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沈胡之战 -- 胡里糊涂
所以说她黑五类是过不了这关吧,“无疾而终”不过是个婉转词儿,过程如何当事人才最清楚吧。嫁一个比自己大几十年、素未谋面、行将就木的老人,试问有几个女人会真心为爱?
当年周最反对用财色进行谍战的,如果按你这么说,不是自打周的嘴巴吗。整个事件,目的不过是为了照顾好(讨好)李而已,为统战的手段牺牲一个女人的幸福罢了。
鲍鱼一直是干货贸易,主要买方是港澳。制作上也是发制后用各种肉汁焖烂,费时费工又费料,这是鲍鱼海参之类山珍海味菜价昂的一个原因。
大概在1990年代才大连本地才开始吃鲜货小鲍鱼,实际上还是“穷人糟蹋粮食”,并不是美味。大连靠这个做城市宣传。
在1970年代,鲜鲍鱼不可能在国宴上出现。
在深海,大概还有一定的活力,也需要深海潜入获取。
如果说平常,有可能就不找了,因为太深了。
正常的收获季大概意思是浅海获取吧。
外国人大局为重是真的,但是可操作空间也是有的。人性是通的,中国外国没那么大区别。我认识的几个科研系统的“学霸”,对外交往也是很重视餐饮,居住这些细节。相对投入,确实受益很大。包括不限于当初某院士亲自给外国客人做回锅肉,然后对方给他的文章逐句修改并利用自己名额给发了PNAS。当然这个不是一无是处的研究结果,但没这个外国客人帮忙,这个级别杂志想都不要想。还有某系主任人肉给某国外院士带窗帘,研讨会安排他住宿很贴心(同行老婆不请,把当记者的情妇邀来了),对方帮他搞定某个大资本家带来该系投资等等。往往从大局说,很多事情是可办可不办的,有了这些细节的贴心,就成了一定可以办的了。
零下20摄氏度不结冰,这个盐度,压力还能长活的海参?
但谈不上感恩不感恩,因为他们在80年代留给我们的是极其贫困的现实。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前27年搞政治的这帮人把他们的成果耗散了,把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但对前27年搞政治的这帮人,我没有任何的尊重。
我们60后这代人,和50后,70后把中国带上世界前二,不需你感恩,但请你尊重,不允许你污蔑这一代人的总设计师。
你们这些后来人,现在能平视世界的资本,是我们仰视世界,学习世界,努力奋斗一点一滴积累的。我们是在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长大的,比你们对世界更了解,对世界的方式更实际。轮不到你们对我们指首划脚。
但你们一些人的平视很偏激,任其下去,将会毁掉我们努力的一切。
你用偏见解说的邓公和其时代,差至千里,都不要多说了。对邓公的侮辱和贬低不是你可以随意转进的。
大连作家邓刚在2009年写道:三十年前,我是捕捉海参鲍鱼的高手。凭着一口气量潜进汹涌的浪涛下面,在暗礁缝隙中捕捉这些海珍品。
他还说: 在我捕捉海参的年月里,只有“高干”才能有口福吃海参(那时还没有老板和大款)。
我是厨师啊。
请问你的资格,厨师还是老干部?
营销手段而已,反正周总理尼克松都走了,随便说都可以,这个属于近代的
餐饮类特别多这类的,更常见的是乾隆、康熙微服出巡发现了一道好菜那种,更是无法深究的了。
你是厨师,但是你是够级别的厨师吗?既然有人卖鲍鱼,那就有人吃。你身为厨师没吃过,不就证明邓刚说的对,级别高的人才吃的到吗?
坏事,因为骂了看不到周总理贡献的家伙,我可能要被关小黑屋,趁着还能说话,把这个问题先给说了。
按胡的回忆,她有两次“无疾而终”的恋爱。如果她写的是真的,那至少前一次是在周总理给李宗仁续弦之前。那个时候“确立恋爱关系”是挺严肃的事儿,所以“无疾而终”很可能是对方家庭对她的出身不满意,因为其他方面没的挑剔了,又漂亮,职业又好,又没有父母负担。她的出身会导致对象家庭不满意,但是不妨碍她通过给李宗仁续弦的政审,因为政审人员的政策把握水平是远强于她对象家里的。当然,也有可能她写的就不是真的。
我认为,胡后来没有再婚,她自己的因素至少占一半。在李宗仁去世几年后,她只要去找周恩来或者邓颖超说想结婚,那一定是会帮她找一个合适对象的。
最后,我说周总理帮人找对象可能有情报工作的考虑,并不是说他把女情报员派去给人当对象。他根本不需要。他就是实实在在帮人找对象。但是,有了媒人这个身份以后,他本人或者邓颖超找人问问家常就太方便了,媒人嘛。例如,要想了解李宗仁的近况,那制造一个机会让邓颖超偶遇胡友松,拉几分钟家常,不就都知道了。
请各位监察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当然,你们也可以不考虑。
楼上的楼上骂周总理“白莲花”,
楼上认同之,还进一步说
“看历史大事,没见过他做什么好事”,
我才说他“眼瞎”。
我认为,看不到周总理的巨大贡献,
确实是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