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禹治水行迹考(0)引子 -- 汉服
还是谢谢你
人首蛇身大概就是基因融合实验的成品,古代人因为知识有限无法理解,只能做出如此荒诞的解释。穿过荒诞的传说,就是不可思议的真相了。
峡谷本身存在,同样能形成你所描述的现象,你的假设最多算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这个跟江口冲积成平原和拦坝截沙的原理是一样的。你的假设成立的话,必然会有大量考古学地质学上的证据。
平原地区,水流反复冲刷,高的冲倒,低的填平,小点的石头小点的土丘,那能经得住几十万年的水流。
至于东西部山区的湖泊,西部山高大,峰间距就大,存水能力强。东部山低矮,峰间距小,自然存不住大量的水。如果把地图放大了看,东部山区的河流水面时大时小,水深也是时深时浅。那些称作XX潭的地方,其实可以等价于湖,除此之外,事实上东部天然的湖并不少。同时还有,东部人类活动比西部活跃得多,有史以来消失或缩小的湖不少。
就临夏平原来说,如果峡谷原本就存在,那么山谷存不住水,两侧山脊上的雨水顺流而下,会导致山谷就算有泥沙沉积也只会形成坡度很大的表面,不会如图示的那样平坦。
临夏有一个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非常丰富。不过我暂时还不打算在这方面深入挖掘,这方面钻研下去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地质专家,需要太多精力了。这一块就作为一个开放的部分,等待有心人来补充吧,给出证明或者证伪的证据都可以。
另外,虽然我没有刻意去收集地质方面的证据,后面我讲到黄土高原的时候会提到一些。敬请期待:-)
从哲学角度说,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再由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的过程。
在前一节,我们通过对临夏平原的地理考察,发现临夏平原的地理条件可以完美地印证当地的大禹劈开泄湖峡的传说。我们并据此分析出一个固定的盆地平原生成模式。从这一节开始,我们会用这个模式去套用黄河沿线遇到的所有盆地平原,看是不是适用。
我在分析完临夏平原之后,就直接顺流而下去分析临夏下游的黄河边上的其他平原了,然后又折返上游继续分析,包括最后分析到的积石峡中的平原。分析至此,招数早已用老,所以就是一带而过。但后来才发现其实黄河的中游是从临夏平原上游的积石峡算起的。但真正开始详细剖析是从下面的“兰州盆地”开始的。下面积石峡的部分概览一下却可。
这是积石山中的峡谷。这个积石山,正是《禹贡》、《禹迹图》中提到的积石山,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积石峡整个峡道长25公里,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谷中滔滔黄河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
峡谷中也有好几个平原+峡口的组合:
从临夏盆地顺着黄河往下不多远,我们就来到了西北重镇兰州(36° 6'28.40"N 103°37'8.23"E)。
我们来看一下兰州盆地的地形。显然兰州也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平原,黄河从其中蜿蜒流过。黄河流出盆地的位置恰恰又是一个峡谷!
这个盆地不如临夏盆地平坦,但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向下的斜坡。
再来模拟一下兰州盆地水位抬升的情况。可以看到水位基本上淹没了整个盆地中的平原(仅上游部分区域露出水面,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但在河道东北下游出口位置只有很窄的峡谷可以通过。
也就是说,假如这个位置也是被大禹凿开的,当初并没有现在的河道,那么兰州盆地中的平原是与临夏平原完全一样的生成过程。
那么兰州盆地外东北方位的河道是不是人为凿开的呢?我们近距离看一下:
可以看到,河道两侧有一道山谷线(图中绿色线条)可以精确地对上,这说明两侧山脉原来是一体。还有河道两侧的山体可以看到明显的切削面,典型特征是面向河道的位置非常平整,而且临近河道时角度突然变大。
那么,我们提出的盆地平原生成理论——泄湖成原说,又一次被证实了。
可以看到靖远平原整体上还是平坦向下的斜坡,出口处有高山阻隔,基本符合我们的理论。但中间有两个高坡是怎么回事?模拟水位上涨看一下:
原来是边上的山脉伸进来了,这地方看起来不是属于曾经的湖底平原,但是因为山体相对比较平坦,也已经被当地人改造成生活用地了。
这个盆地平原比较小,所以河道本身就占了相当大的宽度。我们的高程剖面图也受其影响。
盆地内的平原相当平坦,出口处毫不意外有一个山梁阻隔。完美符合我们的理论。
河套平原之西套,银川所在地,完美地符合我们的理论。
这个平原在420公里的水平距离上只下降了62米的垂直距离,可谓非常理想的大平原了。显然在它还是一个湖的时候,因为湖面非常大,湖水流速极其缓慢,湖水是非常安静的。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湖泊。我们看一眼这个曾经的美丽湖泊:
即便是河套平原的东套这样的大平原,仍然与我们的理论完美吻合。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东河套的东侧地势略低。我们再用分水线检查一下,位于黄河出口位置附近的地势海拔最低,是盆地的盆底。注意东北角的地势其实很高,因为那个方位有条河流注入曾经的大湖(以及现在的平原)。
通过检查分水线我们可以看到,有3条高度接近的路径可以越过山梁。从大禹的选择看,红色路径应该是山梁高度最低的一条路径,应该也是当时湖水溢出点。
湖面很大,湖水很静。但随着黄河水持续地注入,湖中的水位缓慢而又坚定地升高,最后,充盈的湖水终于在准格尔旗大路镇的山梁上的缺口处溢了出去,并在对面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瀑布。
飞菟缓缓地从大湖上飞过,大禹隔着舷窗静静地看着这片湖水,以及山梁这边的洁白的瀑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有那么一瞬间大禹都有点不忍去破坏这个美景。
在看了最后一眼大湖之后,他还是下达了掘开这道山梁的命令。
泄空湖水之后,这里就是千里沃野,就是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湖泊再美,哪里比得上百姓的笑脸美呢?
