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大胆尝试归纳人生的几个错觉 -- 121gdi
只要还能动,就去各个国家公园做志愿者。
我也不知道从生物学、进化论上是什么道理,但家里小朋友练游泳、田径的时候,看米国这边各类运动员标准,15岁以后女孩的标准就和男孩的标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了。
我们哪里体校女足成立的时候,叫其他项目的男生组队对练。
练体重的小个子男生挺着肚子,光着膀子踢前锋,骂骂咧咧的,跑的还不慢。
真的一说踢球,竟然忍不住又想去踢了。尽管我跑15分钟,就可能歇菜。
回想起来柳家的两个重大操作,联想收购IBM,滴滴收购优步,咋看起来不错,好像是民族资本走出去迈出的欢快的步伐,是“令国人自豪的胜利”。这是一种错觉。
两个操作性质类似,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女承父业,路径依赖,“收购”,把自己收购成外资买办与代言人,这叫哪门子收购?应该叫做“合流”,宁汉合流里的那个含义。
以前大城市的出租车公司都是香饽饽,躺赚,滴滴作为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中华出租车总公司”反而亏损?利润率堪比茅台好不好。
至于它为什么账面亏损,有一百种方法可以做出来,这样才更加凸显它的邪恶。例如它上市以后就搞股东利益最大化取消补贴,并指责其他竞争者提供补贴属于不正当竞争提起诉讼。
35岁之后发现自己越跑越慢,原本引以为豪的速度竟然完全没了优势......
完全变成了站桩踢球,想跟别人对脚都追不上,唯一的优势就是靠大屁股拱人...
就放弃足球了....
最近10年专攻羽毛球,最近发现羽毛球跳不起来扣杀了....
也堕落到只能靠老油条的手法骗小年轻了🤣
基本都是第一看工龄,第二看职称,第三看职务,第四看贡献,一项一项打分,然后算总分。看贡献最扯淡,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这样下来,最高分的基本不是领导,而是夫妻在同一单位的双职工家庭。
这个错觉或者误区是怎么来的呢?我查了一下大概是这里:
【巴菲特:我一生99%的财富,是在50岁以后赚的。】
或者是中年创业成功的肯德基、刘邦、刘备。
但是大家都是打工人,能参照巴菲特吗?不能。
人到中年,要么是处级以上节节高,要么是科级以下阶层滑落,科级以下的占80%甚至90%,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别着急人80%的财富是40岁后赚”。所以趁年轻,多折腾。
虽然是客气的,起码还是能打几个来回的,人家认为你的水平值15分。
在业余圈子里,羽毛球和足球差别太大,不可同日而语。
羽毛球对技术水平非常敏感,技术动作和步法,差个一档基本上就是遛鸟,差两档就要看人家的步行速度和愿不愿意弯腰。技术上差了,啥力量体力速度都不顶用,所以男的被女的遛鸟很正常。
足球差个一档还能踢,小输和平局都有可能,差两档才是铁定输。而且足球对技术水平相对不敏感,速度、力量、意识都很重要,所以女的跟男的比,只能是职业跟业余的比,因为女的速度和力量差太远。
九几年的时候,我所在单位队在广州参加过一次业余赛,八个队,记得有八一青年队(还是少年队?记不清了),其它队也都有专业退役球员,而我们队水平最牛B的是大学校队的,而且也就一两个,比赛打起来跟其它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看那青年队的突入禁区,快得跟闪电式的,对手动作都来不及做。退役多年的吴育华客串左后卫,有一场我们那个校队的跟他对位,非憋着过他一次,一次也没成。我们都说这根本不是该我们参加的比赛,不过主办方对我们还是很客气,因为这是八支队里唯一一只科研所队,提升了整个杯赛的档次。
如果比较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变化,现在羽毛球专业水平,比如国家队,比起七、八十年代变化不大,业余水平则大幅上升,但足球水平,不管是国家队还是业余,水平都下降明显。
跟体校的玩过一次,真叫是球皮都摸不到,没法玩。所以别小看女队,毕竟是专业的。
你们聊的话题,非常有意思。
我也来凑个趣吧。
本来想从体育领域阔展一下,聊聊学习拉小提琴。
后来觉得自己这个“三脚猫”的水平,许多事情还没有捉摸透呢。
就还是从河里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来扯犊子吧。
言多必失,都是自己的胡言乱语,望见谅。
我记得,自己是比较早就把大领导预判为第五代的候选人的。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从自己青年时代的涉政经历(小毛猴)时的观察和体验出发判断的。
这是有河泥可以为证的。
我的理由很简单:
