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聊聊突破性感染:不是疫苗太无能,而是新冠病毒太狡猾 -- 夕曦
似乎有进展,不知道怎么样
疫苗提供肌肉注射入体内,所有剂量都在那里,可以持续不断地刺激免疫系统。疫苗通过吸入方式进入体内,只能在上呼吸道短暂停留,很难产生持续性的效果。
给儿童接种的顾虑是,年龄越小免疫系统越不完备,身体器官发育越不成熟。在缺乏人群大规模使用疫苗数据缺乏情况下,给儿童接种的风险高。
对mRNA疫苗,以前是按照肿瘤疫苗思路设计的,没有大规模人群疫苗设计的思路。主要应用是成人;年纪越大,免疫力逐步降低;肿瘤病人的免疫力会进一步下降。从肿瘤疫苗应用思路设计考虑,mRNA疫苗的剂量都会很大。这对儿童应用的风险就更大了。
如果是接种mRNA疫苗的第三针时间可能还要提前。
最近,康奈尔大学与卡塔尔的联合研究团队发表的一个针对辉瑞/BNT疫苗在真实世界保护效力持久性的研究报告显示,mRNA疫苗的有效性在接种第一剂后的前2周“可以忽略不计”,至第3周逐渐增加至36.5%。而在接种第2剂后的5周内可达到72.1%的最高值。然后疫苗防护有效性会逐渐下降,到第15周时效力会加速下降,到第20周对感染的保护力已降至“极低”水平。
而且mRNA疫苗保护效力下降与年龄无关,与感染的变异毒株种类(Alpha、Beta或Delta)亦无明显差异。
另一项美国有关mRNA疫苗保护效力下降的研究显示,根据2021年1至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12万人数据显示,2剂BNT疫苗对防护新冠病毒感染的效力会从89%降至接种后5个月左右的42%。同属mRNA疫苗的莫德纳疫苗,其保护效力从峰值下降得似乎比BNT更快。
而之前以色列的研究也显示,接种BNT疫苗的人体内抗体在到达峰值后会以每月40%的速度递减,而染疫痊愈者体内的抗体则是以每月4%的速度下降。
尽管此前辉瑞公布的第三剂临床试验报告称,接种第三剂疫苗一周后,针对Delta病毒的抗体水平相较于第二剂平均提高了5至11倍,针对南非发现的Beta病毒在接种第三剂后抗体水平提高15至21倍,针对其他类型的变体病毒接种第三剂疫苗后抗体水平相较于第二剂提高了5至8倍。且老年人抗体水平都比年轻人提升幅度更大。
然而根据以色列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接种完第3剂辉瑞加强疫苗后预防染疫的效力为86%,低于完全接种两剂疫苗后95%的有效性。而在全国超过80%成年人已完成接种2剂疫苗,更有1/4人口已接种第3剂疫苗的情况下,近期以色列确诊新冠病例数仍旧创出了历史新高,超过了此前由Alpha与Delta变异毒株导致的前两波疫情。
这或许与目前以色列流行的主要是对现有疫苗免疫突破能力更强的Delta Plus变异毒株的持续进化版本AY.12有一定关系。而且AY.12在印度的确诊病例占比也已在快速上升,并有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对mRNA疫苗保护持久性存在越来越多的疑虑,而mRNA技术路线此前所宣称的高效、廉价的优势也在面临巨大的考验。
疫苗还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看了几个项目,做抗新冠病毒抗体的,是长效型,体外实验效果极好。问题来了,怎么用?
预防性的注射抗体,如果能够保护,这些人无法再打疫苗,并且可能要长期打抗体。
如果感染后打抗体,什么时候打,会不会错过治疗窗口?
当然这些考虑是从成药角度对普通人的,床总天天或者隔三差五测,得了就打抗体,很快就好了。普通人做不到。
好像佛罗里达要推广了?
有人讨论说,最好的病毒选择压是:
糖尿病或者艾滋等免疫缺陷者,搞上两针疫苗,再加上几针抗体,这是病毒变异的涡轮增压选择压
疫苗对住院及死亡的保护力仍能维持70%以上至少六个月。
至于懂王使用的单克隆抗体,似乎和国内的中医治疗方案类似,目前只对轻中症新冠肺炎有效。而前段时间包括国药在内的厂商宣称发现对Delta变异株有效的单克隆抗体,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列强并没有掌握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技术,详情搜国药董事长的长篇访谈。
更可能的原因是灭活疫苗不赚钱或赚不了大钱。
重点在“大规模”三个字上。像中国这种十亿级疫苗快速生产的能力,西方国家目前确实没有。每年西方国家流感疫苗的生产数量大概少一个数量级,是亿量级的。
灭活疫苗生产对安全的要求很高(相对mRNA疫苗),所以快速扩大产能相对困难。从西方国家的角度来看,现在面对新冠mRNA疫苗相当成功,就没有必要再费力去搞灭活疫苗了。
但是说老实话,真要是新冠死亡率高一个数量级,其他疫苗路线还失败了,迫使美国不得不动用国防法案搞疫苗产能大扩建,要爆起来灭活疫苗产能到十亿级也就是1年左右的事情。
美国医药产业的实力还是极其雄厚的,而且非常全面没有短板,算是美国目前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有点类似做饭:生了不好吃,过了就糊了。
而灭活疫苗后果严重的多、要求精确的多:不够那就是人为放毒,过了那就没有半点正面左右,多少还有点副作用。
实验室小量几乎是谁都能做到,而大规模、高速生产,总体来看,中国独有。
安全生产成本太高,利润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