应龙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瀑布处的山梁被掘开越来越大的豁口,湖水从豁口处奔涌而出。
几天之后,豁口已经开凿到计算好的深度,湖水已经泄干,湖底露出了水面,成了新的平原。因为有千百万年来的有机物的沉积,这片土地不仅仅平坦,还非常肥沃。在阳光的照耀下,新的平原迅速变干了。百姓们围在湖边,先是小心翼翼地用脚试探,发现平原已经干燥到能站住人之后,就匆匆拜别大禹,迫不及待去冲向平原深处去了。
大禹笑了。百姓们也太着急了。大禹赶紧又派了一支小分队去平原上给黄河疏浚出一条河道。如果没有河道,黄河水在平坦的平原上到处流淌,还是很麻烦的。
大禹让飞菟在平原上空再一次低空巡视一圈。新开辟的平原上百姓们已经开始建造新家园了。看到大禹的飞菟临空,正忙于建设新家园的百姓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上的工作,向大禹跪拜,感谢大禹赐予的幸福家园。
飞菟晃了晃机身,那是大禹在向他们招手。然后,百姓们就看到飞菟骤然拔高并加速向南方飞去了。
那里,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等待大禹。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至今,已经过去了几千年。这几千年中的自然变迁加人为活动,对地貌确实也会有相当大的改变。
这些因素的存在,确实增加了我们辨识大禹遗迹的难度。
但是,还有一个说服力非常强的地区:四川盆地。有证据表明,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海。其实从卫星照片上看,巫山被人为劈开的痕迹是很明显的,四川盆地也已经大到不可能被视为小水洼,盆地中还有一些海洋生物的化石。
后面我发到四川盆地的时候会尽量详细一点。
总要有一个出口,出口在几百万上千万年的冲刷之下,形成峡谷是必然的。
把这个附会成人工开凿,是比着枪眼画靶子。
毕竟已经过去几千年了,自然和人力都有可能改变地貌。
如果不是人为规划并疏浚过,中国大地上应该有很多区域性的海(河流的归宿),譬如四川盆地,如果将三峡堵上,就是一个大海。
下面审度说现在的山间还有很多“潭”可视为湖泊。这个我同意,但是我觉得那可能是因为潭太小了,不值得治理。
我后面会发出更多的对黄河流域的分析,我们将看到,如果将传说中大禹治理的一些区域给堵上,黄河在龙门(禹门口)向北的晋陕峡谷区域会有非常大的一块水面。并且,与传说相合。
长江黄河岸边有很多地段就是石头河岸,那么现在这些河岸应该是下部蚀穿上部悬空的结构。
还有,就临夏平原来说,如果是溢出的水流逐渐将石壁山梁给冲蚀开的,那么怎么解释泄湖峡的深度比盆地中的平原还要深30米呢?毕竟这水流连石壁都冲开了,没理由冲不开平原中的沙土。而河岸的水土被冲走后,会导致两边的沙土继续向河谷塌陷。所以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峡谷,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平原的高度会与河谷同步降低,两侧可能会有一个斜坡。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临夏平原的河谷两侧的平原几乎就在一个水平面上。这只能是因为河谷水位陡降才可能导致。
不过根据传说,伏羲女娲是夫妻,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华胥氏就不是人族了,是什么来头,甚至在神话传说中也没有交待。
河水冲刷,并不分河道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开挖,而是水流和岸堤的情况。如你所言,为什么人工开挖的不冲呢?这个问题无非是已经形成平衡稳定状态。
致于石墙河岸水下有凹进去,不罕见,但不是哪都有是,毕竟水流冲刷十分缓慢,河岸并不是稳定不变,塌一次又得好多年才能凹。另外,水对石的侵蚀,配合空气,效果或好。
致于低30米,突然低下还是逐渐低下平均30米?临夏平原土层多厚?河道土层多厚?什么质地?
在讨论存在一个5000年前的高科技,首先得解释为什么消失了?如此大型的工程设备,必须要大量的后勤保障,必然有痕迹,必然有残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