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批驳《决定淮海战役的五个生死瞬间》 -- 李根
偶就有得看了呀.哈哈,偶太自私了,老大辛苦,献花!
老蒋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命运。
“用得多,整训少;伤亡大,补充少”又何止对西北军。
到什么时候了,还不忘阴谋诡计,排挤异己。非嫡系不敢相信。对自己的个人魅力和驾驭能力没有信心啊!
在包围圈中,小兵命如蝼蚁,长官不忘看戏,妇女靠陪军官睡觉来换活命粮,最后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干脆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遮盖人世间的丑恶。雪从12月20日下到28日,由于空投断绝,包围圈变成了人间地狱――饥疲颓坐,抢粮火拼,掘坟烧棺,杀马剔骨,外围士兵纷纷投降,后面就只剩下给死硬分子最后一击的问题了。
如果俺哪天精神分裂了,罪魁祸首就是福建女室友――她昨天把俺买的西瓜偷吃了,说是上次理发的代价……
这个风险不在于是否能够歼灭蒋军一部,并夺取徐州一带,因为凭当时的实力和态势换上任何一个我军将领都做得到;风险在于是否能够大量的歼灭蒋军,特别是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维十二兵团这样的精锐骨干兵团,使其不能保存作战实力而退到淮河以南甚至长江以南,给今后的作战增加困难。
粟裕对于主要战场的选择、战役目标的确定和战争节奏的把握是极好的。以上问题他早就有了深入和周密的考虑:
节选自《粟裕谈淮海战役》
谈这个问题要从豫东战役说起。在豫东战役之前,1947年第四季度,我三支大军已经在中原成品字形,完成了战略展开。但蒋介石在中原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敌人利用优越的运输条件,又常临机变动建制,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我兵力分散时则集中进犯,我兵力集中时则后缩,敌我兵力想当时则与我纠缠。一段时间里敌我形成拉锯状态。
为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我反复考虑了我军的作战方针,认为面对敌人的新情况,我军必须把歼灭战发展到更大规模。如果我军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是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战机就很难寻找。当时三支大军各自对付当面敌人均显不足。从华野外线兵团的兵力来看,彻底歼灭敌人一路的力量是够的,但必须邻区协助打援或箝制。
我估计,只要我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形势必将改观。为此,我于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军委建议,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针,以集中更大兵力,寻歼敌人重兵集团,兼顾开辟新区工作。1948年4月 18日我向中央建议华野1、4、6纵暂不渡江,会同3、8、10等纵队,并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集中于黄淮海地区打大歼灭战,也是基于上述考虑出发的。
豫东战役歼敌九万多人,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
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可能参战。
为此,在济南战役前,我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月23日我们在上报军委的一个电报中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当时就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个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
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所以,我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复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所以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
老蒋真要是聪明,就该放弃徐州一带,把主力兵团放在淮河以南作机动防御。部队不要分散,捏成拳头,成纵深配置,共军从哪里渡河,就向哪里运动和侧击、迎击、合击,只要兵力多于渡河共军,还有邱清泉黄维这样的精锐,也不用担心后勤被切断(离南京的距离缩短一半),保险能够多守三个月,并给我军增加五万人的伤亡,打散的部队也不容易被包饺子,还能撤回江南再战长江。所谓守江必守淮,粟裕担心的就是这个,极力要防止的也是这个。结果是一切担心都成了多余的:杜聿明之前还在想着北进,黄伯韬为了等海州连云港的一个军被围住,老蒋死活不肯放弃徐州,结果补给线被刘伯承切断,顺手还包围了黄维,徐州的三个兵团就成死棋了。难得的是粟裕刘伯承在大好的开局(围黄伯韬、断津浦线)中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中盘(吃黄伯韬、堵击杜聿明援兵、围黄维)就确定了不可动摇的胜势,而且收官(围吃杜聿明、吃黄维、堵击南线李延年刘汝明)又收得滴水不漏,最后以六十万人打败八十万人,歼俘五十五万,几乎和自身兵力相当。而且主要战场都打成歼灭战,国军的兵员和装备大半落入共军手中,整理整理就能继续打老蒋。这样的成果,真是再好也没有了。要说风险,一开始就有歼敌于徐州一带不使南窜的雄图大略,一开始就提出把大仗放在江北打,一切行动围绕这个中心转并最终实现之,这才是要冒风险――因为你并不能知道老蒋和小杜会不会嗅出味道干脆撒丫子撤了。结果发现对手根本就没有这个敏锐和韬略。
西北军可谓命运多舛,受尽磨难,然而逆境和灾难往往就是英雄和人渣的试金石――西北军中淘出了汉奸,淘出了败类,然而更多的还是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的好汉。蒋介石不停地打压和消耗西北军的残余,西北军余部的反抗和斗争同样没有停止过。前有宁都起义、西安事变;后有高树勋率部于河北投共、何基沣张克侠率部于淮海归队,老蒋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西北军中的爱国将士们永垂不朽!
(以下两幅图片为本人搜集资料制作,若有不确之处请大佬指正)
不知道可以救多少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可惜他为了成全个人名节,硬是要拉上大家陪葬了。结果大家葬了,他却活过来,活得还不错。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岂不知一将兵败又如何?
在这种条件下, 想分割黄百韬难度恐怕就大大增加了? 运河防线还是不能低估的,张克侠、何基沣的确是立下奇功。再加上刘峙的配合,哈哈
如果没有这两人,黄伯韬的第七兵团不会那么容易被包围,最大的可能是尾巴上的两个军被切掉完蛋,兵团部和主力逃回徐州。周恩来把张克侠埋伏在敌营长达20年(1929至1948),就是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起爆用的。类似的还有110师师长廖运周,他的阵前归队直接导致黄维十二兵团原来的一线生机化为乌有,这也是在紧要关头谋取了最大利益。
当然,国民党军中的匪谍都做到了军长师长副总司令和战略高参,都还是上场最能打、为官最清廉的那种,你说这个党国还有救没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