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记六十年代一次农民进城 -- 天马行空

共:💬137 🌺900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专生的三十七元比农民工的三十七元合算得多

中专生是干部身份,可以平价买自己一个人的粮油肉,农民工即使出外面打工,起码还要给生产队一些钱的,否则生产队岂不是白帮交公粮了?

如果农民工向生产队买工分,三十多元,也许差不多全部都给生产队了,换来的才是普通农民的生活。如果不买工分,自己想办法去搞高价粮油,费用可要比非农业人口的费用高几倍,就算吃饭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匿名 何不食肉糜?

没有雇主的无业人员你去办个试试?

为了一天完成多少个指标当街把外地人暂停证撕掉你怕是没见过吧?把云贵川的南方人往北方送也是为了收入?

只知黄埔到虹口是不适合讨论这些沉重话题的,就象现在许多上海人不理解为什么打工人出钱给父母养老一样,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外地农村老年人的农保是啥样子。

家园 每月15元

交完钱在对应月份贴个印花,早知道这玩意十几年后还这么热门真该收藏下来。

介绍信,暂住证,临时居住证,长期居住证......一代打工人的记忆。

家园 买工分这事我们川东也是如此,农村“五匠”出去挣钱,不出工也是花钱买工分,

然后参与年底生产队分配。

除了五匠,学校代课这些,有现金收入、不参加农活的,也是花钱买工分。

家园 对头,我们川东山区,70年代没啥社队企业,生产队现金收入就是国家收购农、畜产品

有人花钱买工分,对于生产队来说,这是现金收入。

家园 一般认为,教员退二线,刘全面走上一线是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以“西楼会议”为标志
家园 买了工分会分粮食的吧
家园 是的,买了工分就当作还在生产队劳动一样
家园 毛主席致信刘少奇:工人为什么不能带家眷?

1957年3月25日,刘少奇在省委常委于明涛的陪同下到达株洲市。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市长吴占魁和三三一厂党委书记郭固邦等前往车站迎接。

  三三一厂(即现在的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有5000多名职工,职工住房还是紧张,工厂、企业的领导人为此深感头痛。

  少奇同志指导说:思想工作与具体解决问题,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劝工人职员家属不要盲目入城进厂,另一方面要动员工人职员“自建公助”,建筑住房。

  少奇同志说:《唐诗三百首》你们看过吧?其中有一首诗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绿,悔教夫婿觅封侯。”说明古人出外谋生,不带家眷。

  还有一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见古人不仅不带家眷,也很少回家。

  现在我们工人也带家眷,房子就紧张了。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要把家眷都接到城里、工厂来。

  听到了这种说法,毛主席于1958年2月10日专门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

  同日上午,就中国古代官吏是否禁带眷属的问题,致信刘少奇。信中说: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

  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

  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像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

  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

  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

  毛主席认为,以古代官员禁带家眷为由,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群众夫妻分居,显然说不过去。

  (作者:唐振南,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研究员)

通宝推:楚庄王,迷途笨狼,青青的蓝,老老狐狸,ccceee,一着,桥上,四十千,strain2,acton,
家园 主席是伟大的,慈悲的
家园 进一次城要跟地下党似的偷偷摸摸的去,还被抓到农场去这还人性化?

你举的例子恰好证明了我此前表述的一个观点:联产承包制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不再被束缚于农村,而是能够自由的前往城市。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更强的流动性。

承包制以后,你要到城里,首先不需要打介绍信,更不要跟人买工分,更不要装作去探望亲戚,更不会因此被抓进惩戒农场。

因此进城务工的做生意的农民越来越多,那些赚到钱的就自己雇佣工人,自己当老板,然后大家的钱都越来越多…~

通宝推:醉寺,
家园 不改革就没有腐败了?

你把一个人关在一个干净的小地方,自然他不会被污染,问题在于那样好吗?

人总不能一直关在一个小地方是吧,坐牢一样你愿意吗?

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甚至投资做老板,相当于把农民从一个小地方解放出来,大地方当然各种污染会更多,腐败会因此增多,但你是要发展呢还是要把人关在一个干净的小地方?

家园 别说你有本事帮助生产队挣钱

如果生产队发现你有培养前途,会花钱把你送到工厂去学习一门技术。我哥75年高中毕业后,生产队队长直接找到家里让他当记工员,半年后,大队里买了发电机组,开始有电,那个时间大家对电动机使用不当,经常烧毁,往往得到附近城市才能修理,生产队花钱就把我哥送到那个电机厂里去学习,然后回来后除了帮助生产队修理电机,还给别的生产队修理电机,当然赚钱的大部分都上缴给生产队。后来时间久了,生产队也就不要这个提成了。修理电机也成了我哥的一门手艺,后来他又去学习了无线电修理技术,后来改革开放后他就去工厂做电工了,再后来年龄大了以后就到物业公司管水电,直到现在一直就在物业公司做事。中间也做过大队干部,上世纪8-90年代计划生育的事,父母坚决反对他再当大队干部,后来就去工厂当电工了。反正那个时间,只要你有知识有文化,单位都是非常重视你,培养你,出路和挣钱都不是问题。当时的出路是当工人、当兵、推荐上大学、公社里的农业技术员、大队会计、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等,至于走后门,那也是邓上台的那一阵子。总体来说那时间比较公正公平,干部都不敢瞎胡来。反正我经历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感觉是这样,其他人说的很不堪,咱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啥目的啥意思。

家园 相比改开后进收容所,确实算人性化了

改开后,虽然农民进城容易,但是进城如果找不到工作,暂住证也办不下来,被抓到就要收容遣返了。

六十年代还没有工业化,绝大部分农民工进城,仅仅是从事苦力或者基建相关的工作,如果大家都拥进城,十有八九找不到工作的。

如果改开后收容遣返,对于没有路费的,收容所能提供机会,让农民工挣到路费回家,我也认为是人性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收容所不但榨那些身上还有点钱但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的钱,连身无分文的,还要想办法榨钱。

改开之后确实农民进城不用向生产队买工分了,但公粮,还有各种摊派的费用,农民进城了,还是一样要交的。甚至有一段时间其他摊派比公粮还多,才有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险的说法。

家园 没有资本进来就算是严打遣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