他的个人经历,是领导干部专业化,职业化的磨练和提高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进入“第三梯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简述如下,为了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也掺杂一些自己过去的“摸打滚爬”故事吧,这决不是“凡尔赛”搞攀比,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1。无论如何,大领导在陕西插队的那个实际年份,是不能造假的。
如果经历过那个地区,那些那些个年头儿,“接地气”和能吃苦耐劳,应该是知青们的基本素质了。
大家千万不要瞧不起村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位置,领导那些个体生产特点的农民们,是需要孙悟空的百变百能的本领的。
可以去看看知青里占多大的比例,就知道了。
我记得自己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涉及管理的。是有一次帮朋友写厂里的黒板报,发现稿源不足,我就随意地不打草稿地填了几块空白,被路过的书记兼厂长发现后,就被他扣住了。
在小厂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光是上面的文山会海就极难对付。
对于隔三差五的各类工作部署大会,他就让我这个“冒名顶替”者去应卯了,要认真笔录回来汇报。我也借此练就了一套速记和抓要点的基本功。
记得开始时还是我“汇报”后,厂领导自己再布置下去。后来他觉得多此一举,就叫我直接与需要落实的人“报告”了。
我发现下面的人也都忙得要死,根本就没有耐心听我一条一条地囖嗦。慢慢地也发现,其实大多都是些例行公事。真正需要重视和落实的,只不过是特定需要应付检查的几个项目而已,以后就化繁为简地“传达”了(有时还会给些建议或指点),发现还很受欢迎,也冀此学习处人处世,结圈交友。
实际上,客观规律有相通之处,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我就是这样开始自我的管理“启蒙”的。
后话是,领导发现我对各个部门的“花花肠子”都门儿挺清的,彼此的关系也挺铁的。特别是对付上面的要求,那些对策还挺有效的,就纳入自己的门下了。(他后来酒后吐真言,私下交心时,说早就听说我在私下议论他“布局下棋”了,而且评论得还挺准。而把我这个野马圈养起来,则是对我爱护的表现)
我后来被局里借调了,当听说老书记在几年后被别人设了局而落难时,确确实实地是感到惋惜和内疚的。
2。大领导是给军头儿实实在在地当过“秘书”的。
见过大世面,往往是能建立自信和权威的基础。而没有先天之优越条件的,后天则是要努力补课的。
说大领导不会写,不能说,是要看与什么人比的,这就像大家在讨论“专业与业余”之区别的话题一样,应该实事求是。
在他当时的位置上,听过的报告和看过的文件,本身就是最有价值和效用的活教材,更何况他本来就出于世家,自己也做过“文学青年”呢。
我个人对“大秘”的认识,是源于那个大工业局的“铁笔杆子”老师的,他把我借调后,曾经以哥儿们相待。
是他让我真正地见识了“官场精英”和明白了“天高地厚”,虽然自己后来坚持要转搞业务和技术了,
我曾经跟随他去上级机关报批和沟通,也起草过局里的报告和组织会议,也下过基层去树标兵和搞总结等。
特别是一次参加“工作组”的经历,让自己眼界大开和终生难忘。对那个“老大难”单位的诊断和动手术,接触到的历史档案和人事纠隔,是难以叙述的。我才理解和接受,没有“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是无法快刀斩乱麻的。
我平心静气地分析了自己,当“知己知彼”后,就毅然决然地在余生的职场上,选择了搞技术专业的道路。
3。关于大领导在福建的从政经历。
众所周知,当时的厦门和福州,真正是险恶之地,也是各派争权夺利的最前线。他能不粘锅,全身而退,是不容易和不简单的。
而且,按照现在已知的信息,他在那里一没有拉党结派,二没有白混日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些事情的。
特别的是,那次选举的挫折,也给他自己提了个醒儿,是非常有价值的直面“挫折”的磨练。
公正地说,我自己接触过的真正佩服的领导,都是历经过艰难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出身,有的则是因为自己犯过错误。但是,“上下滚爬”和“百折不挠”才是他们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实际上,“犯错后再吸取教训”常常是“干实事”的同义词。
只求谋功,惧怕试错,是混日子的表现。
补充几句,至于现在他主政后的功过是非,河里讨论已经不少了,争论当然也很多。我们身在海外的人,是不容易比身历其境者更客观和公正的,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