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发现夏鼎、夏代文字及老子 -- 张新泉
但孔孟对搞假人牲的始作俑者,对他们的祭祀思路是批判的。
现代人对于古人的人牲祭祀观察思考时,动辄用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只要还有奴隶、祭祀宗教、战争,人牲这玩意就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只要还有死刑,枪决、断头台、剐、分尸,活埋也不足为怪。
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去世,战国后期两大势力秦、楚两国之内政及国际局势为之一变。
公元前256年,秦、楚两国同时发力,秦灭东周而楚灭鲁。
争夺夏禹九鼎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局势的中心环节、核心要素。
燕国主导六国合纵与秦国远交近攻连横决策之下,先后有五国伐齐、六国攻秦、秦赵长平之战、秦楚灭周鲁、秦迁九鼎又被劫夺九鼎顺河东迁南下……一系列连续剧展开。
到了尾声即劫夺九鼎事件发生时,五世相韩的张氏家族成为事件主持者,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首先,东方五国在合力抗秦、劫夺九鼎上既有共同一致,又存在内部矛盾乃至根本冲突。
其次,秦国的九鼎迁移路线主要在韩国势力范围之内,劫夺九鼎要成功,离不开东方五国中力量最弱的韩国积极参与。而韩国却又绝无能力庇佑、掌控九鼎。长平之战后,夹抵在秦、楚两强之间最前沿的韩国,甚至不可能由君王出面主持劫夺九鼎,引祸上身。
最后,九鼎被暂时安置在远离韩国且又在魏赵燕齐楚五国边界交汇的通达之地巨野泽、黄河交汇处,既置于六国联合共同管控之下,却又不能被五国任何一国主持掌握。
也只能暂时由势力最弱的韩国乃至五世相韩的临时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张氏家族去主持掌控。这是当时国际局势发展的自然选择,是东方六国都不得不又都能勉强接受的共同选择。
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50年(这一年,战国时代的东方六国安理会秘书长张平逝世),夏禹九鼎应该就在今天东阿(古赵燕齐)、平阴(古齐楚)、东平(楚魏)、台前(赵魏)四县(五国)交汇的今东阿镇鱼姜浮桥渡口、洪范池附近停留驻扎。
由张氏家族主持,各国派出的力士家族在附近保卫共同守护。
公元前249年,《史记》上司马迁明确记载了张平的去世纪年之后一年,秦再灭东周公,鲁国也绝祀,周鲁彻底灭亡。
夏禹九鼎是否也在此时因张平之去世,而被彻底埋藏于河湖沼网水底?概率极大,但尚待战国后期这一时段楚国、张氏家族相关史料进一步发掘才能最后确定。
张平的去世与九鼎按史料记载往淮泗楚国区域的南迁,以及张良家族对于秦、楚两国势力的敌对姿态、在淮泗地区长期的活动(张良一直藏身于此、求封留侯等等),说明夏禹九鼎最后下落与楚国这一时期军政动态变化息息相关。
我蛮夷也,不是说笑着玩儿的。一直觊觎九鼎的楚国,与当时主持掌控九鼎的六国安理会临时秘书长家族发生任何国仇家恨千年恩怨,都不足为奇。
说起来,我老家的邻居就TMD姓熊。
鱼姜渡口这一带的村庄名称也很有特色。一个小山丘(阳谷山海拔200米左右),山南为姬庄(古鲁、楚边防军驻地?),山北为姜沟(古齐边防军驻所?)。姜沟往东洪范池沿清溪河有赵庄、魏村、贾村,西山村更有东周战国墓群,大量青铜兵器礼器也让盗墓者纷至沓来。
清溪河口直达黄河,源头的洪范池七泉又有最高深处名丁泉。
丁者,商王最强者武丁之丁耶?开掘秦巴通道之五(武)丁力士之丁欤?
2024.4.4甲辰清明开封禹王台岣嵝碑
古名或为禹山,鱼台,或许是禹山上古禹台。
鱼山现在已被挖一大半,但观其外形,仍大略似龟。龟与禹是相关联的。
前602年前后黄河决口改道,北流直夺海河的古禹河,是从哪里开始决口?
春秋战国时代古禹河、济河、清河、巨野泽、泗河之具体走向,有待史文与田野考古进一步实证。
鱼山如为古禹山,易说通。否则,在风陵渡劫夺九鼎往淮泗,将更道阻且长。
及古大野泽之具体走向,实难厘清。
大野既潴东原厎平
四月五日至十二日,匆匆跑了一圈郑州商城
、偃师商城
、偃师二里头遗址
、巩义宋陵
、巩义河洛交汇处
、偃师伊洛交汇处
、洛阳东周王城、洛宁洛水出书处
、永济河渭风陵渡、万荣后土祠
、汾水入河口、襄汾陶寺遗址
等十几处地方。
走马观花实地跑一圈下来,也有几点小收获:
1,洛水出书处的问题,也就是《洛书》、金册玉牒、夏鼎最早的来源问题,实际也是华夏文明文化体系的核心来源问题。离不开对于河洛地区、环盐池地区当时特定的地理环境进一步的更细致深入的考察挖掘分析论证。
2,陶寺的范围、规模,与尧舜禹时期的中心地位相匹配。从汾河岸过东岭经现在的夏梁村、宋村中梁村一路向东,往栏山山脉东峰向逐级抬升,至东峰下。尧帝之陶寺古都与曲沃之桥山,这个位置关系在古代,与曲阜的少昊古寿丘与泰山的关系,异曲同工。也许,曲沃之桥山,才是黄帝所葬之桥山。
3,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之规模都有点儿太小了。应该不是什么夏都、商都,倒象是夏代中晚期、商代早期王陵附近的行宫,方便夏王贵族祭祀。与安阳殷墟一样,不是商都,而是夏、商时代的类似于明清十三陵地面建筑。它们的位置与邙山、伊洛河的相对位置,更适合作陵寝区域的行宫、祭祀建筑,而非都城。
夏商当时的王都在哪里呢?
也许还是要在洛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皇城这些地方周边去寻找。
洛阳作为天下之中,十三朝古都名副其实。
二里头的所谓井字城市道路,也许只是夏禹九鼎最早立鼎处之证据。
4,公元前256年夏九鼎是在涧河洛河口、伊洛河口还是河渭之风陵渡口被劫夺?被劫夺后最早是否曾逆流往汾河口处转移?毕竟韩赵魏作为劫夺九鼎主力有地利人和便利,河东作为三晋之故地有七百年悠久历史。秦在河西四战、长平之战虽然都取得惨胜,但占领这一地区也还不过几年,统治基础极薄弱。
汉武帝时在汾河口后土祠古汾阴城得到一座宝鼎,由来有自。
这里,应该是夏禹九鼎消失前曾可能到达过的最西北极限区域了。
甲辰谷雨开封禹王台
所谓"有田一城有众一旅"的夏王少康,在太康失国后,依赖宗室外戚力量复兴的临时陪都。
夏代太康——仲康——相时期所谓太康失国,大略类似于宋代靖康之耻。而少康之中兴,约略近似完颜构临安于杭的南宋"中兴"。
二里头大约相当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
它规模太小了,只有陶寺尧都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郑州管城商都四分之一、衰落时代洛阳东周王城八分之一。与依赖世代传承之筑城建廓技术立国立威于天下,传国四百年之久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不符。