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改开以来的政府欠账(社会福利)何时补上? -- 树袋熊毛毛熊
国企也需要掰手腕,没实力的无法和社保局谈判,标准,定岗,人数,记录等,不富裕的地区更难。
时间是七十年代初,最后他境遇最差。
母亲是村集体企业工人
他是学生,学习又好,上大学板上钉钉
本来在公社里一家都不用下地干活的
结果包产到户了,爸爸得上班,地里的活只能妈妈带着他来干
有怨气也正常......
毛主席住中南海,是因为他的职务,丰泽园可不是他的,现在出门坐专机还是骑电动车可都是自己的。
无论用工资划分还是权力划分都是前三十年更公平,如果这个都要辩,只能说是智商不够,不适合讨论这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后三十年虽然生活更好,是把社会财富是用于积累还是消费的政策决定的,不是生产效率决定的。
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这是哪来的,改开前根本没有统一的住房标准。完全看单位,单位条件好,自然住房条件好,工人干部都分大房子。单位条件差,住房条件就差,工人干部一样没房子。
就我老家而言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绝对供不起一个高中生,多一个人在家吃饭和在外吃饭花费上完全不同,我们那普通人完全拿不出多出的一份钱粮。如果有父母是农村农民还能上高中一般都有其他因素,比如有家底(我们那村子里有个地主是我远房曾祖父,解放初被枪毙了,但他家子孙五六十年代却有不少上学的,文革时还有一个孙女因为愿意嫁给大队书记儿子保送师范),有富裕的亲戚帮等等。
路遥就是个农村农民家庭上高中的典型,为了上学父子反目,后面虽然拼力供他上学,但却不能挽回路遥的亲情,以至于去世时路遥都没去看他,养母则无论路遥在世与否都不怎么照顾,要不是上学对一般农民压力太大不至于此。
说出来共享可以,但是推而广之可能就不合适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高中已经普及到乡镇了,当时叫公社,公社高中,可能师资力量确实不够强,除了个别正牌的教师,大部分去高中毕业教高中,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高中,农民子弟不出公社就能上高中,当然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师资力量不过关,呗关停了,农家子弟再想上高中,就只能如县城了,成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
我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全都是纯农民,我父母都上了高中的。
说起来,我父亲家里人口多,兄弟姐妹多,应该生活算是比较紧张吧,但是仍然在改开之前上了高中。
单位如果没有交这么多,可能是政策对你的单位有优惠,但是不影响你的退休工资核定。800才进你的个人账户。
一直有个疑惑,就是当年朱为啥硬要这样干?动机是什么?和加入世贸总协定是不是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经济上进入爆发期是从这个节点开始的,如果当年朱那样搞是因为要纳投名状,那多少还是能理解。。一直传言说当时让步很大,到底让步在哪里一直也不知道。。
我看网上对朱的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解决了中央无财权问题,二就是加入了世界市场体系。。
原来看忙总说当年事情对其也是基本持反面看法,这几年却觉得里面可能还是有其他当时的苦衷。
朱有两次发言至今有大致有印象,一次是大使馆被炸后第一个去了绵阳,说他就是后勤部长,需要什么尽管提。。一次是说后来取消农业税的事,说党内传统,要给后任留施得人心政策的空间。。
要是现在美国人立场,当年为啥会让中国加入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除非一条能让它放心,就是它觉得中国体系最终一定会演变到它预设的方向!那一定是资本化和政体西方化,中国变成今天样子,怕是当年美方做梦都没想到的。。
别说他们了,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前几年有个政策,不许少交,结果给企业添加好大压力。
就是领导和普通职工基本平等。
不单是经济差距还有地位差距。
比如住房,领导和群众都是租房的,面积大小差别也不大,租金也都不多。工资都透明的,十几年不动,也都基本没外快。隔段时间会拉水果食物啥的大家平分。车嘛是公车,领导用的多,群众也有用的空间,但要申请批报。有定期的探亲假报销路费,女职工生小孩时期有照顾也不扣工资。。想开除普通职工是难度超大事情,少发工资都难,职工不服气告到上级部门,要来查了领导就是没问题也难处理,正式职工,就是有慢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也不能辞退,单位养着。。退离休职工福利一直和在职的一致,逢年过节领导班子会挨家挨户拜年。。。还有领导每年要到一线干活一段时间,要不然就是脱离群众。。哈哈。。还有很多,经过的说出来会觉得很平常,但当现在大环境下,几乎是天堂奇迹了。。
还有生病住院这种,费用单位承担的。
以前有篇课文,好像叫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那篇文章就是那个时代的医疗服务了。。条件好不好先不提,医生医院的职能体现就四个字,治病救人,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