,只能从农民手里抢。中央规定负担比例,就就虚报产值,然后从农民手里抢呗。

然后呢,产值成了政绩,政绩出官。注水既能多收钱,又能升官。于是注水越来越严重。

(完)

通宝推:思罔学殆,待业矿工,四十千,冻雨,mezhan,很高兴,审度,远风,
见前补充 4585553
家园 没发改啊!没发改!这算哪里人的口音啊?
见前补充 4585564
家园 发改委,显然是北京话
家园 大爱,满满的干货,我只恨我的通宝不够用了啊………
家园 地域因素

还有一种说法是沿海企业对中西部的打击,由于地理位置、来料加工、走私贸易和政策的倾向,形成了降维攻击,中西部整个产业链被摧毁,据说只有长虹才维持住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家园 发过来看,就是一部前进史

就是通过农村改革撬动社会改革,再用社会改革的成果反哺农村的过程。

同时大大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成功,可持续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中国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随着中国发展跨过这一阶段,乡镇企业要么升级,要么被淘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社会如此,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国在发展这件事上做的比较快了,短短几十年经历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过程。

为什么要搞土地法,就是要中央权力集中,这是中国能现在大搞基建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遍地开花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

为什么要搞工业园区,就是要提高工业的集中度,同时不会到处污染,不会弄的像英国,虽然现在是绿水青山了,但是条条河都是重金属超标,整个英国没人吃淡水鱼。从现在看,工业园区是利在千秋的政策。

为什么沿海搞工业园区,中西部搞保护耕地,因为这样效率高,同时又保护了国家安全,这样才能对中西部搞整体搬迁,才能现在就放开300百万人以下的户口。只有国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快速度积累财富,才能最快速度解决老百姓的基本问题。

像美国这样谁的利益都不能碰,好像很舒服,其实社会全面卡死,最后社会一步步瓦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通宝推:醉寺,审度,
家园 好好写,把这些真相都如实地告诉年轻人

让一帮子说谎的王八蛋们现出原形来。

家园 高考分数线北京400,河南530。北京考生的竞争力

对河南考生形成降维打击??

长虹属于全面所有制企业。

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比全面所有制企业挨刀更早。

家园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闲置厂房有的是衰败因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

“内地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闲置厂房有的是,衰败因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

很多小企业用宅基地也能生产

90年代记事起各地荒废的工业园有的是,说用地被卡是扯淡

当时要不要买不清楚,稍晚租赁即可入驻的不少,租金很低

以前内地乡镇企业多为为半封闭小经济圈配套的,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减少或被抢占,多数经营不善是正常的

家园 被荒废的工业园是《劳动法》颁布后中央圈地成立的。

至于价格,88年到94年,每年动辄20%的通胀,你觉得不贵,不意味着当时不贵。而且重要的是银行不给贷款,要农民自己集资。但是攒钱赶不上通胀速度。

用宅基地搞生产的事我已经说过了:

后来脑袋活的就想办法多占宅基地,在家里办作坊

这也是圈地成立开发区后才发生的。

当时的开发区,是房地产经济的鼻祖。中央用这个方法拿走了大量的利益,让农民们发现原来可以这么赚钱。从此土地增值收益、土地资本化收益的巨大利益,成了各级政府和私营企业追逐的对象。

就像乱发文凭一样,最开始乱发文凭的是中央党校。然后其他学校才有样学样的。

------

损公肥私和经营不善是破罐子破摔以后的事了。

家园 损公肥私早就有,经营好坏看看领导水平就知道竞争力

可以利用宅基地生产属于常识没什么吧

损公肥私早就有,经营好坏看看领导水平就知道竞争力

脱离了半垄断竞争环境,哪怕不贪污,残酷市场中绝大多数不搞的一塌糊涂才怪

但好好企业故意搞垮各类资产便宜了大小贪官污吏太缺德

家园 以前的宅基地没有那么大。很难搞生产。

而且孩子结婚分家如果宅基地大的话,就划不到新的宅基地。

当时的农民特别爱惜土地,宅基地控的很紧。

宅基地放开是看到中央跑马把自己的地圈走了,红了眼,才拼命占。比如说谁家孩子上了大学,就会有人想法把这块宅基地名额占走。

家园 形成“不过了”的氛围是最大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